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無量百科介紹
生平介紹
概述
謝無量(1884--1964),四川樂至人。原名蒙,初名謝錫清,又名沈、澄,後以字行名大澄,字仲清,號希范,後更名謝無量,別號嗇庵。他是近代著名的學者、書法家、詩人。 謝無量4歲隨父母赴安徽,從父習詩文典籍。1898年拜著名學者湯壽潛為師。 1901年與李叔同、黃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學,課餘與馬一浮等創辦翻譯會社,編輯出版《翻譯世界》雜誌,內容多系世界名著,也有社會主義著作。這時期,結識章太炎、鄒容、章士釗等人,為《蘇報》撰稿。編年
1903年6月《蘇報》案發生後,赴日本學習。次年3月回國,先後在鎮江、杭州博覽《四庫全書》和社會科學名著,並在當地學校任教。 1906年赴北京任《京報》主筆,每天撰寫社論,評論時事。1909年被聘為四川存古學堂監督,兼授詞章,教學之餘,潛心研究古典文學。同年10月四川成立咨議局,與張瀾等一起參加立憲運動,曾受託撰寫《國會請願書》,指出:“天下情勢危急未有如今日之亟者,內則有盜賊水旱之警,外則有強鄰逼處之憂。”“當局宜博咨天下之賢士,群策群力,急起直追,以救危之於萬一。……亟盼速定大計而開國會,以順人心。宗社安危,在此一舉。” 1911年6月與張瀾等人參加保路運動。1912年夏離川到南方各省遊歷,翌年赴上海,為中華書局編書,陸續出版《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等。 1917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著《建國方略》,慕謝無量名,特致信約見,並以所著諸稿徵求謝的意見,謝向孫中山提出自己的想法,談論極為歡洽。 “五四”運動後,謝無量對新文化運動積極支持,經常在《新青年》發表詩作,並開始用白話文為商務印書館編寫國學小冊子數種,其中《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收入《萬有文庫》時改名《馬致遠與羅貫中》)一書頗為魯迅所稱道;連同《楚詞新論》、《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種為孫中山所讚賞。 1923年2月受聘在廣東大學執教,不久孫中山委任其為大本營參議。同年秋奉孫中山派遣,與孫科、陳劍如到瀋陽見張作霖,商量討伐曹錕、吳佩孚,達成討直協定。1924年5月任大元帥府特務秘書(即機要秘書);11月隨孫中山北上。 1926年7月,應南京東南大學聘請任歷史系主任,並講授歷史研究法。次年9月又轉入上海中國公學任教。1931年2月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 “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辦《國難月刊》主張改組政府,堅決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將《國難月刊》改為《國難晚刊》,每天著文痛斥蔣介石、汪精衛的不抵抗政策。同年蔡元培、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謝積極參加。 1936年1月,參與沈鈞儒等組成的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撤至漢口,次年轉香港,1940年返重慶,旋至成都。這期間,生活清苦,靠鬻文賣字為生。 1946年在四川大學城內部先修班任教。翌年當選為行憲國民大會代表;赴南京參加大會期間以患心臟病為名,很少與會。選舉總統時只投居正一票,未選蔣介石。會議未結束,託病到滬,仍賴賣字維持生計。1949年2月回重慶,應熊克武之邀,擔任中國公學文學院院長。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川西博物館館長、四川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政協委員等職。1956年1月為第二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並邀請合影留念。同年8月應邀赴京擔任人民大學教授。1960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謝先生1964年12月7日病逝,終年80歲。評價
學術大師
謝無量學識淵博,它的研究範圍覆蓋了文學、史學、哲學、經學等眾多領域,堪稱博學深思的學術大師。在文學史方面,以《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六大文豪》、《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中國婦女文學史》幾部著作為代表,充分展現了他的歷史觀。他並不是完全按照歷史的分期和階段論方法品評作品;重點闡述了平民文學的價值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其客觀公允的評價,得到了眾多學者的尊崇。在哲學史方面,他著有《中國哲學史》、《孔子》、《韓非》、《王充哲學》、《朱子學派》、《陽明學派》、《佛道學說詮解》等,在書中他既採用了充分的材料記言敘事,同時又對於歷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褒貶評價。在思想史方面,他對於政治思想、經濟思想以及道德思想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寫出了《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國古田制考》、《婦女修養談》等著作。出色師長
