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蕭衍書法>> 蕭衍百科介紹字帖

蕭衍百科介紹

生平簡介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梁武帝

梁武帝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人一起游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眺、范雲等。沈約是知名文學家、史學家,著有《宋書》、《齊紀》等書,而謝眺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 在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係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的參軍。後來因為父親去世,他回去守喪三年,然後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

贊劃蕭鸞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擁立竟陵王蕭子良。後來事情敗露,王融下獄賜死。王融的計畫和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范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齊武帝去世後,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為帝,只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鸞決定把他廢掉。
梁武帝

梁武帝

 在和蕭衍他們商議時,蕭衍表示反對,他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的反對。”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沒什麼才能,只有隨王蕭子隆文武兼備,而且占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讓他回來呢?” 蕭衍說:“這個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無什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另外一個,這兩個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沒有了左膀右臂,那個隨王到時候也會跟著回來的。” 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他們商議的執行。蕭鸞廢殺蕭昭業,擁立蕭昭文,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蕭鸞廢掉蕭昭文,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齊明帝。蕭鸞做皇帝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

勇退北魏

  在蕭衍輔佐蕭鸞做皇帝的第二年,北魏的孝文帝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南朝的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鍾離。齊明帝蕭鸞先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北魏軍隊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將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里之外時,聽說北魏軍隊人強馬壯,於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北魏軍隊交戰。王廣之於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   蕭衍帶領軍隊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北魏軍只有幾里地的賢首山,然後命令士兵將旗幟插滿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後,以為重兵已經趕到給他們解圍來了,於是士氣大增,馬上集合軍隊出城攻擊北魏軍,同時順風放火。這邊的蕭衍也趁機夾攻北魏軍,蕭衍親自上陣,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北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只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蕭衍也因戰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雍州戰敗

  公元497年的秋天,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和南陽,前鋒直逼雍州,即現在的湖北襄樊市。齊明帝蕭鸞趕忙派蕭衍、左軍司馬張稷、度支尚書崔慧景領兵增援雍州。
梁武帝

梁武帝

第二年的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北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北魏的幾萬鐵騎兵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現在又遇到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   崔慧景雖然心中憂慮膽怯,但表面上卻假裝鎮靜:“北方軍隊都喜歡遊動作戰,他們不會夜裡攻城的,不久自然回退兵的。”沒想到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跡象。原來還表現得很鎮靜的崔慧景這時露出了膽怯的原形,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著自己的部曲逃走了。其他各部見統帥溜了,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制局面,只好邊戰邊退。過一道溝時,軍隊自相踐踏,再加上北魏軍在後邊射箭攻擊,齊兵死傷慘重。   最後,蕭衍退到了樊城,才得以站穩腳跟。這次戰敗後,齊明帝沒有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後爭奪齊政權的資本。

謀誅東昏

  齊明帝蕭鸞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蕭寶卷即位,這就是無能的東昏侯。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做皇帝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對於一些功臣也不知道愛護,妄加殺戮。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   在東昏侯冤殺大臣、蕭衍的兄長蕭懿後,蕭衍召集部下商議廢掉東昏侯。眾人非常贊同,蕭衍於是大力招兵,準備和東昏侯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上千匹,戰船三千艘。   為了增加號召力,蕭衍聯合了南康王蕭寶融一起舉兵,後來南康王在江陵即位,這就是齊和帝。他們共同和東昏侯爭奪齊的政權。最後,蕭衍領兵到達了建康城下,和守軍激戰,攻下了外城,將齊宮城團團圍住。   在國難之際,齊內部仍有奸臣進讒言,說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過錯,慫恿東昏侯大開殺戒。這使征虜將軍王珍國異常憤恨,暗中派心腹給蕭衍送去一個明鏡,表示心跡。王珍國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東昏侯。然後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   蕭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後,派兵四處征討,各地的官員紛紛投降歸順。這次蕭衍擁戴蕭寶融,消滅了東昏侯,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馬,掌管中外軍國大事,還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代齊建梁

