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趙子昂書法>> 趙子昂百科介紹字帖

趙子昂百科介紹

生平介紹

宋太祖趙匡胤之後

  趙孟頫(zhào mèng fǔ),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生於1254年九月十日(10月20日),死於1322年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於湖州,故孟頫湖州人。  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告,仕宋,皆至大官;入國朝,以孟頫貴,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並封吳興郡公,與集賢大學士,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諡文敏。

一生歷宋元之變

  趙孟頫一生歷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

很好的文化家庭薰陶

  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薰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

宋滅亡後被元重用

  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 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
趙孟頫畫像

趙孟頫畫像

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給予種種禮遇,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便借病乞歸

  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順便借病乞歸,夏秋之交終於得準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閒居四年,無官一身輕,閒情逸緻與鮮于樞、仇遠、戴表元、鄧文原等四方才土聚於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

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

  大德三年 (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官位雖無升遷,但此職不需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繫密切,相對儒雅而閒適,比較適合趙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幹了十一年。

拜為翰林侍讀學士

  至大
趙孟頫自畫像

趙孟頫自畫像

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師太子副詹事王約的影響下對他發生了興趣,拜趙孟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登基後不久,立即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

  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將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氏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由於仁宗的青睞和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夏文彥《圖繪寶鑑》盛讚他“榮際王朝,名滿四海”。趙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為顯赫。

人物評價

繪畫主題多樣

  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他在我國書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遂以書名天下”。元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  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他被稱為是王羲之二代。

一代書畫大家

  趙孟頫是一代書畫大家,經歷了矛盾複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他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 對此,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薄其人遂薄其書”,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   儘管很多人因趙孟頫的仕元而對其畫藝提出非難,但是將非藝術因素作為品評畫家藝術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  鑒於趙孟頫在美術與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散藏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趙孟頫書畫墨跡,都被人們視作珍品妥善保存。

代表作品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
元 趙孟頫《紅衣羅漢》

元 趙孟頫《紅衣羅漢》

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孟頫所著,有《尚書注》,有《琴原》、《樂原》,得律呂不傳之妙。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前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以為知言云。 子雍、奕,並以書畫知名.   孟頫所作《黃鐘·人月圓》“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喚卿卿。緩歌金縷,輕敲象板,傾國傾城。幾時不見,紅裙翠袖,多少閒情。想應如舊,春山澹澹,秋水盈盈。”  孟頫所作《仙呂·後庭花》“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亂雲愁,滿頭風雨,戴荷葉歸去休。”  趙子昂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馬師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鳥,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畫的花鳥,成為以後的範本。他的畫作,遺存的有《重漢疊嶂圖》卷(在台灣),《雙松平遠圖》卷(在美國〕,《鵲華秋色圖》卷(在台灣),《秋郊飲馬圖》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紅衣羅漢》圖卷(在東北)。其《人騎圖》,人物雍和,意態從容,很有韻味。

畫史地位

中國繪畫史上的關鍵人物

  
元 趙孟頫《人騎圖》

元 趙孟頫《人騎圖》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而元以後的繪畫意趣更多地體現在書法化的寫意上,那末,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樑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末,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

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艷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趙孟頫作品(20張)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

  綜觀趙孟頫的畫跡,並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於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提倡“古意”

  歷史上每遇滄桑變易之際,文化頗易失范,人們總是以史為鑑,從古代的啟示中去尋找醫時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趙孟頫提倡“古意”的出發點亦不例外,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不僅如此,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他還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游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

  
元 趙孟頫《二羊圖》

元 趙孟頫《二羊圖》

應當特別指出,趙孟頫的山水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綜合於一體,使“游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那種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述這些理論與實踐,將趙孟頫推向了開元代繪畫風氣宗師的地位。

畫友與傳承弟子眾多

  作為一代宗師,不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賓,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受到他的畫藝影響,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綺麗奇特的篇章。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目前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書畫詩印四絕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鑒於趙孟頫在美術與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散藏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趙孟頫書畫墨跡,都被人們視作珍品妥善保存。

書法成就

楷書四大家之一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

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這是董其昌的評價。不過,作為入門規範訓練,還是不錯的。趙孟頫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鍾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

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隻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他的書論和書法作品齊名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
趙孟頫浙江湖州紀念館塑像

趙孟頫浙江湖州紀念館塑像

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傳世書跡較多

  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康有為曾說“勿學趙董流靡之輩”,這是個人偏見。因康瞧不起趙身為帝胄而入元為官,故對其書法極盡貶低。世人只道趙字婉轉流利,卻不知其外秀內剛,六十歲以後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絕無柔媚之氣。

“國際趙孟頫書學研討會”

