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燁百科介紹
個人檔案
年號:康熙 姓名: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玄燁
個人才能
康熙皇帝中年像
個人品質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政治特色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除同治帝外)都是勤政的。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集中帝權
康熙即位之時,清朝處於雖然建立,但國家正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愛新覺羅·玄燁
崇尚儒學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檔案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文字獄
文字獄是因著文作字而獲罪的政策。要使你因此而獲罪,很容易,找出你的章表詩文,然後尋章摘句,旁牽側引,羅織罪名,這樣你就死得成了。文字獄由來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明洪武年間,清康雍乾年間文字獄間極為盛行。而清康雍乾三朝對這案件捕風捉影之荒唐,牽強附會之怪異,株連之廣泛,處理之殘酷,無以復加。鰲拜
《明史》案
《明史》案發生在順治十八年,決讞於康熙二年。 明朝天啟宰相朱國楨退休後曾著《明史》一書。業已衰落的朱家將稿以千金賣給湖州富戶莊廷鑨。該書講了崇禎朝和南明史事,尊南明弘光、隆武、永曆正朔,有指斥清朝詞句。莊廷鑨是個瞎子,效法“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將該書作了一些增補,當作是自己寫的書。修訂完後便於順治十二年病死了。其父莊允城將書易名《明史輯略》,請崇禎十三年進士,在南明弘光政權中擔任過禮部尚書的李令皙作序,又邀江南18位名士列為參訂。莊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是大富豪,順治十七年以莊廷鑨之名將該書印行於世。好些人都想利用書中違礙之處向莊允城敲竹槓。莊允城都用錢財堵了他們的口。《南山集》案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發生在康熙時的一個大案。 此案須先從方孝標說起。方孝標,桐城(今安徽)人。本名玄成,因避康熙(名玄燁)諱,以字行。順治時,中進士,官至內弘文院伺讀學士。順治十四年(1657),族人方猷主持江南考試,與他有勾結作弊行為,結果均被免官戍邊,流放到寧古塔,後遇赦。方孝標到雲南,當了吳三桂的翰林承旨。吳三桂反清失敗,方孝標先迎降,得免死罪。他寫有《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二書。《滇黔紀聞》中有關於南明抗清事實,用南明諸帝紀年。朱方旦案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有朱方旦之獄。朱方旦,漢陽人,自稱二眉道人,秘密刻書。書中有言:古號為聖賢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兩眉之間。山根和兩眉本是指大腦之功能,非為異說。但是康熙認為是“詭立邪說,煽惑愚民”。王錫侯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的《康熙字典》,是奉旨編纂的,而且以康熙年號命名,足見政府之重視。可是有個書生叫王錫侯的,批評《康熙字典》,說它收字太多,難以貫穿。他自己編刻了一部《字貫》,意是說,這本書可以用字義把零散的字貫穿起來,正好彌補了《康熙字典》不足。此案主犯的發落不說,還連累了兩江總督,因查辦不力受到降級的處分,江西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是副省長)受株連被革職治罪。其實,王錫侯寫《字貫》是想貢獻自己一得之見,想不到竟落得這樣的下場。政治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勳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經濟發展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占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收復疆域
御駕親征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滿清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愛新覺羅·玄燁
平定叛亂
愛新覺羅·玄燁
遏制俄國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係,但因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文化民族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的準噶爾叛軍。此後,清政府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分理前後藏事務。養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玄燁活到69歲,在今天看來並不算長壽,然而在中國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歲者卻寥若晨星。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鹹成規度,潔衣淨寶,注意生活細節不無關係。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可吸取的東西。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愛新覺羅·玄燁
政績介紹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康熙朝年表大事記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五月 夏至,康熙帝親祭地於方澤。愛新覺羅·玄燁
愛新覺羅·玄燁
愛新覺羅·玄燁作品
愛新覺羅·玄燁
個人評價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在平定內亂和抗擊沙俄入侵等方面,都立下了非凡的功績。他廢除圈地,把明朝藩王的土地分給百姓耕種,恢復了發展了農業生產。——《中國大百科全書》 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第35頁]。 1.5億甚至更多的天朝(中國人這樣稱呼他們的國家)臣民,正經歷著一次經濟、文化復興 [第35頁]。 正是這個“野蠻”民族,在17世紀中葉湧入中原,取代腐敗、垂死的明王朝而建立起了清政府。滿族人成功地鞏固政權,妥善應對西方列強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注意力,以及復興中華古代文化,是17世紀的歷史奇蹟之一。[第35頁] 康熙皇帝是歷代中國皇帝中的 最傑出 者之一![第45頁框線] 這次果斷的行動標誌著康熙漫長專制統治的開始,在他當政期間,中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穩定、文化成就卓越。[第46頁] 在康熙的統治之下,清政權不但統治合法化,而且還統一了全中國,同時征服蒙古,開始了向外擴張進程,其疆域遠大於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46頁]儘管最初時清政權對使用火器有些保守,但是逐漸開始依賴火器。他們說服了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鑄炮,同時還從葡萄牙和其他歐洲商人手中購買大炮。[第48頁] 1683年,皇帝諭令每支八旗隊伍中必須要有一支火槍隊,這些火槍隊很明顯要由那些騎術糟糕的漢人組成 [第49頁] 許多漢族人把他們的忠誠毫不疑慮地從明朝君主轉到了清朝皇帝身上。 [第51頁] 城市手工業如棉紡織業、制陶業等也已從17世紀三四十年代經歷的蕭條陰影中走出來,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甚至還超過了以前的生產水平。[第53頁] 康熙當政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也急劇膨脹,有了長足的發展。[第53頁] 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第54頁] 他傷感地寫道:“我已準備將這份詔書作為我一生的總結”,“我深恐全國子民並不知道我內心潛藏的痛苦”。55年的統治耗盡了這位皇帝的精力:“雖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會兒,因此我認為整個國家只不過是一隻棄履,所有的財富都只不過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沒有發生動/和諧/亂和災難,那么我也就瞑目了。” 五年之後,康熙不幸染病逝去! [第55頁] 康熙統治時期使中國步入了繁榮昌盛的時代,這一時代並未因康熙的去世而終結。清帝國還在不斷壯大、拓展,並於1760年前後達到了鼎盛。[第55頁] ——《全球通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史學專家合力創作) 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立儲緣由
