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百科介紹
吳國皇帝
人物簡介
楊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五代時期南吳國皇帝,楊行密四子,楊渥、楊隆演之弟,楊隆演稱吳國國王時被封丹陽(丹楊)郡公。 南吳武義二年(920年)楊隆演去世,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國國王位,明年(921年),改元順義。順義七年(927年),即皇帝位,改年號乾貞。乾貞三年(929年)改元大和。大和七年(935年),再改元天祚。 南吳於楊隆演及楊溥在位時,軍政大權皆操之在徐溫、徐知誥父子之中,之所以即國王位、帝位,只是徐氏父子為篡位稱帝之準備而已。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篡南吳,南吳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楊溥被徐知誥派人刺殺,被追謚為睿皇帝。 有三子 1. 皇太子(弘農靖王) 楊璉 2. 江夏王 楊璘 3. 宜春王 楊玢相關史料
溥,行密第四子也,隆演建國,封丹陽郡公。隆演卒,弟廬江公蒙次當立,而徐氏秉政,不欲長君,乃立溥。七月,改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溫金陵尹。明年二月,改元順義,赦境內。冬十一月,祀天於南郊。御天興樓,大赦。拜徐溫太師,嚴可求右僕射。 三年,唐莊宗滅梁。遣司農卿盧苹使於唐,嚴可求密條數事授苹以行。苹見洛陽,莊宗問之,苹次第以對,皆如所授。 四年,溥至白沙閱舟師,徐溫來見,以白沙為迎鑾鎮。 五年,唐遣諫議大夫薛昭文使福州,假道江西,劉信出勞之,謂曰:“亞次聞有信否?”昭文曰:“天子新有河南,未熟公名也。”信曰:“漢有韓信,吳有劉信,君還,其語亞次,當來較射於淮上也。”乃酌大卮,望牙旗鎞首百步,謂昭文曰:“一發而中,願以此卮為壽,否則亦以自罰。”言訖,而箭已穿矣。 六年,追爵大丞相徐溫四代祖考,立廟於金陵。左僕射徐知誥為侍中,右僕射嚴可求同平章事。是歲,莊宗崩,五月丁卯,詔為同光主輟朝七日。 七年,大丞相徐溫率吳文、武上表勸溥即皇帝位,溥未許而溫病卒。十一月庚戌,溥御文明殿即皇帝位,改元曰乾貞,大赦境內,追尊行密武皇帝,渥景皇帝,隆演宣皇帝。以徐知誥為太尉兼侍中,拜溫子知詢輔國大將軍、金陵尹,治溫舊鎮。諸子皆封王。 二年正月,封東海為廣德王,江瀆廣源王,淮瀆長源王,馬當上水府寧江王,採石中水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鎮江王。六月,荊南高季興來附,封季興秦王。九月,季興敗楚師於白田,獲其將吏三十四人來獻。 三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詢來朝,知誥誣其有反狀,留之不遣,以為左統軍,斬其客將周廷望。以徐知諤為金陵尹。溥加尊號睿聖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元大和,以徐知誥為中書令。 二年,冊其子江都王璉為太子。三年,以徐知誥為金陵尹,以其子景通為司徒,及左僕射王令謀、右僕射宋齊丘皆平章事。四年,封知誥東海王。五年,建都於金陵。六年閏正月,金陵火,罷建都,廢臨川王蒙為歷陽公,知誥遣親信王宏以兵守之。拜令謀司徒,宋齊丘司空。知誥召景通還金陵,為鎮海軍節度副使,以其子景遷為太保、平章事,與令謀等執政。 七年九月,溥加尊號曰睿聖文明光孝應天弘道廣德皇帝,大赦,改元天祚。知誥進位太師、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二年,景遷病,以次子景遂為門下侍郎、參政事。三年,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置左、右丞相已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冬十月,溥遣江夏王璘奉冊禪位於齊王。十二月,溥卒于丹陽,年三十八,謚曰睿。明代大臣
人物簡介
楊溥(1372—1446年8月6日),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也做一楊傅)正統九年三月至十一明代內閣大學士楊溥
入獄事件
永樂十二年(1414)閏九月,成祖北征回師,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進譖,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後,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只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於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入獄,而且一系即長達十年之久。楊溥的出獄是在十年後的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熾得到成祖遺詔的第四天。十天以後,太子朱高熾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後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重新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 對於楊溥的受禍入獄過程,仁宗心裡是十分清楚的。但是這時候他對於楊溥更多的大約只是同情,因為除去楊溥因作為東宮宮僚入獄之外,朱高熾起初對於楊溥本人其他方面的情況似乎也並不十分清楚。根據史書所記,楊溥做太子洗馬時,使得太子朱高熾對其賞識的事情只是他有一次將漢文帝的史事類編以獻。這大概只能算是儒臣們一般常做的事情了。其後楊溥便歸鄉守喪,直到太子監國,才被命起視事,隨後便發生了迎駕事件。因人設事
