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慈靜百科介紹
個人履歷
[明]女。臨邑(今山東臨邑)人。侗妹,貴州左布政馬拯妻。書法宗李、街,而頗類其兄。善竹石及白描大士,宗管道升。有發繡大士極精。於色絲之外,另闢蹊徑,見者詫為針神。工詩,著非非草。《明史·董其昌傳、武定州志、無聲詩史、圖繪寶鑑續纂、珊瑚網、池北偶談、列朝詩集小傳、竹林叢抄》 明代末年,中國書法史上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才女,她詩書畫俱稱絕品,被譽為是繼衛夫人、管夫人之後的又一書畫名媛。她就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邢侗的八妹邢慈靜夫人。
人物生平
《武定州志》記載:“慈靜,博學善屬文,詩有清致,書畫俱稱絕品,與兄侗齊名。”《無聲詩史》贊道:“慈靜書體,頗類子願,畫品清雅,亦彤管之秀,名家鑑賞不虛也。”邢慈靜傳世的作品大多是上乘精品,國內外博物館多有收藏,其《行書臨帖》、《行書四言詩》等書法作品大多章草筆意,靈秀古勁。清人評價她的《蓮花觀音》、《白描大士圖》等道:“用筆如玉台膩發、春日遊絲”。“筆法超凡、墨痕愈細,神氣如生”如今這兩幅作品分別被台灣和青島博物館收藏。另外,她的繡品也很出色,比如《發繡大士像》被先人讚譽為:“於色絲之外,另闢蹊徑,見者論為針神”。
出身名門
邢慈靜出身名門閨秀,幼年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藝術薰陶。她與邢侗共兄妹十人,她排行第八,與邢侗年齡相差22歲。邢侗最喜愛慈靜,不稱其名而直呼“八妹”。邢慈靜直到28歲才出嫁,晚嫁的主要原因是母親萬氏夫人受到長女邢大姊不幸婚姻的刺激,格外疼愛邢慈靜,發誓:“非貴人不嫁。”於是,一直拖到28歲才讓邢慈靜嫁給武定府人、新任山西大同知府馬拯。據《臨邑縣誌》記載,邢慈靜臨出嫁之前,贈詩九嫂曰:“八月仲秋辭九嫂。”楊氏應聲答曰:“九日重陽盼八姑。”姑嫂唱和,傳為千古佳句。
命運坎坷
自古才女多薄命,邢慈靜自從嫁馬拯以後,命運一直坎坷多舛,她雖然與馬拯共同生活了17年,卻一直是聚少離多。萬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她的母親和父親相繼辭世,她兩次回鄉奔喪。萬曆三十四年馬拯升任山西副使後,被朝廷派往遼陽前線坐鎮7年,夫妻二人根本無暇團聚。邢侗不忍八妹與丈夫長期分離,派季弟送姊赴遼,與馬拯團聚。邢慈靜這次赴遼東之後才有了唯一的兒子。萬曆四十年邢侗不幸去世,邢慈靜傷心欲絕,又一次千里迢迢回鄉奔喪,直到萬曆四十三年馬拯升任廣東右布政使來臨邑探親,夫妻再一次團聚。萬曆四十四年馬拯又升為貴州左布政使,邢慈靜預感到此去凶多吉少,極力勸阻丈夫辭官歸里,因馬拯堅持赴任,邢慈靜只好攜幼子隨行,不料,馬拯到貴州不到半年,就因勞累過度吐血而亡。邢慈靜斷髮毀面,一慟而絕,救治三日才甦醒。她親自護夫靈柩,沿水陸二千里北歸,數次遭遇狂風惡浪,差一點將船打翻,邢慈靜扶柩大哭道:“柩存人存,柩亡人亡。” 一行歷盡千難萬險返回故鄉,葬馬拯於武定府馬家祖墳。邢慈靜借諸葛亮的身世哀悼亡夫,作詩曰:“當年若穩隆中臥,不到秋風五丈原。”她在著名的《追筆黔途略》中描寫的孤兒寡母、單帆孤舟、漂泊在危山險水途中的艱難歷程,陰風悽苦雨,啾啾哭靈聲,讓人讀罷潸然淚下。王士祿將其收入《然脂集》中,讚譽為“文筆高古,存班惠姬之風”。
晚年生活
邢慈靜晚年落籍娘家,寡居事佛,自號蒲團主人,書齋取名“芝蘭室”,她在臨邑刻下著名的《之室集帖》,該帖梨木板刻,總計10頁,有雙面刻字或單面刻字,刀工精良,清竣秀拔,特色鮮明。《之室集帖》共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她手臨的《芝蘭室蘭亭序》,蒼勁老辯,端莊朴茂。第二部分是她自己手書的41首詩,稱《芝蘭室非非草》,情真意雅,筆勢蹁翻。第三部分是她集長兄邢侗書札墨跡,稱《芝蘭室來禽館真跡》。邢慈靜在帖尾記述:“生平篤嗜先太僕兄筆跡,至今病中尚勤寤寐,檢笥得此,遂拭目雙鉤,命鐫工劂之,匪日不朽名書。”明代劉重慶跋道:“夫人禊帖,自是夫人帖,然筆法婉勁。晉體獨存,余不知右軍當年面目何似,然而視禊帖傳世本千百矣,後有真賞,或者其首肯於此。”清代莫樹椿嘆道:“不獨詩才清妙,而字畫之婉暢渾脫,尤非宋元以後筆墨。嗟乎,天之鐘靈毓秀,城不擇人,何獨於夫人而特厚也。” 邢慈靜後半生的生活非常不幸,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晚年又不幸失去一位18歲的愛孫。身心蒙受到巨大的創傷,生活十分淒涼。此時,她娘家已經敗落,她無依無靠,自撐門戶,非常艱辛。但是,她仍克服困難,親自拭目雙鉤刻完《之室集帖》,為世人留下寶貴文化財富。四百多年以後,《之室集帖》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光照千秋,令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折腰。《之室集帖》今藏臨邑邢侗紀念館中。 邢慈靜生於萬曆元年(1573),卒年不詳。她的一幅《拳石圖》落款是明崇禎十三年(1640),據此推算,她應該活到了70歲以上的年紀。
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