  1994年10月,在趙孟頫的家鄉湖州還舉辦了“國際趙孟頫書學研討會”;1995年3月,“
趙孟頫浙江德清雕像

趙孟頫浙江德清雕像

趙孟頫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湖州分二段舉行,上海書畫出版社和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還在上海舉辦了趙孟頫書畫展。德清趙孟頫、管道升合葬墓得到修復,並被列為當地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州市原趙孟頫的別業“蓮花莊”也得到修復,還安放著趙孟頫的全身銅像。  在這兩次國際性的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及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新加坡等地的美術史家、學者、美術家,都對趙孟頫的美術成就表示敬佩。近年來各地還出版了《趙孟頫集》、《趙孟頫畫集》、《趙孟頫研究論文集》、《趙孟頫國際書學討論會論文集》等。   “趙氏王孫嗟宋亡,筆情墨趣寄惆悵。文人書畫開風氣,從此吳興名更揚。”趙孟頫這位元代偉大的美術家,已走出國門,邁入了世界。

元史列傳

才氣英邁,神采煥發

  趙孟頫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年十四,用父廕補官,試中吏部銓法,調真州司戶參軍。
湖州 趙孟頫墓

湖州 趙孟頫墓

宋亡,家居,益自力於學。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見。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世祖顧之喜,使坐右丞葉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聽。時方立尚書省,命孟頫草詔頒天下,帝覽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詔集百官於刑部議法,眾欲計至元鈔二百貫贓滿者死,孟頫曰:“始造鈔時,以銀為本,虛實相權,今二十餘年間,輕重相去至數十倍,故改中統為至元,又二十年後,至元必復如中統,使民計鈔抵法,疑於太重。古者以米、絹民生所須,謂之二實,銀、錢與二物相權,謂之二虛。四者為直,雖升降有時,終不大相遠也,以絹計贓,最為適中。況鈔乃宋時所創,施於邊郡,金人襲而用之,皆出於不得已。乃欲以此斷人死命,似不足深取也。”或以孟頫年少,初自南方來,譏國法不便,意頗不平,責孟頫曰:“今朝廷行至元鈔,故犯法者以是計贓論罪。汝以為非,豈欲沮格至元鈔耶?”孟頫曰:“法者人命所系,議有重輕,則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詔與議,不敢不言。今中統鈔虛,故改至元鈔,謂至元鈔終無虛時,豈有是理!公不揆於理,欲以勢相陵,可乎!”其人有愧色。帝初欲大用孟頫,議者難之。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兵部總天下諸驛,時使客飲食之費,幾十倍於前,吏無以供給,強取於民,不勝其擾,遂請於中書,增鈔給之。至元鈔法滯澀不能行,詔遣尚書劉宣與孟頫馳驛至江南,問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諸路官,則徑笞之。孟頫受命而行,比還,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為譴。

帝聞孟頫素貧賜鈔五十錠

  時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總管趙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葉李執奏不宜遣虎臣,帝不聽,孟頫進曰:“趙全固當問,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強買人田,縱賓客為奸利,全數與爭,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將陷全,事縱得實,人亦不能無疑。”帝悟,乃遣他使。桑哥鍾初鳴時即坐省中,六曹官後至者,則笞之,孟頫偶後至,斷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俯入訴於都堂右丞葉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養其廉恥,教之節義,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桑哥亟慰孟頫
元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元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使出,自是所笞,唯曹史以下。他日,行東御牆外,道險,孟頫馬跌墮於河。桑哥聞之,言於帝,移築御牆稍西二丈許。帝聞孟頫素貧,賜鈔五十錠。

向帝奏諫

  二十七年,遷集賢直學士。是歲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湧出,人死傷數十萬,帝深憂之。時駐蹕龍虎台,遣阿剌渾撒里馳還,召集賢、翰林兩院官,詢致災之由。議者畏忌桑哥,但泛引《經》、傳及五行災異之言,以修人事、應天變為對,莫敢語及時政。先是,桑哥遣忻都及王濟等理算天下錢糧,已征入數百萬,未征者尚數千萬,害民特甚,民不聊生,自殺者相屬,逃山林者,則發兵捕之,皆莫敢沮其事。孟頫與阿剌渾撒里甚善,勸令奏帝赦天下,盡與蠲除,庶幾天變可弭。阿剌渾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從之。詔草已具,桑哥怒謂必非帝意。孟頫曰:“凡錢糧未征者,其人死亡已盡,何所從取?非及是時除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錢糧數千萬歸咎尚書省,豈不為丞相深累耶!”桑哥悟,民始獲蘇。   帝嘗問葉李、留夢炎優劣,孟頫對曰:“夢炎,臣之父執,其人重厚,篤於自信,好謀而能斷,有大臣器;葉李所讀之書,臣皆讀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帝曰:“汝以夢炎賢於李耶?夢炎在宋為狀元,位至丞相,當賈似道誤國罔上,夢炎依阿取容;李布衣,乃伏闕上書,是賢於夢炎也。汝以夢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賦詩譏之。”孟頫所賦詩,有“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之語,帝嘆賞焉。孟頫退謂奉御徹里曰:“帝論賈似道誤國,責留夢炎不言,桑哥罪甚於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辭其責!然我疏遠之臣,言必不聽,侍臣中讀書知義理,慷慨有大節,又為上所親信,無逾公者。夫損一旦之命,為萬姓除殘賊,仁者之事也。公必勉之!”既而徹里至帝前,數桑哥罪惡,帝怒,命衛士批其頰,血涌口鼻,委頓地上。少間,復呼而問之,對如初。時大臣亦有繼言者,帝遂按誅桑哥,罷尚書省,大臣多以罪去。

