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百科介紹
簡介
錯誤寫法:“翁同和”、“翁同穌”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翁同龢半身照
生平
出生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胡同寓所。四歲翁同龢
做官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軍機處是清代自雍正以後的最高決策機構。翁同龢兩參軍機,第一次是光緒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戰爭時期。第二次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時期。他參與了對法、對日主戰的決策。在對侵略者的態度問題上,他與主和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翁將他與李鴻章的私人恩怨派系鬥爭延伸到國家大事之中,剋扣北洋水師軍費,最終導致甲午海戰失敗,這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污點。翁同龢任戶部尚書(1887年)的第二年黃河在鄭州決提,一時無錢治理,於是“戶部在陳奏《籌備河工賑需用款辦法六條》中,以‘十餘年來,各省購買軍械存積甚多,鐵甲快船,新式炮台,業經次第興辦’為由,要求自1888年(光緒十四年)起,沿海各省所有購買外洋槍炮船隻……均請暫行停止,俟河工事竣,再行辦理。”此條款的造成的後果就是李鴻章正在定購的戰艦沒有購成,卻被日本人搶先買走,這就是在中日海戰中大為風光的日軍戰艦“吉野”號。當時許多滿州大員都把北洋水師看作是李鴻章的“私產”,生怕北洋水師的壯大是李鴻章本身在權利上的縱深,早有防範扼制之意,和李鴻章於公於私都有過節的翁同龢也有此疑慮,所以,他在北洋水師的軍費上做文章確實大有動機。 甲午戰爭慘敗直接引發的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來說是一次空前深刻的變革。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他力主變法維新,為門生天子光緒帝擬定並頒發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檔案《定國是詔》,揭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由於觸犯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為此被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員的顯赫地位,為國家、民族存亡,難能可貴地站到了時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被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攆出北京城。回到家鄉常熟,開始了他半隱居的廬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憂傷的日子裡,他的不少門生故舊“分俸見贈”。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飽經憂患的翁同龢,滿懷抑鬱和悽愴與世長辭了。在臨終前,他口占一絕:“六十翁同龢在北京常昭會與常熟籍京官合影
相關軼事
平步青雲
自隋朝開科考試至晚清的1200 年間,狀元難計其數。然而, 中國的歷史卻不是在學術考試中獲取高功名的狀元們書寫的。在狀元們紛紛被歷史的煙塵掩埋的時候,有限的幾位狀元,卻為後代留下了顯赫的歷史功績。作出千古傳頌“正氣歌” 的文天祥,在宋理宗寶四年(公元1256年)考中狀元時年僅21歲。其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而另一個彪炳史冊的狀元則要數翁同龢了。翁同龢之崛起, 自然得益於其父翁心存。心存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後為同治帝師。自此,翁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 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 。既然4 1 % 的清朝狀元都來自江蘇等吳地,翁家的興盛,自是情理之中。在道、鹹、同、光四朝, 翁氏兩代累任高官。當鹹豐六年( 1 85 6 年) 翁同龢以27 歲中一甲一名進士後,便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又接替父業,入值弘德殿,為同治師傅,前後教讀九年。同治病逝後,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為光緒師傅。從教授光緒啟蒙識字到被撤職回鄉,翁同龢與皇帝之間以師生關係相處長達24年。僅憑這層關係,翁同龢定能在晚清內政外交中發揮重大作用。甲午戰爭至戊戌變法時期,翁同龢與孫家鼐、志銳、文廷式、汪鳴鑾等官僚士紳形成了與後黨抗衡的帝黨集團,進一步加強了在政壇中的地位。 事實也是如此。舉凡翁同龢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有: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假錯案;捲入甲午戰爭洪流;支持盛宣懷等創辦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由戶部撥100萬兩“生息官款”存於中國通商銀行,實際上也成為開辦伊始的中國通商銀行的最初營運資金;再就是舉薦康梁等維新人才,親自草擬《明定國是詔》。 楊乃翁同龢半身雕像
選拔人才
屢次充任考官為國選拔人才 翁同龢中狀元後,被授為修撰,在翰林院供職,參加庶吉士學習。翁同龢書法
備受信賴
