祝允明百科介紹
出身背景
祝允明的祖父祝顥是明正統己未(1439)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六十歲後辭職祝允明像
個人著作
祝允明的著作有,《懷星堂集》30卷、《蘇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 《浮物》1卷、《野記》4卷、《前聞記》 1卷、《志怪錄》5卷、《讀書筆記》1卷。早年苦學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貞迎英宗復辟有功,受皇帝寵愛,遭到在復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幾次被誣下獄,後來英宗特詔讓他回家。回家後閉門謝客,直到曹、石相繼敗死才開始買田築屋,準備安度晚年。這時祝允明已經兩三歲了,跟隨外祖父徐有貞學習。徐有貞在鄉里祝允明蘇州石刻像
鄉試中舉
祝允明青年時期的詩文書法已經聞名鄉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華,因此當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應禎把自己的長女許配給他。後生一子,名續,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廣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書法上的進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導。李應禎精於書法,對各體都有研究,他提倡創新,在實踐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書法老師,因此對吳門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 祝允明在苦讀期間結交了很多良師益友。其中如沈周、劉珏、杜瓊、吳寬、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蘇州名士。他拜比他長十歲的王鏊為師,又與年紀相仿的都穆、楊循吉為友,更與比他年輕的唐寅和張靈交往。經常一起作詩唱和、切磋書畫,感情深厚。 中年不得志 懷才戲人生 祝允明三十以後才華已經相當出眾。請他撰寫墓誌、碑碣和求書畫的人很多。他三十一歲就受聘為作《重刊王著作文集序》。刻書作序往往請名人,可見時人對他的看重。 祝允明與都穆、文徵明、唐寅等常在一起創作古文辭。唐寅從小聰慧,也很早就出名。文徵明小時不很聰明,後來發奮學習,又得到沈周、吳寬、李應禎的指點,在文章、繪畫、書法上進步很快。文徵明性格內向,文靜而嚴謹。祝、都、文三人往往在唐寅的畫上題句作文。 祝允明三十三歲那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讚賞。憑著自己的才學,祝允明很自信,認為進京考試,錄取高第易如反掌。誰知以後七試禮部都沒有成功。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擊對於祝允明的後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祝允明中年是在這樣一個轉變中度過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於科舉考試,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儒家觀念。而後,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來越心灰意冷,漸漸地轉向了老莊的消極出世,開始遊戲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上表露外,只能在詩文、書法中抒發。他的書法也漸漸轉向行草書。五十歲以後在草書上的發展和成功與這樣的心境是分不開的。結交唐寅
他在三十七歲時,二十七歲的唐寅與鄰居張靈一起常常縱酒遊玩,不好好讀書。祝允明知道後特地去規勸,此後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讀書了。他還把張靈收為自己的學生,在著文作詩或作書時,讓張靈在旁邊侍筆硯,因此張靈也進步很快。在那段時間裡,蘇州人稱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為“吳門四才子”。他們都規規矩矩讀書求功名。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二十九歲鄉試第一,成了南京解元。依他的才華有希望在會試中奪魁。當時在朝中的吳寬在公卿間常常稱讚他,使他名聲傳遍京城。第二年唐寅進京應試,因同行的徐經賄賂會試總裁程敏政家僮,科場作弊,牽連唐寅因而入獄。後來經吳寬的求情,才得以赦免。躊躇滿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仕途無望,又引起夫婦反目,妻子與他離婚,跟中了進士的都穆結合。這幾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觀產生極大變化,性格也大變。這時的祝允明與唐寅同病相憐。他們的思想由追求功名、經世治國而都轉向了獨善其身、遊戲人生的態度。祝允明在《再挽子畏》詩中有“少日同懷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之句。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後來自號“六如居士”,皈向佛門,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歸向道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是封建社會中文人的遺憾!得仕求隱
五十歲以後的祝允明,心情極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錄用使他焦躁不安、異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一歲時作了《閒居秋日》詩,其中有句“浮生只說潛居易,隱比求名事更艱”,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這些詩句在祝允明五十一歲後,被他以草書的形式寫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歲那年,痛苦、焦躁、煩悶的心情幾乎到了極點。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連作了《淚》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詩篇。詩中充滿了不平和惆悵。但此時他內心還抱著一絲希望。 五十五歲那年謁選,總算得了一官半職,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第二年走馬上任。 興寧縣民俗不淳,社會秩序不好,有強盜常出山谷放火搶劫。祝允明赴任後很感嘆,有詩句云:“道惠何曾惠,吉寧又不寧。”祝允明以禮待百姓,教育引導民風。對於強盜他施展計謀,設法在一個早晨捕獲三十多人,從此縣裡比較安定。