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百科介紹
人物簡介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國大臣。字晉卿,號玉泉耶律楚材半身畫像
成就及榮譽
耶律楚材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藝,是一個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卓越修養和多種貢獻的人。他是我國提出經度概念的第一人,編有《西征庚午元歷》,還主持修訂了《大明曆》。他酷愛詩歌,寫過不少詩作,現存於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後脫列哥那稱制時,因屢彈劾皇后寵信之奧都剌合蠻,漸被排擠。公元1244年的5月14日,悲憤而死。“砥柱中流斷,藏舟半夜移”,訊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哭了,如同喪失了自己的親人。漢族的士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他們的良師益友。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正如其同時代人暮之謙在《中書耶律公輓詞》中所言:忽報台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遺願,將他的遺骸移葬於故鄉玉泉以東的瓮山,即今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卒後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耶律楚材
政治思想
治國方略
治國方略上,太宗窩闊台即位時,耶律楚材參照中原王朝的禮儀,為他制定了登基的儀式,並勸服窩闊台的哥哥察哈台率領皇族中長輩向他行參拜大禮。參拜禮節的制定,使大汗在蒙古貴族中至高無上耶律楚材半身像
經濟
在經濟上,耶律楚材針對中原腹地遭受多年的戰爭破壞,生產凋敝,百姓困苦的情況,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發展生產。軍事
軍事上,耶律楚材提出改革蒙古族軍民一體的治理方法,主張軍民分治,設立州縣,管理民政;設定萬戶所,負責軍政;課稅所負責徵收賦稅。這樣就把軍權、政權和財權分割開來,可以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協調了漢族地主和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鞏固了蒙古的統治基礎,加速了蒙古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政治的步伐,對蒙古和中原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教育
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他徵得太宗的同意,修復了孔廟,優待孔子後裔,建立了國子學,用封建文化教育民眾。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復科舉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一次錄取了4000多人。科舉考試的恢復,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為國家發現招攬了大量的人才,為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的發展繁榮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礎突出政績
突出政績上,耶律楚材還堅決反對戰爭中的殘暴行為。蒙古慣例,對拚死抵抗的城池,城破之時,就要屠城,作為報復。耶律楚材力勸太宗改變這種野蠻做法,保全普通百姓生命。太宗採納了他的建議,一場毀滅中原農業文明的浩劫被阻止了,中原千百萬生靈被保全了下來。這是耶律楚材對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人物對歷史的貢獻作用
蒙古族
蒙元時期是一個民族紛爭的時期。蒙古族的興起使中原文化又一次與異族文化發生了碰撞。蒙古作為一個草原遊牧民族,其文化是落後的,它的金戈鐵馬征服世界之後,其本有的落後的制度文化能夠使一個地跨歐亞、包括各種各樣文化的龐大帝國正常運行嗎?在逐步的擴張與統治中,蒙古統治者明白只有適應各個不同統治區域的風俗與文化才能鞏固統治,所以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內部,有很多汗國,有多種統治方式。對於中原文化來說,情況略有不同。蒙古統治者很重視中原地區,這塊土地可以供應其所需而其本身又製造不出來的東西,並且由於長期的交往,中原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就是為什麼蒙古把統治的重心放在中原而不是其他汗國。但這不意味著蒙古人會主動並且全面的接收中原文化。首先是因為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了,漢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而蒙古族是典型的遊牧民族,在民族差異上有著不可調和的部分,如果他們要自覺接受外族文化的話,一般是會選擇與他們自身有很多相通處的文化因素,比如推崇喇嘛教、大量吸收色目人的文化;蒙古族又是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臨尊中原的,他深深的以自己的文化為榮,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心態,蒙古人帶著這種優越感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在這個等級中,金朝人和南宋人處於最後,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話,那么南人和漢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對這個矛盾蒙古人採取了形式上的運用,也就是說在蒙古貴族有意識的採用漢制的時候他們是把它當作權宜之計的。