  蕭衍雖然大權在握,也想廢和帝自己做皇帝,但他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靜待時機。原來的好友沈約知道他的心事,於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次事,第一次時蕭衍裝糊塗,推辭過去了。第二次提起時,蕭衍猶豫片刻,說了句“讓我想想再說吧”。後來就答應了。
梁武帝

梁武帝

沈約又告知了范雲,兩人都同意擁立蕭衍做皇帝,蕭衍知道後,很高興。在他們謀劃的過程中,蕭衍竟然貪戀起原來宮中的兩個美女來,把頭等大事忘到了腦後。范雲知道後很著急,又找到蕭衍,說明利害,這才使蕭衍下決心滅掉齊,免得夜長夢多。   范雲和沈約寫信給和帝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等和帝的禪讓詔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於是,范雲帶領眾臣117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極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著勉強接客群人的請求,在公元502年的農曆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跪拜朝賀。   然後,蕭衍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死後,蕭衍說他暴病而死,謚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將他葬在恭安陵。

顯著政績

  蕭衍做皇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冬夏春秋,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未能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沒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了。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裡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執行起來後,梁的官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會很多的皇帝一樣,蕭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憚開國元勛。
梁武帝

梁武帝

在功臣當中,應該是范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謀劃、輔佐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但蕭衍並沒有重用他們。建國開始時范雲就病逝了,蕭衍也沒有重用沈約,而是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過來,蕭衍還經常斥責沈約,後來,沈約也病死了。   蕭衍對功臣吝嗇,但是對於自己的皇室親屬卻是另外照顧,照顧得有些徇私護短。但他的照顧沒有給他帶來好處,反而讓他備受刺激,這是他以後當和尚的主要原因。   一個是他的六弟蕭宏,一個是他的次子蕭綜。   蕭宏在窩藏殺人兇手時,蕭衍也不加懲罰反而加封官職,妄加縱容。蕭宏也不知恩,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私通,兩個人還謀劃著名要篡奪蕭衍的皇位,結果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最後處死。蕭衍的女兒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沒臉再見父親,於是自盡。蕭衍沒有怪罪蕭宏。後來蕭宏得病而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可能是東昏侯的兒子。蕭綜並沒有受歧視,蕭衍封他為王,還做將軍。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由於對蕭衍的怨恨,就把七個月生蕭綜的事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更為疏遠了。   後來,梁和北魏在邊境發生衝突,蕭衍讓蕭綜領兵,督率各軍作戰。但蕭綜卻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興,授予高官厚祿。蕭綜還改名為蕭纘,並表示為東昏侯服喪服(即斬衰,一種生麻布做成的簡單衣服)三年。蕭衍聽說後,非常生氣,不但撤消了給他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他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了諡號為“敬”。   這兩次打擊對於蕭衍來說是很大的。建國開始的時候,蕭衍重視儒家思想,還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直接倡導了好的學習風氣。但老年後,特別是上邊這兩個事後,蕭衍看破了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還幾次入寺廟做了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

和尚皇帝

  在公元527年,蕭衍親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還下令改年號為大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後來,蕭衍又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  公元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一年被歷史學家視為南朝梁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年開始,梁武帝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盤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侯景之亂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歡(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齊)關係很好,在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後,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後來又投奔了高歡,高歡很欣賞他,委以重任。   侯景為人首鼠兩端,在高歡死後,他和高歡的兒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奪他的兵權。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對他有戒心,於是侯景又請求蕭衍接受他歸順。蕭衍很高興,封王,封大將軍,派軍隊接應。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為人,一句話成了讖語:“亂事就要來了。”   後來,歸順的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藉口,發動叛亂,最後,圍困都城,本來侯景已經元氣大傷,但守城的將領也沒了鬥志,開城把侯景放了進來。侯景帶著五百甲士去見蕭衍,發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對話:   蕭衍見侯景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裡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這時害怕得汗流滿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道:“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最後,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於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答應了。   見過蕭衍後,侯景對身邊的親信王僧貴說:“我多年征戰疆場,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衍竟然有點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其實,侯景一是作亂心虛,二是蕭衍本來也是戰場勇將,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當時迷信思想嚴重,認為天子都是神靈下凡。還有蕭衍信佛後,看清權勢,他的鎮靜無疑更讓侯景心虛。