同時,學者謝無量也是一位出色師長。從1904年,在安徽公學教授,到195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在52年的教學經歷中,先後擔任了11所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教授。在教授學生時,他注重勤奮,啟發和因材施教。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期間,他為了適應大學文科學生系統學習,專為學生編寫了“學生叢書”,又專為一般學業較高的學者編寫出“國學小叢書”。可以說,他的教學生涯,是他一生中卓有成就的社會事業的重要部分。傑出詩人
謝無量還是位傑出的詩人,他從6歲就開始寫詩,到終年80歲一直筆耕不輟,以古體絕句及律詩為主,間有樂府、小令和聯語,先後作詩達兩千餘首,常能讀到的有三百多首。其重要詩集有《青城雜詠》等。在他的詩中既能看到他對外敵的入侵的憤恨,也能感受到洋溢在其詩中對於故鄉,對於民族的真摯情感,以及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渴望。于右任曾稱其詩“古雅含蓄,聲情並茂,有感而發,寓意深遠,亦獨具風範”。劉君惠評價,如劉熙載說:“吐棄到人所不能吐棄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為大,屈折到人所不能屈折為深”,達到了高、大、深的境界。書法家
謝無量也是一位書法家,由於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襟懷曠達,所以表現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在書壇獨樹一幟。因受山居生活及老莊思想研究的影響,他的“字結體”隨性而起,聽人自然,毫無拘束,因此被譽為歸真返璞之“孩兒體”,得到了眾人的認可。于右任對他的書法甚為贊異,曾說“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余於筆,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贊曰:“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其存世書法作品,經整理以碑帖形式出版的,有《謝無量自寫詩卷》、《二十世紀書法經典——謝無量卷》、《歷代名家書法——謝無量》、《中國歷代書風系列——謝無量書風》、《謝無量書法》上下冊。此外散於社會中的題詩、楹聯、書信、碑刻亦不可數計。 《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載吳丈蜀撰謝無量書法賞析一節,對謝的書法藝術成就作了精當的評述:“由於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襟懷曠達,所以表現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從他的手跡中可以看出他對魏晉六朝的碑帖曾下過相當的工夫。從行筆來看,受鍾繇、二王及《張黑女墓誌》的影響極為明顯。從結體來看,則可窺見《瘞鶴銘》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跡象。儘管他師承這些碑帖,但決不做他們的奴隸,而能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創造出自己的書體,在中國書史上確立了自己的流派。 顯然,謝氏是書法界中的革新派,是書法創新的先驅。他的字結體是聽其自然,不受拘束,運筆如行雲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以後的自然流露,決不是有意為之。”或被譽為歸真返璞之“孩兒體”。于右任對他的書法亦甚為贊異,他的詩古雅含蓄,聲情並茂,有感而發,寓意深遠,亦獨具風範。 謝無量先生不以書家自稱,他是一個學者,他把書法和詩都作為抒寫自己胸襟的一種方式。他真正花費在書法上的時間也多是用於讀帖,他與魯迅是同種類型的“書家”,他們的書法好像是不講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東西卻自然隨意地從字裡行間流露了出來,是學養、天分和對書法傳神寫意的本質特點的超悟成就了他們的書法。觀其書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覆體味中便發現他同時繼承了晉帖的氣韻生動和南北朝碑刻書法的質樸自然,同時也受了些沈曾植書法的影響。 他的書法無一字毫宕一筆險怪,出以閒逸,又骨健神清、氣宇軒昂。《滄浪詩話》謂:“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其實用這段話來闡釋謝無量書法我想也未嘗不可,雖然完全從“法”的角度來講,其書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筆為體的地方,但將他的書作同處處講究法、筆筆講究來歷的沈尹默、鄧散木的作品掛於一處時,還是覺得在更高的層次和意義上,那種對比差距確實是較為明顯。學術著作
謝無量作品
著作書目
《楚辭新論》上海 商務印書館 民國12[1923] 《詞學指南》上海 中華書局 民國14 [1925] 《孔子》上海 中華書局 民國15 [1926] 《陽明學派》上海 中華書局 民國15 [1926]作品
謝無量作品
謝無量作品
謝無量作品
謝無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