但歷史有她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征服。這就使得蒙古人在歷史進程中漸漸有了漢化的傾向與發展。我認為所謂“漢化”不是漢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這個“漢化”是一個異族吸收漢族文化因素的過程,是個量變的過程,程度有深有淺。我認為與遼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漢化程度顯然並不深,並且蒙古族的漢化道路實在是曲折而又艱難的,特別是在蒙元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人物對蒙古族的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耶律楚材。本文試從政治文化方面來論述他是如何使蒙古接近漢化道路的。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動當時的漢化是因為他是個漢化的遼貴族並且他在窩闊台時期主持了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行政事務,藉助蒙古軍國主義政府的力量從文化和政治上推動了漢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當時並沒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對後來忽必烈及其後代的具有漢化性質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下面從四方面來論述漢化的遼貴族
遼金在與宋朝的戰戰和和中先後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們後起用了其耶律楚材像
對人才的保護
耶律楚材為了保持漢文化並使蒙古上層接受漢文化,利用蒙古貴族的實用主義思想,名為因俗而治之,主要從保護和任用儒才、傳播儒家禮教的方面入手。 蒙古征服了中原地區後出現了一個問題:該如何治理這個文化先進的地區?耶律楚材上奏說:“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他深知要統治中原非用中原的制度不可,而熟知漢法統治之道的是漢儒士。於是他在得勢之時大力保護漢儒士並引薦他們進入仕途。1230年耶律楚材在中原轄區設十路,每路都任命正副課稅使,皆由儒士擔任。詳情如下: 路名 課稅使人名 燕京 陳時可、趙肪 宣德 劉中、劉桓 西京 周立和、王貞 太原 呂振、劉子振 平陽 楊簡、高廷英 真定 王晉、賈從 東平 張瑜、王銳 北京 王德亨、侯顯 平州 夾谷永(女真人)、程泰 濟南 田木西、李天翼(《元史·百官志》) 這是蒙古最高統治集團大批任用漢人之始。 在蒙古滅金國、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時,許多名士如元好問、趙復、竇默、王磐等人都被保護並起用。這對於北方學風的興盛有很大的影響。1237年,隨著金朝的滅亡,統治地域的擴大,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來治國。耶律楚材上奏說:“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窩闊台聽從了他的意見,“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隨郡考試,以經義、辭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元史·耶律楚材傳》)這次選中的有許多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人,他們後來都是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為完成蒙古國的漢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考試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課役上的優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各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還向蒙古貴族傳授儒家思想。他先從尊孔開始,金滅亡後,他“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孫元惜,奏襲封衍聖公,服役林廟地。”他還向統治集團講經,“命收太常禮樂生,及召名儒梁陟、王萬慶、趙著等,使直釋九經,進講東宮。又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俾知聖人之道。”於是講學之風漸起,在京城還設定了國子學。 在文獻方面他也做出了貢獻,由於與論題的聯繫並非十分緊密所以下面只是簡單敘述一下。耶律楚材在平陽設定經籍所,在燕京設定編修所,整理編輯經籍;保存了關於遼史的重要文獻。政治改革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人物評價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其勝利後的統治則充分暴露了其落後性。於是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胡化”與“漢化”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使蒙古帝國本身沒有的禮儀、賦稅制度建立起來,使蒙古落後的分封制和部落聯盟的管理耶律楚材像