有旨令孟頫出入宮門無禁

  帝欲使孟頫與聞中書政事,孟頫固辭,有旨令出入宮門無禁。每見,必從容語及治道,多所裨益。帝問:“汝趙太祖孫耶?太宗孫耶?”對曰:“臣太祖十一世孫。”帝曰:“太祖行事,汝知之乎?”孟頫謝不知,帝曰:“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孟頫自念久在上側,必為人所忌,力請補外。二十九年,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官事清簡。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屍,遂誣告同役者殺掀兒,既誣服。孟頫疑其冤,留弗決。逾月,掀兒自歸,郡中稱為神明。僉廉訪司事韋哈剌哈孫,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順其意,以事中之。會修《世祖實錄》,召孟頫還京師,乃解。久之,遷知汾州,未上,有旨書金字《藏經》,既成,除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遷泰州尹,未上。   
元 趙孟頫《洛神賦》

元 趙孟頫《洛神賦》

至大三年,召至京師,以翰林侍讀學士,與他學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及擬進殿名,議不合,謁告去。仁宗在東宮,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講學士,遷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三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嘗與侍臣論文學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蘇子瞻。又嘗稱孟頫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悅者間之,帝初若不聞者。又有上書言國史所載,不宜使孟頫與聞者,帝乃曰:“趙子昂,世祖皇帝所簡拔,朕特優以禮貌,置於館閣,典司述作,傳之後世,此屬呶呶何也!”俄賜鈔五百錠,謂侍臣曰:“中書每稱國用不足,必持而不與,其以普慶寺別貯鈔給之。”孟頫嘗累月不至宮中,帝以問左右,皆謂其年老畏寒,敕御府賜貂鼠裘。   初,孟頫以程鉅夫薦,起家為郎,及鉅夫為翰林學士承旨,求致仕去,孟頫代之,先往拜其門,而後入院,時人以為衣冠盛事。六年,得請南歸。帝遣使賜衣幣,趣之還朝,以疾,不果行。至治元年,英宗遣使即其家俾書《孝經》。二年,賜上尊及衣二襲。是歲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夫妻書家

  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書畫家,在古代女書法家中地位僅次於王羲之老師管夫人。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瑤姬,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習書畫,篤信佛法。曾手書《金剛經》數十卷,贈名山寺。嫁元代吳興書畫名家趙孟頫為妻,封吳興郡夫人,世稱管夫人。管道升所寫行楷與趙孟頫頗相似,所書《璇璣圖詩》筆法工絕。精於詩。尤擅畫墨竹梅蘭。晴竹新篁,為其首創。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圖》等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竹石圖》1幀,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詩作選摘

罪出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若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為籠中鳥。  哀鳴誰復傾,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  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壠誰為掃。  愁深無一語,目斷南雲沓。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

自警

  齒豁頭白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有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絕句

  春寒惻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自黃昏。

岳鄂王墓

  岳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和姚子敬秋歡其三

  搔首風塵雙短鬢,側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  苜蓿秋高戎馬健,江湖日短白鷗寒。金尊綠酒無錢共,安得愁中卻暫歡。  【至元壬辰由集賢出知濟南暫還吳興賦詩書懷】  多病相如已倦遊,思歸張翰況逢秋。鱸魚蓴菜俱無恙,鴻雁稻粱非所求。  空有丹心依魏闕,又攜十口過齊州。閒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

溪上

  溪上東風吹柳花,溪頭春水淨無沙。白鷗自信無機事,玄鳥猶知有歲華。   錦纜牙檣非昨夢,鳳笙龍管是誰家?令人苦憶東陵子,擬問田園學種瓜。

聞搗衣

  露下碧梧秋滿天,砧聲不斷思綿綿。北來風俗猶存古,南渡衣冠不後前。   苜蓿總肥宛騕裊,琵琶曾泣漢嬋娟。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年始惘然。

詩讚趙府

  元初年,趙子昂,大畫家,名聲揚;稱全才,無不強,山水畫,尤擅長。  畫花鳥,入帖章,畫人馬,精神壯;步前代,新風創,作品多,皆精良。  人騎圖,意從容,人雍和,韻味濃;疏竹圖,書畫通,筆蒼勁,不同風。  其夫人,管適升,亦善畫,竹蘭精;弟子利,同聞名,一家人,聚菁英。  
趙孟頫半身畫像

趙孟頫半身畫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