興寧縣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但祝允明並沒有得上司的歡心,五十七歲那年冬天,因拙於催科秋稅曾被停給俸米。這一年他奉命修興寧縣誌,題名為《正德興寧縣誌》。雖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這篇縣誌序的手稿卻由行書而行草,最後變成狂草,成為他傳世中的珍品。 祝允明身在興寧做官,雖然政績不錯,但時間一長便生了歸鄉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場上看不慣積弊。作為一個有學養的文人,雖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卻使他不能融入官場,這是一對矛盾。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時,他作詩錢別,詩句中便流露出這種心情。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允明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因此後人稱他為“祝京兆”。他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於下決心託病辭職,回故里蘇州度殘年。 祝允明六十四歲,在外祖父舊宅中築了懷星堂安身。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受盡世態炎涼後去世了,年僅五十四歲。祝允明異常悲痛,含淚為他作了墓志銘,寫下了《哭子畏二首》,後來又作了《再挽子畏》。字裡行間流露出悲嘆和同病相憐的情感。又過一年,他的老師王鏊也去世了,終年七十六歲。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為自己沒有做到如老師期望的那樣而感到慚愧。兩位師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陰影。他曾在病中,緬懷知友,不論少長、隱顯、存沒,各作一詩,計十八人,給王寵作了兩首,因此留下《懷知詩》十九首。慘澹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蕩不羈,直率真切地表達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製。晚年生活
祝允明晚年經濟狀況不佳。他六十六歲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況後,在書房中設定了蠶絲紙和上等筆墨,請他去,許酬索字。祝允明趁興寫了行草書《古詩十九首》,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讚嘆。後來刻入文徵明的《停雲館帖》。此時,祝允明雖隱於鄉里,但書名大振,被公認為吳門書壇領袖人物。祝允明在他最後一年還寫下了表述他書法觀點的章草書《書述》,成為他為數極少的書法論著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對祝允明的書法很喜愛,因此在他去世不久,就出現了大量的偽作。造假者藉此謀利,這給後人對祝允明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中以他的外孫吳應卯學他的字最像,可以亂真,即使行家也難分辨。 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終年六十七歲。這位書法領袖在貧病中告別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實踐使吳門書派在崛起中達到了全盛,並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主將,對明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價道:“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征明、王貢士寵次之”。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詩文雜稿。《明史》本傳稱“著詩文集六十卷,其他雜著百餘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為最有名。這是他除書法作品外的又一筆文化遺產。書學家承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他的書學生涯是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的。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 徐有貞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在祝允明二歲時,徐有貞奉詔回蘇州閒居,祝允明一直與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歲時徐有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學習書法就是在外公的啟蒙下開始的,徐有貞的書法風格對他影響是很深的。 李應禎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應禎的指導。在跟從岳父學書的十幾年中,李應禎對於祝允明在書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 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為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性功須並重 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為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為必須“性”、“功”並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書法創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認為只有功力而無精神境界,神采就沒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表達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實在地顯露。兩者不可缺一,必須兼備。他就是這樣辯證地揭示了這一藝術創作的規律。 對於“功”,祝允明認為只有在向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對時人不願好好學習傳統而把這稱為“奴書”的說法很憤慨。特地寫下了《奴書訂》予以反駁。在這一點上,他晚年在《書述》中還批評了他的岳父李應禎。他強調必須“沿晉游唐”,這是源於他對書法史的深入認識。他認為書理極於張芝、王羲之、鍾繇、索靖,後人只是在遵循他們的法則,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變。