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百科介紹
張浚簡介
徽宗政和八年(1118)進士,調山南府士曹參軍。高宗建炎、紹興間,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為抗金派領袖。張浚
張浚故居
張浚故居,是為張浚貶謫永州時宋紹興七年(1137年)而建。現存建築民間傳說為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8年)張浚後裔張皇后重建,時稱文昌閣。後族人張勉重修,更名為“勉園”其為木質結構,硬山頂建築。水井系張浚開鑿,後人張勉學刻“紫岩仙井”於天啟六年。 張浚故居位於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文星街38號,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門前,張浚親手開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飲用、澆灌。少年時期
張浚四歲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中進士第。靖康韓世忠
平定苗傅、劉正彥叛亂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南侵,宋高宗逃到錢塘,留朱勝非於吳門捍禦,以張浚共同節制軍馬,不久朱勝非召還,張浚獨留。時潰兵數萬,所至剽掠,張浚招集甫定。這時苗傅、劉正彥叛亂,張浚和韓世忠合作,平叛功勞很大。(也有學者認為苗劉二人有冤)鏖戰陝西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認為中興應當自關陝開始,考慮金人也許會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所以請行為川、陝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陝。這時金兀朮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朮、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於富平。涇原帥劉錡身率將士衝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陝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陝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朮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罷官風波
紹興三年(1133年),張浚罷官有幾個因素: 建炎四年(1130年)富平之役前,手下大將吳玠曾敗於彭原,投訴另一大將曲端不整師。曲端又曾迫逐帥臣王庶而奪其印。富平之役大敗,起因是趙哲臨陣脫逃,但曲端和張浚也意見不合鬧矛盾,加上曲端的心腹張忠彥等降金。張浚開始時重用曲端,終於廢之,後來在重新啟用和追究責任之間徘徊,最後還是將曲端下獄論死。有人彈劾張浚殺趙哲、曲端無辜,而重用劉子羽、吳玠是不對的,朝廷開始懷疑張浚。 建炎四年(1130年)初,辛炳知潭州,張浚在陝西抗金,以檄發兵,辛炳不派兵支援,張浚奏劾之。1133年,辛炳已經是御史中丞,同列彈劾張浚。 紹興三年(1133年),宋高宗遣王似作張浚副手。這時金將撒離喝及劉豫軍聚兵入攻,破金州。劉子羽為興元帥,約吳玠同守三泉。金人至金牛,宋師掩擊大勝之,斬馘及墮溪谷死者,以數千計。這時張浚聽到王似來,就請求解除王似兵權,並說王似不勝任。宰相呂頤浩不悅,同時朱勝非也以舊怨攻擊張浚,宋高宗詔浚赴見。 因此張浚被宋高宗罷免。大戰江淮
七年,以浚卻敵功,制除特進。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問安使何蘚歸報徽宗皇帝、甯德皇后相繼崩殂,上號慟擗踴,哀不自勝。浚奏:“天子之孝,不與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今梓宮未返,天下塗炭,願陛下揮涕而起,斂發而趨,一怒以安天下之民。”上乃命浚草詔告諭中外,辭甚哀切。浚又請命諸大將率三軍發哀成服,中外感動。浚退上疏曰:“陛下思慕兩宮,憂勞百姓。臣之至愚,獲遭任用,臣每感慨自期,誓殲敵仇。十年之間,親養闕然,爰及妻孥,莫之私顧,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拯生民於塗炭。昊天不弔,禍變忽生,使陛下抱無窮之痛,罪將誰執。念昔陝、蜀之行,陛下命臣曰:'我有大隙於北,刷此至恥,惟爾是屬。'而臣終隳成功,使敵無憚,今日之禍,端自臣致,乞賜罷黜。”上詔浚張浚像
其他記載
秦檜
歷史評價
古人的評價
《宋史》 儒者之於國家,能養其正直之氣,則足以正君心,一眾志,攘凶逆,處憂患,蓋無往而不自得焉。若張浚者,可謂善養其氣者矣。觀其初逃張邦昌之議,平苗、劉之亂,其才識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卻京力敵,招降劇盜,能使將帥用命,所向如志。遠人伺其用舍為進退,天下占其出處為安危,豈非卓然所謂人豪者歟!群言沸騰,屢奮屢躓,而辭氣慨然。嘗曰:“上如欲復用浚,當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辭。”其言如是,則其愛君憂國之心,為何如哉! 宋高宗 “有才而能辦事者固不少,若孜孜為國,無如浚”,並與張浚子張南軒說:“朕與卿父,義則君臣,情同骨肉” 宋孝宗 宋孝宗對張浚說:“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真德秀 宋朝丞相、理學家真德秀面對張浚的指責,在:《題隱者蘇翁事跡》稱: 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傾。 