台城身亡

  侯景於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據河南十三州叛歸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其不信任。迫於無奈,侯景致函蕭衍,許願獻出河南十三州來投奔梁。蕭衍接納了侯景,並任命他為大將軍,封河南王。不久,東魏攻擊侯景,蕭衍派蕭淵明支援,結果戰敗,蕭淵明被俘。高澄假意提出和解,其目的是刺激侯景。而蕭衍不聽臣下勸告,與東魏使者往來,侯景感到恐慌。  此時,侯景假託東魏名義寫信給蕭衍,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居然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氣憤,遂起兵叛變。他在公元549年三月圍攻建康。城中久被圍困,糧食斷絕,飢餓與疾病困擾,人多浮腫氣急,橫屍滿路,能登城抗擊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諸王手握重兵,卻彼此猜忌,按兵不動。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洗劫。  但是,這個侯景畢竟是作亂打進都城的,他的軍隊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權,他的衛兵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什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非常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口苦索蜜,未得實現,憂憤成疾。五月,梁武帝蕭衍被活活餓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謚為武帝,廟號高祖。

文藝貢獻

博學多才

  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史著作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
梁武帝草書

梁武帝草書

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公元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佛學造詣

  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詩文才華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公元484~公
梁武帝與達摩祖師

梁武帝與達摩祖師

元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眆、范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製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製作和採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採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採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梁武帝的七言詩。梁武帝有十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艷照里閭。南窗北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嘆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梁武帝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梁武帝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沒有什麼藝術可言。   梁武帝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複雜。這裡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游、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與,藻苹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游朱明節,泛漾天淵池。”(《首夏泛天池詩》)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寫友人將別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梁武帝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  他的《贈逸民十一》:“如壟生木,木有異心。如林鳴鳥,鳥有殊音。如江游魚,魚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跡易見,理相難尋。”此詩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游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後世文人對齊梁詩總的評價不高,大都以為其“嘲風月,弄花草”(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齊梁詩人缺乏匡世救時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嚴肅認真的社會責任心,因此反映社會現實及言志述懷之作便不多見,充斥當時文壇的是大量的山水、詠物、艷情之詩。梁武帝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並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只經歷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梁武帝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外,梁武帝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製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說:梁武帝“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梁武帝“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梁武帝創製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音樂繪畫

  梁武帝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他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大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梁武帝賞識。當時,梁武帝諸子多出鎮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梁武帝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梁武帝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棋藝超群

  梁武帝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齊朝為官時,每逢閒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將陳慶之原先為隨從時也常陪武帝下棋。每到興致高時,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梁武帝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著了。梁武帝見狀大笑,就做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尷尬,及聽到梁武帝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梁武帝對圍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誤事的時候。他晚年佞佛,有一個名叫榼頭師的和尚,頗為他敬重。一天,梁武帝下敕召榼頭師入宮研討佛法,當榼頭師入宮的時候,梁武帝正在和人下棋,要殺死對方的棋子,便隨口說道:“殺掉!”左右侍從將此話理解錯了,以為梁武帝要殺掉榼頭師,便不由分說,將榼頭師推出斬首。下完棋,梁武帝下令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梁武帝聽罷,後悔不迭。

時代風氣

  由於梁武帝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梁將曹景宗和韋睿在徐州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梁武帝在華光殿舉行宴會,為他們慶功。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鑒於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賦不出詩來難堪,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僕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梁武帝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於是安慰他說:“將軍是一位出眾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梁武帝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局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嘆弗如,連梁武帝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在梁武帝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書法造詣