史書記載
《元史》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父履,以學行事金世宗,特見親任,終尚書右丞。楚材生三歲而孤,母楊氏教之學。及長,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金制,宰相子例試補省掾。楚材欲試進士科,章宗詔如舊制。問以疑獄數事,時同試者十七人,楚材所對獨優,遂闢為掾。後仕為開州同知。貞祐二年,宣宗遷汴,完顏福興行尚書事,留守燕,闢為左右司員外郎。太祖定燕,聞其名,召見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帝偉之,曰:“遼、金世仇,朕為汝雪之。”對曰:“臣父祖嘗委質事之,既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處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圖撒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蓋國語長髯人也。 己卯夏六月,帝西討回回國。禡旗之日,雨雪三尺,帝疑之,楚材曰:“玄冥之氣,見於盛夏,克敵之徵也。”庚辰冬,大雷,復問之,對曰:“回回國主當死於野。”後皆驗。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見知於帝,因每自矜曰:“國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須用弓匠,為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聞之甚喜,日見親用。西域歷人奏五月望夜月當蝕,楚材曰:“否。”卒不蝕。明年十月,楚材言月當蝕,西域人曰不蝕,至期果蝕八分。壬午八月,長星見西方,楚材曰:“女直將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討,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應。指楚材謂太宗曰:“此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甲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丙戌冬,從下靈武,諸將爭取子女金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輒愈。帝自經營西土,未暇定製,州郡長吏,生殺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貨財,兼土田。燕薊留後長官石抹鹹得卜尤貪暴,殺人盈市。楚材聞之泣下,即入奏,請禁州郡,非奉璽書,不得擅徵發,囚當大辟者必待報,違者罪死,於是貪暴之風稍戢。燕多劇賊,未夕,輒曳牛車指富家,取其財物,不與則殺之。時睿宗以皇子監國,事聞,遣中使偕楚材往窮治之。楚材詢察得其姓名,皆留後親屬及勢家子,盡捕下獄。其家賂中使,將緩之,楚材示以禍福,中使懼,從其言,獄具,戮十六人於市,燕民始安。 己丑秋,太宗將即位,宗親鹹會,議猶未決。時睿宗為太宗親弟,故楚材言於睿宗曰:“此宗社大計,宜早定。”睿宗曰:“事猶未集,別擇日可乎?”楚材曰:“過是無吉日矣。”遂定策,立儀制,乃告親王察合台曰:“王雖兄,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國朝尊屬有拜禮自此始。時朝集後期應死者眾,楚材奏曰:“陛下新即位,宜宥之。”太宗從之。 中原甫定,民多誤觸禁網,而國法無赦令。楚材議請肆宥,眾以為迂,楚材獨從容為帝言。詔自庚寅正月朔日前事勿治。且條便宜一十八事頒天下,其略言:“郡宜置長吏牧民,設萬戶總軍,使勢均力敵,以遏驕橫。中原之地,財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縣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貿易借貸官物者罪之。蒙古、回鶻、河西諸人,種地不納稅者死。監主自盜官物者死。應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報,然後行刑。貢獻禮物,為害非輕,深宜禁斷。”帝悉從之,唯貢獻一事不允,曰:“彼自願饋獻者,宜聽之。”楚材曰:“蠹害之端,必由於此。”帝曰:“凡卿所奏,無不從者,卿不能從朕一事耶?” 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斂自私,貲至巨萬,而官無儲彳侍。近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楚材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帝曰:“卿試為朕行之。”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如陳時可、趙昉等,皆寬厚長者,極天下之選,參佐皆用省部舊人。辛卯秋,帝至雲中,十路鹹進廩籍及金帛陳於廷中,帝笑謂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南國之臣,復有如卿者乎?”對曰:“在彼者皆賢於臣,臣不才,故留燕,為陛下用。”帝嘉其謙,賜之酒。即日拜中書令,事無巨細,皆先白之。 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長吏專理民事,萬戶總軍政,凡所掌課稅,權貴不得侵之。”又舉鎮海、粘合,均與之同事,權貴不能平。鹹得卜以舊怨,尤疾之,譖於宗王曰:“耶律中書令率用親舊,必有二心,宜奏殺之。”宗王遣使以聞,帝察其誣,責使者,罷遣之。