蘇公高節如子陵,寸膠解使黃河清。 等是世間少不得,問津耦耕各其適。 後人未可輕雌黃,兩翁之心秋月白。 朱熹 公自幼即有濟時之志,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狩”,皇族系虜,生民塗炭,誓不與虜俱存。委質艱難之際,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縮,公則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動其心。南渡以來,士大夫往往唱為和說,其賢者則不過為保守江南之計。夷狄制命,率獸逼人,莫知其為大變。公獨毅然以虜未滅為己責。必欲正人心,雪仇恥,復守宇,振遺黎,顛沛百罹,志逾金石。晚復際遇,主義益堅,雖天嗇其功,使公困於讒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紀,使天下之人,曉然復知,中國之所以異於夷狄,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而得其秉彝之正。則其功烈之盛,亦豈可勝言哉?! 朱熹作詩讚曰:忠貫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於生,奧學妙於心通。勛存王室,澤被生民,威鎮四夷,名垂永世。 陳亮 南宋大儒,永康學派的領袖陳亮評價:重惟魏國先忠獻以至公血誠對越天地,以崇勛茂德鎮動華夷,為中興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趙鼎 與張浚並稱南宋中興賢相趙鼎的評價: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周必大 南宋宰相周必大的評價: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勛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萬世,遺像巍峨,千古是企。 吳獵 南宋抗金名將吳獵論張浚:艱難以來,首倡大義,不以成敗利鈍異其心,精忠茂烈,貫日月、動天地,未有過於張浚也。孝宗皇帝規恢之志,一飯不忘。歷考相臣,終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文天祥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評價:卓哉魏公,相國惟忠,名標青史,垂裕無窮。 楊萬里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政治家楊萬里評價張浚為再世諸葛亮,並稱讚:三聖無多學,千年僅一翁。 浚身兼文武全才,心傳聖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 岳珂 岳飛孫子岳珂稱讚張浚“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一”,並作《張忠獻時義誠力二帖》: 至誠動天,中貫三極。 堂堂南陽,繼以魏國。 山嶽鼎震,江河釜溢。 群生失寧,乃見人傑。 大義既信,人紀復植。 於晦冥中,揭以日月。 操固漢賊,敵祝宋祜。 萬段之磔,吾恥未滌。 不共戴履,矧肯屈膝。 祁山屢卻,淮隴迭出。 非不拙沮,之死靡易。 我觀史冊,二公與匹。 功雖不同,心則如一。 隆興至今,耳目尚及。 遺墨之寶,已若尺璧。 造次皆忠,言猶未泐。 天維可絕,地軸可折。 公心之磨,此理則熄。 兩朝開濟,萬古闔辟。 系此詩之,以媲廟柏。 王應麟 《三字經》作者南宋理學家王應麟說:“清議廢,風俗壞,則有毀宗澤而譽張邦昌者,有貶張浚而褒秦檜者,觀民風設教,盡賢德善俗,可不謹哉!”今人總評
張浚是南宋初年一度“總中外之任”的顯赫人物。人們對他一直是褒貶參半,褒者譽之為“王導”、“諸葛”,把他和岳飛並列,稱他是“抗金英雄”。貶者謂其“無分毫之功,有邱山之過”,“一生無功可紀,而罪不勝書。”——總的來說,功大於過的民族英雄的評價應是公允的。岳飛
幾件軼事
軼事一
苗傅、劉正彥曾僱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裡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說:“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你想怎么辦?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軼事二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檜以後,被貶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黨誣告說那裡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不利於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只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裡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沒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於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檜黨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訊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皇帝的聖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軼事三