  梁武帝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可以在古代善書的帝王中排上前幾位。即使拋卻他的帝王身份,以相關畫像(17張)一個書法家的標準來評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觀之處。梁武帝當時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鍾繇、王羲之。二者間的對話被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啟》流傳於後世,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典籍之一。同時梁武帝還是歷史上第一個大力推崇王羲之書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聲名往往被其子王獻之所掩。也因為他的推崇,從那時的梁朝起,興起了第一波學習“大王”書法的風潮。同時梁武帝還留下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都是歷代書法理論典籍中的精品。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格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餘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  平謂字外之奇,文所不書。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羲之有過人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今古既珠,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余雖不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必慕之歟。聊復自記,以補其闕。非欲明解,強以示物也。倘有均思,思盈半矣。  草書狀  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雅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或粗或細,隨態運奇,雲集水散,風回電馳。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蘿之繁縈,澤蛟之相絞,山熊之對爭。若舉翅而不飛,欲走而還停,狀雲山之有玄玉,河漢之有列星。厥體難窮,其類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聳拔如裊長松;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縱橫如結,聯綿如繩,流離似繡,磊落如陵,暐暐曄曄,弈弈翩翩,或臥而似倒,或立而似顛,斜而復正,斷而還連。若白水之游群魚,藂林之掛騰猿;狀眾獸之逸原陸,飛鳥之戲晴天;象烏雲之罩恆岳,紫霧之出衡山。巉岩若嶺,脈脈如泉,文不謝于波瀾,義不愧於深淵。  答陶隱居論書  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法臃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比並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為;值筆連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簡下注,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曖曖,視之不足;稜稜凜凜,常有生氣,適眼合心,便為甲科。  古今書人優劣評  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荊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   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蕭思話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   李鎮東書如芙蓉出水,文采鍍金。   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   王僧虔書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   程曠平書如鴻鵠高飛,弄翅頡頏。又如輕雲忽散,乍見白日。   李岩之書如鏤金素月,屈玉自照。   吳施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語便態出。   顏蒨書如貧家果實,無妨可愛,少乏珍羞。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不復排斥英賢。   王褒書淒斷風流,而勢不稱貌,意深工淺,猶未當妙。   師宜官書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狀雖未成長,而骨體甚峭快。   鍾會書有十二意,意外奇妙。   蕭特書雖有家風,而風流勢薄,猶如羲、獻,安得相似。   王彬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   范懷約真書有力,而草、行無功,故知簡牘非易。  郗愔書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難,疏散風氣,一無雅素。  柳惲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備。   庚肩吾書畏懼收斂,少得自充,觀阮未精,去蕭、蔡遠矣。   孔琳之書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尚風軌,殊不卑寒。   袁秘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張融書如辯士對揚,獨語不困,行必會理。   薄紹之書如龍游在霄,繾綣可愛。

后妃子女

  皇后  郗皇后 郗徽  后妃  丁貴嬪 丁令光 追崇穆太后  阮修容 阮令嬴 追崇文宣太后    長子昭明太子 蕭統  次子豫章王 蕭綜  三子梁簡文帝 蕭綱  四子南康簡王 蕭績  五子廬陵威王 蕭續  六子邵陵攜王 蕭綸  七子梁元帝 蕭繹  八子武陵王 蕭紀    永興公主 蕭玉姚  永世公主 蕭玉婉  永康公主 蕭玉嬛  長城公主 蕭玉姈,下嫁柳偃,其女柳敬言為陳宣帝陳頊皇后

蕭衍年表

  公元464年,蕭衍出生。  公元500年,蕭衍起兵反對蕭寶卷,並於次年擁立蕭寶融為帝。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是為梁武帝,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公元527年、529年、546年、547年,信奉佛教的蕭衍先後捨身入佛門。  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  公元549年,蕭衍被侯景軟禁,饑渴而死,享年86歲。

其他資料

  錢穆於《國史大綱》云:“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
蕭衍捨身同泰寺圖

蕭衍捨身同泰寺圖

朝一令主。”王夫之於《讀通鑑論》亦云:“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梁武帝不僅是一位帝王,也是一個學者。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命殷芸將無法入史的剩餘材料(主要是異聞雜談),編入小說。可惜這些著作幾乎都沒有流傳下來。梁武帝也非常喜歡詩賦創作,現存詩歌有80多首。  另外,梁武帝對於佛教在中國的推廣和轉變起了重要作用。他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史書評論

  《梁書·武帝本紀》論  史臣曰: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眾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雲驤雷駭,剪暴夷凶,萬邦樂推,三靈改卜。於是御鳳歷,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雲「可為慟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鷲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塗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