屬有訟鹹得卜不法者,帝命楚材鞫之,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謗。今將有事南方,他日治之未晚也。”帝私謂侍臣曰:“楚材不較私仇,真寬厚長者,汝曹當效之。”中貴可思不花奏採金銀役夫及種田西域與栽蒲萄戶,帝令於西京宣德徙萬餘戶充之。楚材曰:“先帝遺詔,山後民質樸,無異國人,緩急可用,不宜輕動。今將征河南,請無殘民以給此役。”帝可其奏。 壬辰春,帝南征,將涉河,詔逃難之民,來降者免死。或曰:“此輩急則降,緩則走,徒以資敵,不可宥。”楚材請制旗數百,以給降民,使歸田裡,全活甚眾。舊制,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汴梁將下,大將速不台遣使來言:“金人抗拒持久,師多死傷,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馳入奏曰:“將士暴露數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帝猶豫未決,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於此,若盡殺之,將無所獲。”帝然之,詔罪止完顏氏,余皆勿問。時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萬人。楚材又請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孫元措,奏襲封衍聖公,付以林廟地。命收太常禮樂生,及召名儒梁陟、王萬慶、趙著等,使直釋九經,進講東宮。又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俾知聖人之道。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由是文治興焉。 時河南初破,俘獲甚眾,軍還,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資給者,滅其家,鄉社亦連坐。由是逃者莫敢舍,多殍死道路。楚材從容進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復何之!奈何因一俘囚,連死數十百人乎?”帝悟,命除其禁。金之亡也,唯秦、鞏二十餘州久未下,楚材奏曰:“往年吾民逃罪,或萃於此,故以死拒戰,若許以不殺,將不攻自下矣。”詔下,諸城皆降。甲午,議籍中原民,大臣忽都虎等議,以丁為戶。楚材曰:“不可。丁逃,則賦無所出,當以戶定之。”爭之再三,卒以戶定。時將相大臣有所驅獲,往往寄留諸郡,楚材因括戶口,並令為民,匿占者死。乙未,朝議將四征不廷,若遣回回人征江南,漢人征西域,深得制御之術,楚材曰:“不可。中原、西域,相去遼遠,未至敵境,人馬疲乏,兼水土異宜,疾疫將生,宜各從其便。”從之。 丙申春,諸王大集,帝親執觴賜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西域諸國及宋、高麗使者來朝,語多不實,帝指楚材示之曰:“汝國有如此人乎?”皆謝曰:“無有。殆神人也。”帝曰:“汝等唯此言不妄,朕亦度必無此人。”有於元者,奏行交鈔,楚材曰:“金章宗時初行交鈔,與錢通行,有司以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謂之老鈔,至以萬貫唯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匱乏,當為鑑戒。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錠。”從之。 秋七月,忽都虎以民籍至,帝議裂州縣賜親王功臣。楚材曰:“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與之。”帝曰:“已許奈何?”楚材曰:“若朝廷置吏,收其貢賦,歲終頒之,使毋擅科征,可也。”帝然其計,遂定天下賦稅,每二戶出絲一斤,以給國用;五戶出絲一斤,以給諸王功臣湯沐之資。地稅,中田每畝二升又半,上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每畝五升;商稅,三十分而一;鹽價,銀一兩四十斤。既定常賦,朝議以為太輕,楚材曰:“作法於涼,其弊猶貪,後將有以利進者,則今已重矣。”時工匠製造,糜費官物,十私八九,楚材請皆考核之,以為定製。時侍臣脫歡奏簡天下室女,詔下,楚材尼之不行,帝怒。楚材進曰:“向擇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備使令。今複選拔,臣恐擾民,欲覆奏耳。”帝良久曰:“可罷之。”又欲收民牝馬,楚材曰:“田蠶之地,非馬所產,今若行之,後必為人害。”又從之。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爾,可官其人。”楚材曰:“請校試之。”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隨郡考試,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先是,州郡長吏,多借賈人銀以償官,息累數倍,曰羊羔兒利,至奴其妻子猶不足償。楚材奏令本利相侔而止,永為定製,民間所負者,官為代價之。至一衡量,給符印,立鈔法,定均輸,布遞傳,明驛券,庶政略備,民稍蘇息焉。 有二道士爭長,互立黨與,其一誣其仇之黨二人為逃軍,結中貴及通事楊惟忠,執而虐殺之。楚材按收惟忠。中貴復訴楚材違制,帝怒,系楚材;既而自悔,命釋之。楚材不肯解縛,進曰:“臣備位公輔,國政所屬。陛下初令系臣,以有罪也,當明示百官,罪在不赦。今釋臣,是無罪也,豈宜輕易反覆,如戲小兒?國有大事,何以行焉!”眾皆失色。帝曰:“朕雖為帝,寧無過舉耶?”乃溫言以慰之。楚材因陳時務十策,曰:“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皆切於時務,悉施行之。 太原路轉運使呂振、副使劉子振,以贓抵罪。帝責楚材曰:“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為好人,何故乃有此輩?”