第一,滿洲歷史教訓。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臨死之前都沒有公開確定並宣布皇位繼承人,努爾哈赤死後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極死後由實力較強的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由此引起爭奪大位的事件,幾乎兵戎相見,使政權瀕於分裂的危險。愛新覺羅·玄燁
立儲經驗教訓
作為一代聖主的康熙帝為什麼處理不好儲位繼承的問題? 沒有處理好皇帝與儲君的矛盾。當時處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時期,預立儲君,包括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比如,實行儲君制度,就應當堅持儲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發皇太子與皇帝的權力衝突。皇太子御政,必然從中植成黨羽,與皇權相爭。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繼承制度,建立儲君;另一方面又讓太子領兵從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參與各種軍政事務,其本意是鍛鍊和培養皇子,讓他們為國家建功立業。皇太子權勢的增長侵犯和威脅了皇權。無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現兩個中心,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侵犯。康熙帝事與願違,陷入旋渦,遭到失敗。 第二,沒有處理好太子與皇子的矛盾。明朝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朝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乾”,這樣太子與皇子便發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養教育皇子,卻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觀意志所決定的。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定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甚而糾集黨羽。這本身就容易與皇權產生某種矛盾。如果設立皇太子,其地位高於諸王,近於皇帝,又必然為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趨複雜。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既是皇帝與儲君矛盾,也是太子與皇子矛盾尖銳化的集中表現。 第三,皇位繼承制度死結。清朝的皇位繼承,無論是漢族嫡長繼承制,還是滿洲貴族公推制,都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也就是沒有跳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實行共和,歷史才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清代立儲制,為康熙帝所創,雖思之久遠,卻事與願違。這不是康煕帝無能,而是皇位繼承制結下的苦果。後來雍正帝的“秘密建儲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儲制”,都不能解開皇位繼承制度的死結。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說明大清皇朝已經走進“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製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歷史之趨勢、世界之潮流、時代之必然、民眾之所望。后妃與子女
皇后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生於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后,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早殤);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即廢太子允礽)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於順治十年。初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后,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殤)。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生於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殤;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溫憲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殤;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駕崩後,德妃被尊為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醜刻薨,享年64歲。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皇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允禔(五子,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康熙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貝子例葬。母惠妃; 皇次子,愛新覺羅·允礽(七子,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廢)皇太子,追封理密親王,原名愛新覺羅·保成。康熙十四年立為皇太子,四十七年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復廢,雍正二年薨,追封理親王,諡號密。母孝誠仁皇后; 皇三子,愛新覺羅·允祉(十子,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一),誠隱郡王。康熙三十七年封誠郡王,三十八年降貝勒,四十八年晉誠親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復封親王,後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母榮妃;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十一子,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即雍正皇帝。母孝恭仁皇后; 皇五子,愛新覺羅·允祺(十三子,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雍正十年閏五月),恆溫親王。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恆親王,雍正十年薨,諡號溫。母宜妃; 皇六子,愛新覺羅·允祚(十四子,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幼殤。母孝恭仁皇后; 皇七子,愛新覺羅·允祐(十五子,康熙十九年七月二十五-雍正八年四月初二),淳度親王。康熙三十九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晉親王,八年薨,諡號度。母成妃; 皇八子,愛新覺羅·允禩(十六子,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雍正四年九月初八),原封廉親王,後廢。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六十一年晉廉親王,雍正四年以罪革。母良妃; 皇九子,愛新覺羅·允禟(十七子,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封為貝子。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母宜妃; 皇十子,愛新覺羅·允礻我(十八子,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乾隆六年九月初九),輔國公。康熙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品級,六年卒,按貝子例葬。