《宋史·張浚傳》:‘粘罕病篤,語諸將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兀朮怒曰:“是謂我不能邪!”粘罕死,竟入攻,果敗。’但粘罕死於1136年,此時尚在。這段話不太可信,但也從一個角度應證了張浚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和崇高威望。傳世詩詞
偈
教外單傳佛祖機,本來無悟亦無迷。 浮雲散盡青天在,日出東方夜落西。過嚴子陵釣台二首
古木籠煙半鎖空,高台隱隱翠微中。 身安不羨三公貴,寧與漁樵卒歲同。 過嚴子陵釣台二首(其二 ) 中興自是還明主,訪舊胡為屬老臣。 從古風雲由際會,歸歟聊復養吾真。詩一首
群凶用事人心去,大義重新天意回。 解使中原無左衽,斯文千古未塵埃。 贈羅赤腳 學道由來不記年,嘯歌風月在前緣。 身心已到無塵處,疑是人間自在仙。詩一首
三相當年鎮廟堂,江山草木亦增光。 一時主宰權衡重,千古人間姓字香。南鄉子
遲日惠風柔。桃李成陰綠漸稠。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 十里松湖瑞氣浮。功業古難侔。宜在凌煙更上頭。已向眉間浮喜氣,風流。千歲三分萬戶侯。李伯紀丞相輓詩二首
十相從明主,唯公望最隆。 召周雖異跡,李郭本心同。 未遇升天藥,空餘濟世功。 薰風歌吹咽,淚盡古城東。 李伯紀丞相輓詩二首(其二) 蒼蒼安可料,舊德奄重泉。 痛為黎民惜,誰扶大廈顛。 英風摩日月,正氣返山川。 丙午功勳在,豐碑萬口傳。贊喻彌陀掩遺骸
刀兵劫海苦漫漫,原野遺骸葬若干。 盡大地人須薦取,眼睛突出髑髏寒。朝陽岩
已覺雲天闊,風聲四面涼。 路幽遲晚日,岩古浥流香。 客舍長年靜,漁舟底事忙。 相逢賢太守,不用管弦將。登道觀
蒼髯野褐予甚古,蘿月桂風誰為貧。 當戶蛟龍森漢柏,隔江雞犬隱秦人。 好山如畫能留客,寶鼎藏丹不計春。 更上高亭問玄鶴,莫教詩眼有纖塵。後世紀念
宋代
宋朝時,宋孝宗為張浚舉行國葬,輟視朝兩日,贈太保,後加贈太師,謚國家最高榮譽“忠獻”。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範,並將張浚列為宋朝昭勛閣二十四人之一,圖功臣神像於昭勛閣。宋理宗時期著名政治家,理學大師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栻,修建紫岩書院,贊曰:“張魏紫岩以精忠大義為中興名相,其子宣公以問學為世儒宗,流風蔚如,實啟來哲,無以致高山仰止之思,明德之志,乃為湖周廣六十有五丈,架梁其上而屋之”。南宋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 南宋後期,宋王朝在漢中建“張浚祠”,紀念張浚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元代
元朝時,為了追念張浚這位勤政愛民的丞相,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修建書院,由於張浚自號紫岩先生,竣工後朝廷就下詔賜名為“紫岩書院”,延祜五年即1318年,元名相張養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岩書院記》有載。明代
明朝時,明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甲寅,詔以歷代名臣從祀帝王廟。禮官奏張浚與周公旦、召公?、太公望、張良、諸葛亮、房玄齡等三十六人,並將張浚的英雄事跡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詔修復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並下旨建"南軒書院",御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將寧鄉張浚、張栻父子祠墓及綿竹張浚父母墓兩處納入國家祀典;由首輔楊廷和撰寫了重修張浚祠堂記。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後裔差役。清代
清朝時,清順治朝時,張浚等四十一位歷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撫追捕錫紱於都司衙門舊房,恢復城南書院。嘉慶25年,巡撫左杏莊在妙高峰故地復建,並在峰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御書“麗澤風長”匾額。清朝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並下詔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政府還優待張浚後人,免除張浚後人的一切差徭雜役。現代
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張浚張栻墓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文化保護單位,還成立了張浚、張栻思想研究會。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紫岩書院原址上的綿竹中學建有張浚塑像和岳飛《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詩,在張浚父母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園建有張浚張栻紀念館,永作紀念。小程式
贊
糾錯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