對曰:“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義。三綱五常,聖人之名教,有國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豈得緣一夫之失,使萬世常行之道獨見廢於我朝乎!”帝意乃解。 富人劉忽篤馬、涉獵發丁、劉廷玉等以銀一百四十萬兩撲買天下課稅,楚材曰:“此貪利之徒,罔上虐下,為害甚大。”奏罷之。常曰:“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任尚以班超之言為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論。後之負譴者,方知吾言之不妄也。”帝素嗜酒,日與大臣酣飲,楚材屢諫,不聽,乃持酒槽鐵口進曰:“麴櫱能腐物,鐵尚如此,況五臟乎!”帝悟,語近臣曰:“汝曹愛君憂國之心,豈有如吾圖撒合里者耶?”賞以金帛,敕近臣日進酒三鍾而止。自庚寅定課稅格,至甲午平河南,歲有增羨,至戊戌,課銀增至一百一十萬兩。譯史安天合者,諂事鎮海,首引奧都剌合蠻撲買課稅,又增至二百二十萬兩。楚材極力辨諫,至聲色俱厲,言與涕俱。帝曰:“爾欲搏鬥耶?”又曰:“爾欲為百姓哭耶?姑令試行之。”楚材力不能止,乃嘆息曰:“民之困窮,將自此始矣!” 楚材嘗與諸王宴,醉臥車中,帝臨平野見之,直幸其營,登車,手撼之。楚材熟睡未醒,方怒其擾己,忽開目視,始知帝至,驚起謝,帝曰:“有酒獨醉,不與朕同樂耶?”笑而去。楚材不及冠帶,馳詣行宮,帝為置酒,極歡而罷。 楚材當國日久,得祿分其親族,未嘗私以官。行省劉敏從容言之,楚材曰:“睦親之義,但當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歲辛丑二月三日,帝疾篤,醫言脈已絕。皇后不知所為,召楚材問之,對曰:“今任使非人,賣官鬻獄,囚系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熒惑退舍,請赦天下囚徒。”後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頃,帝少蘇,因入奏,請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醫者候脈復生,適宣讀赦書時也,翌日而瘳。冬十一月四日,帝將出獵,楚材以太乙數推之,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騎射,無以為樂。”獵五日,帝崩於行在所。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奧魯剌合蠻以貨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爭,言人所難言,人皆危之。 癸卯五月,熒惑犯房,楚材奏曰:“當有驚擾,然訖無事。”居無何,朝廷用兵,事起倉卒,後遂令授甲選腹心,至欲西遷以避之。楚材進曰:“朝廷天下根本,根本一搖,天下將亂。臣觀天道,必無患也。”後數日乃定。後以御寶空紙付奧都剌合蠻,使自書填行之。楚材曰:“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自有憲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詔。”事遂止。又有旨:“凡奧都剌合蠻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楚材曰:“國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況截手乎!”後不悅。楚材辨論不已,因大聲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餘年,無負於國,皇后亦豈能無罪殺臣也!”後雖憾之,亦以先朝舊勛,深敬憚焉。甲辰夏五月,薨於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賻贈甚厚。後有譖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後命近臣麻里扎覆視之,唯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至順元年,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子鉉、鑄。 鑄字成仲,幼聰敏,善屬文,尤工騎射。楚材薨,嗣領中書省事,時年二十三。鑄上言宜疏禁網,遂采歷代德政合於時宜者八十一章以進。戊午,憲宗征蜀,詔鑄領侍衛驍果以從,屢出奇計,攻下城邑,賜以尚方金鎖甲及內廄驄馬。乙未,憲宗崩,阿里不哥叛,鑄棄妻子,挺身自朔方來歸,世祖嘉其忠,即日召見,賞賜優厚。中統二年,拜中書左丞相。是年冬,詔將兵備御北邊,後徵兵扈從,敗阿里不哥於上都之北。至元元年,加光祿大夫。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二年,行省山東。未幾征還。初,清廟雅樂,止有登歌,詔鑄制宮懸八佾之舞。四年春三月,樂舞成,表上之,仍請賜名《大成》,制曰“可”。六月,改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五年,復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十年,遷平章軍國重事。十三年,詔監修國史。朝廷有大事,必咨訪焉。十九年,復拜中書左丞相。二十年冬十月,坐不納職印、妄奏東平人聚謀為逆、間諜幕僚、及黨罪囚阿里沙,遂罷免,仍沒其家貲之半,徙居山後。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五。子十一人:希征,希勃,希亮,希寬,希素,希固,希周,希光,希逸淮東宣慰使,余失其名。至順元年,贈推忠保德宣力佐治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懿寧王,諡文忠。小程式
贊
糾錯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