母溫僖貴妃;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允禌(二十子,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初七-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幼殤。母宜妃;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允祹(二十一子,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四-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履懿親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六十一年晉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貝子,二年降鎮國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晉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薨,無嗣,以乾隆第四子永珹為繼。母定妃;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二十二子,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怡賢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封怡親王,雍正八年薨,諡號賢。母敬敏皇貴妃;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二十三子,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雍正帝即位後,下令其“禎”字改為“禵”),恂勤郡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元年晉郡王,三年降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諡號勤。母孝恭仁皇后;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允禑(二十五子,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雍正九年二月初一),愉恪郡王。雍正四年封貝勒,八年晉愉郡王,九年薨,諡號恪。母順懿密妃;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允祿(二十六子,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莊恪親王。嗣莊親王博果鐸後(即原承澤親王碩塞後),雍正元年襲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諡號恪。母順懿密妃;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二十七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果毅親王。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晉果親王,乾隆三年薨,無嗣,以雍正第六子弘瞻為嗣,諡號毅。母純裕勤妃;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允祄(二十八子,康熙四十年八月初八-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幼殤。母順懿密妃;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允禝(二十九子,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三),幼殤。母襄嬪;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允禕(三十子,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九),簡靖貝勒。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晉貝勒,十二年降輔國公,十三年復封貝勒,乾隆二十年卒,諡號簡靖。母襄嬪;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允禧(三十一子,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慎靖郡王。雍正八年封貝子,即刻晉貝勒,十三年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無嗣,以乾隆第六子永瑢為嗣,諡號靖。母熙嬪;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允祜(三十二子,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恭勤貝勒。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卒,諡號恭勤。母謹嬪;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允祁(三十四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郡王品級誠貝勒。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十三年晉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貝子,四十二年降鎮國公,四十五年晉貝子,四十七年晉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銜,五十年卒,諡號誠。母靜嬪;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秘(三十五子,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諴恪親王。雍正十一年封諴親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諡號恪。母穆嬪;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惟皇十三子胤祥與雍正最為親密,未改。皇女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孝懿仁皇后。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敏妃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敏妃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兄弟姊妹
皇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母為庶妃巴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裕憲親王,母為寧愨妃董鄂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皇四子,榮親王,未取名,幼年逝,母為孝獻端靜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母為庶妃陳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母為庶妃唐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純靖親王,母為庶妃鈕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乾,母為庶妃穆克圖氏女
皇長女(1652~1653),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陳氏,順治十年十月殤 皇二女和碩恭愨長公主,母庶妃楊氏 15歲時下嫁給瓜爾佳氏訥爾杜 皇三女(1653~1658),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順治十五年三月殤 皇四女(1654~1661),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烏蘇氏,順治十八年三月殤 皇五女(1654~1660),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 皇六女(1657~1661),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順治十八年二月殤 養女一:和碩和順公主,13歲時下嫁尚之隆,承澤親王碩塞之二女,其母為納喇氏 養女二:和碩柔嘉公主,12歲時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樂之第二女 養女三:固倫端敏公主,18歲時下嫁博爾濟吉持氏班第,簡親王濟度之第二女養女
和碩和順公主,13歲時下嫁尚之隆,承澤親王碩塞之二女,其母為納喇氏 和碩柔嘉公主,12歲時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樂之第二女 固倫端敏公主,18歲時下嫁博爾濟吉持氏班第,簡親王濟度之第二女小程式
贊
糾錯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