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盂鼎書法>> 盂鼎百科介紹字帖

盂鼎百科介紹

盂鼎簡介

  
盂鼎_盂鼎介紹_書法字典

中國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為康王時貴族盂所作的祭器。傳為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共大小兩件。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圓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頸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其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字,記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並賜給香酒、命服、車馬及1700餘名奴隸之事,為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重要史料。小盂鼎已佚,現存銘文拓本,記述盂兩次征伐西北強族鬼方之事,對研究周初民族關係有重要價值。  盂鼎是西周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造型凝重,莊嚴而和諧,紋飾和細部結構洗鍊而嚴謹,已沒有商代青銅器的獰厲色彩,更具有理智化色彩。

盂鼎欣賞

  盂鼎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大方,有長篇珍貴銘文,是著名西周重器。器作於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銘文內容大致可分三段:其一,康王對貴族盂講述西周開國的經驗,追述祖先文王、武王滅商而有天命的原因,是辦事和祭祀的時候都不敢酗酒,恭敬而認真;殷商之所以亡國,在於沉湎於酒。他自己願意以文王為典範,告誡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樣。其二,康王命盂幫助他掌管軍事和統治人民,並且賞賜給盂香酒、禮服、車馬、儀仗和奴隸1726個,並叮囑盂要恭敬辦事,不要廢棄王命。其三,盂作此寶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銘文所記的周朝開國經驗,尤其告誡不得酗酒,合於《尚書·酒誥》,有關賞賜“人鬲”的記載,對研究當時社會尤其重要。此鼎通稱大盂鼎,是為與同出的小盂鼎相區別,但小盂鼎久已佚失。

出土、保護

  大盂鼎是清道光初年,在陝西岐山縣禮村出土的。出土後,首先為岐山豪紳宋金鑒所有,後來曾一度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奪得。道光三十年(1850),宋金鑒上京赴試,得點翰林。他在北京出銀三千兩,又把大盂鼎贖買到手,運歸岐山。同治年間,宋家道中衰,其後代將此鼎運往西安,以七百兩銀轉讓他人。後轉為左宗棠所有。數年以後,左宗棠在湖北受人蜚語,清廷以為真,要召左進京,對質問罪。由於潘祖蔭的疏救才得以倖免。左宗棠感激之餘,遂以大盂鼎相贈。此後,大盂鼎一直為潘祖蔭所有。潘祖蔭病故後,其弟將大盂鼎及潘氏收藏的另一件重器大克鼎等運回蘇州原籍,供放在潘家大堂之上,作為傳家之寶。從此,這兩件大鼎又歷經坎坷,美國人、日本人、國民黨要員紛紛欲得此鼎而後快,或以利相誘;或強逼勒索,無所不用其極。賴潘氏後人不畏強暴,機智果敢,方將兩鼎安全的保護下來。1952年,潘氏後人將大盂鼎、大克鼎損獻給國家,中央文化部特為此頒發褒獎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