從仁宗即位後對於楊溥的安置看,顯然是有些因人設事的味道。洪熙元年(1425)仁宗在思善門建立了一個名叫弘文閣的機構,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①。這樣的安排實在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被薦入閣的都是些無名無為的儒士,而楊溥則被命掌閣事,並且得賜給閣印。當時仁宗曾經對楊溥說:“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②其後楊溥再授官太常卿,仍掌弘文閣事。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但楊溥雖三受其職,卻並未得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楊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後。 宣宗即位後,罷弘文閣不置,楊溥被檢入內閣,開始與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共掌機務。 宣德、正統間,名臣稱三楊先生,以文貞(士奇)為西楊,文敏(榮) 為東楊,蓋初以姓同,亦略因居第以別之。文貞固出江西,而文定郡望每書南郡,乃因以南楊號文定焉。③從此而始有“三楊”之稱。楊溥也從此開始與東、西楊有了並駕齊驅的地位。但是這最初的入閣只有四年時間,楊溥便又因母喪而歸,而且起復後卻並未再度入閣掌機務。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楊士奇和楊榮在性格處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這一切都決定了楊溥在明前期政治中的地位。當宣宗急於以改變吏治解決國家經濟中的一系列問題的時候,在內閣中真正能夠起到作用的還是楊士奇那樣通於決策的幹吏,但是當國家政治轉向簡約守成的時候,老人政治便對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待到正統初年,“三楊”便完全以三朝元老而構成了一個最為穩定的政治三角。(註:①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②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③ 葉盛:《水東日記》卷一《三楊兩王》)正統初政
正統初政的特點是國家政治的因循化與英宗皇帝的少年登極。這也便確立了“三楊”必然的重要位置。所以自從英宗登極起,楊溥便與楊士奇、楊榮忙於開經筵、擇講官以及慎選宮中朝夕楊溥像
政治做為
其後楊榮推薦了陳循、高谷等人,按照楊榮的解釋,與其讓王振之流去隨意任人,還不如事先檢選自己的人,以為今後安排。 三人當中只有楊溥並無建言。這大概就是楊溥的性格特點所在,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么一種敢於面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當他被讒入獄的十年當中,家人供食數絕,他卻讀書不輟,以“朝聞道夕死可也”的精神維持著自身的意志與尊嚴。他在朝當政的時候,兒子自家鄉來京省親,當他從兒子口中得知途中只有江陵知縣待其甚簡時,他卻因此而知其賢,並將該縣令薦升德安知府。①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一切在楊榮、楊士奇先後去世以後,就愈發變得明朗起來。所謂後進望輕,楊溥孤立,都不能解釋他在朝的最後幾年中王振專權的形成。所以當“土木之變”發生後,人們追思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有人會過激地起而爭暴其短,認為他“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②這也許是過於苛求他了。(註:① 焦竑:《國朝獻征錄》卷十二《楊溥傳》;②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明史文載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悅。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十二年,東宮遣使迎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系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系錦衣衛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 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楊溥、楊榮、楊士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