他認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當時人的法則來寫;宋初還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處,而後便大變傳統,古法遭到敗壞,大多流為惡怪。到元代方有趙孟頫扭轉時風,復歸晉唐,但終因個性不強未免有“奴書”的遺憾。所以要知書法的本來必須向晉唐學習。在學習和熟悉了傳統後,其技法必須有獨到之處,這是祝允明對“功”的進一步要求。他在《評書》中說自己不屑於步鍾、索、羲、獻的後塵,而要學習項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開創自己。因此他既反對時人對傳統的忽視,又強調不能真的成為“奴書”。 祝允明對於“性”沒有很多的論述。他提倡“起雅去俗”,顯然是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兩點,就可以在“入神”的狀態下創作具有神采的優秀作品了。他對於“入神之境”的解釋是“一時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種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閒窗散筆”,自然地表達自己。 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既符合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又合乎文人書畫的審美要求,從而使他的書法創作成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詩作選摘
【甲寅端午擬白】 少小喜時節,而今一擲梭。真歡妻舉案,宜耳子工歌。 天地清明少,人生辛苦多。 問他痴祝老,不醉待如何? 【太行歌】 上客坐高堂,聽仆歌太行。六歲從先公,騎馬出晉陽。 遙循厚土足,忽上天中央。但聞風雷聲,不見日月光。 狐兔繞馬蹄,虎豹嗥樹旁。衡跨數十州,四面殊封疆。 童心多驚慄,壯氣已飛揚。自來江南郡,佳麗稱吾鄉。 邈哉雄豪觀,寤寐不可忘。人生非太行,耳目空茫茫。 【述行言情(其二十七)】 大儀靡停運,百生豈淹息。麗天星漢度,附地蟲鳥疾。 把策詣有司,五往五見黜。岩棲豈無尚,廛託病多役。 錢刀壞心氣,霜露損毛質。憔悴勿復言,流塵蒙白璧。 【春日醉臥戲校太白】 春日入芳壺,吹出椒蘭香。累酌無勸酬,頹然倚東床。 仙人滿瑤京,處處相迎將。攜手觀大鴻,高揖辭虞唐。 【歌風台】 掉臂長安市,遙從日邊來。因過芒碭下,步上歌風台。 沛公善任使,猛士忘其骸。帝業袖手成,慷慨襟抱開。 大風飛雲亦壯哉,韓彭英盧相繼死。寄命寺人髀股間,未央志氣拉颯摧。 相望千餘年,安能為之哀?明朝放舟淮浦去,項王韓侯祠下亦徘徊。 【短長行】 人生若無夢,終世無鴻荒。 昨日之日短,今日之日長。昨日雖短霽而暄,今日雖永陰復涼, 胡不雨雪為歲祥?胡不稍暖開初陽?徒為蔽天氛曀日黭黮,人物慘懍無精光! 物情望有常,造化誠叵量。氣候淑美少,君子道難昌。 陰晴長短不可問,古來萬事都茫茫!獨憐窮海客臥者,魂繞江南煙水航。 【新春日】 拂旦梅花發一枝,融融春氣到茅茨。有花有酒有吟詠,便是書生富貴時。 【首夏山中行吟】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哭子畏】 萬妄安能滅一真,六如今日已無身。周山既不容神風,魯野何須哭死麟。 顏氏道存非謂夭,子云玄在豈稱貧。高才剩買紅塵妒,身後猶聞樂禍人。 【口號三首】 枝山老子鬢蒼浪,萬事遺來利得狂。從此日和先友對,十年漢晉十年唐。 不裳不袂不梳頭,百遍徊廊獨步游。步到中庭仰天臥,便如魚子轉瀛洲。 蓬頭赤腳勘書忙,頂不籠巾腿不裳。日日飲酒聊弄婦,登床步入大槐鄉。書藝特色
兼二父之美 學書有家承
祝枝山(款) 書法 立軸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他的書學生涯是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的。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 徐有貞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在祝允明二歲時,徐有貞奉詔回蘇州閒居,祝允明一直與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歲時徐有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學習書法就是在外公的啟蒙下開始的,徐有貞的書法風格對他影響是很深的。 李應禎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應禎的指導。在跟從岳父學書的十幾年中,李應禎對於祝允明在書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 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為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性功須並重 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為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祝允明-前後出師表
藝術特色
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互動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書法點評
對於祝枝山的書法,歷代俱有佳評。他的友人黃省曾作詩描述、評論他的書法祝枝山(款) 書法 立軸
祝枝山-歸田賦
故事傳說
祝枝山泡茶猜謎
祝枝山有一個女傭,名喚梅香,她日常服侍主人左右,和在招待客人的當中,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個猜謎對詩的能手,時常和主人以謎語對答,非常默契,深得祝枝山的喜歡。 一天,唐伯虎來訪,祝枝山說聲:“梅香,來,泡茶!”梅香即祝枝山泡茶猜謎
祝枝山巧破明珠案
祝枝山家中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光彩奪目,凡是有幸看到過這顆珠子的人,都讚賞不已。一日黃昏,總管急匆匆地跑來稟告祝枝山:“那顆夜明珠不見了!”他連忙隨總管在家裡從裡到外仔細地搜尋了幾遍,不僅夜明珠沒有找到,甚至連一點蛛絲馬跡都沒發現。他想:是什麼人這樣狡猾,不露痕跡地就把珠子偷走了呢?他認定是出了家賊,於是想出一個破案妙計。他命人把全體僕人叫到祠堂,祠堂裡面黑黝黝的,隱約可見供桌前的凳子上有一個缽子。他說:“大家只知道我家有一顆夜明珠,卻不知道還有一個護寶的法器——察心缽。這缽,沒有做過虧心事的人摸了它,會覺得心涼指潤;做賊的人摸了它,會立即被它粘住,並且大叫起來。” 他叫大家依次走去摸缽,直到最後一個人摸過了,也沒人發出聲音來。他吩咐人把燈點亮之後,略一巡視,突然用手指著一個人,厲聲道:“他就是賊!”於是命人把那人抓了起來。 經審問,果然是那人偷了夜明珠。祝枝山是怎樣發現的呢?原來,他早在缽子上抹了一層厚厚的黑油,凡是摸過缽子的人,兩手黑黑的,偷珠子的人因為心虛不敢摸缽,兩手自然是白的,所以點亮燈後,賊很快就被發現了。祝枝山寫聯罵財主
有一年除夕,一個姓錢的財主請祝枝山寫春聯。祝枝山祝枝山寫聯罵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