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四日,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兩太后諭令翁同龢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藻、實錄館協修徐桐負責教育年僅10歲的同治皇帝。充任帝師,這是朝廷對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賴,翁同龢非常高興,向兩太后表示,一定竭盡全力,輔導皇上,報答皇恩。 十月十七日,翁同龢、倭仁和徐桐第一次進宮授讀。天剛剛廉亮,翁同龢就來到弘德殿候駕,倭仁、徐桐也隨後來到。待同治帝駕到,翁同龢等立即向前行君臣大禮,同治帝喊了一聲師傅,隨後君臣趨步進入書房。同治帝坐兩面東,師傅們坐東面西,一天的授讀正式開始。 這一天首先授讀的是倭仁和徐桐,講授的是《尚書》和《孟子》的有關章節。膳後,翁同龢接著講授,他講的是《帝鑒圖說》。此書內容更深,但圖文並茂。翁同龢針對同治帝年幼的特點,深入淺出,使同治帝聽得津津有味,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學問,翁同龢第一次授讀成功。 翁同龢講完《帝鑒圖說》後,又給同治帝講授了《聖祖廷訓格言》、《清朝開國方》、《經史語錄》、《毛詩》、《孝經》等課程,並指導同治帝學詩作論。 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的學生並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典學成否,直接關係到清朝的興亡,非同小可,因此他授讀格外認真。每天寅時(早晨四點左右)入值,申時(下午五點左右)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幾乎日日如此,有時甚至帶病進講。有時為弄清一個問題,查找一本書,跑遍北京大小書鋪。為使皇帝能學會作詩,他專門編輯了《唐詩選讀》,親自抄呈,交同治帝帶回宮中閱讀。同治帝閱讀古文有困難,他便將常用文言虛詞集錄成冊,附上例文注釋,供同治帝閱讀。因筆不合手同治帝書法不佳,翁同龢親自到筆店買了兩支上等筆送給同治帝。在教育方法上,他也極為講究。當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時,就停止授課,讓皇帝到庭中散步,藉以解除疲勞;當同治帝表示作論太難、提議不妨先由師傅作幾段時,翁同龢便如此照辦。翁同龢不但在授讀上下功夫,而且對妨礙同治帝學習的一切作法,那怕是太后所為,他也敢直言勸阻。所以,翁同龢的講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后的好評,稱讚他講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間,還奉命去養心殿為兩宮皇太后進講《治平寶鑑》一書的有關章節。對翁同龢來講,給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兩官皇太后進講比給年幼無知的同治帝進講更為榮耀,但一旦出錯,不但貽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職為民,身敗名裂。因此,在第一次給兩宮皇太后進講的前夜,他將要進講的內容溫習再三,幾乎一夜沒睡。他第一次進講的題目是《宋孝宗與大臣陳俊卿論唐太宗能受忠言》。在進講中,翁同龢反覆闡述了君主虛懷納諫、禮賢下士與國家利益的關係,講得不僅儀節規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語言流利、剖析精當,兩宮皇太后及在場王公大臣無不感到滿意。此後,他還給兩宮皇太后進講了關於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跡的15個專題。在進講這些專題時,他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並借兩太后的提問,根據個人所見所聞,如實陳述,大膽批評當朝弊政,並相應提出改正意見,其中許多意見後來被採納。他如此敢於直言進諫,這在當朝上大夫中是極少見的。 同治十年(1871),正當翁同龢為進講再作努力之時,其母許氏病逝,翁同龢上奏獲準回籍治喪,離開弘德殿上書房,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治喪期滿才回京復職,再次入值弘德殿,擔任同治帝師傅,直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逝。 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間,由於他聰明能幹、備受皇帝和太后信賴,所以屢受殊榮。同治四年(1865),他奉旨閱看文宗實錄,按例只有親王、大學士才有資格閱看前朝皇帝實錄。在仕途上,由譽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講,再擢為國子監祭酒,進而提為太僕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親政後,推恩賞給他一品頂戴,真可謂一帆風順,步步登高。擔任毓慶宮行走循循善誘光緒帝
光緒元年(1875)十二月一日,兩宮皇太后降旨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擔任毓慶宮行走,充任剛剛即位、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的師傅。 翁同龢接旨後,喜憂並舉。喜的是兩宮皇太后一再重用自己,再為帝師。憂的是要將一個年僅僅四歲的孩童塑造成一代聖主,責任重大。他考慮再三,一再推辭,但終未獲準,且西太后慈禧溫諭再三,要他盡心竭力,濟此艱難,翁同龢只好勉力從之。 光緒二年(1876)三月二十一日,是翁同龢向光緒帝進講的第一天。翁同龢首先教光緒帝寫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個字。接著,又教光緒帝朗誦了帝、德二字。最後,進講了《帝鑒圖說》的首篇《三皇五帝》。從這一天起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毓慶宮書房被撤,翁同龢擔任光緒帝師傅達20多年之久。20多年中,翁同龢盡心盡力,循循善誘光緒帝,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翁同龢授讀的前兩年,主要是教光緒帝認字、讀生書、背熟書。翁同龢規定生書每天讀20遍,熟書每天讀50遍。當時課文雖短,但由於光緒帝年幼不諳世事,且體弱多病,常常讀到一半就不再讀了。師傅催促,權作耳旁之風。每每見此情景,翁同龢便心急如焚,有時不免和風細雨申斥幾句,光緒帝則嚎陶大哭,索性多日不開口讀書。翁同龢見硬的不行便來軟的,慢慢左勸右勸,但光緒帝軟硬不吃,翁同龢只好面奏兩宮皇太后,西太后聽後極為不滿,決定用不準多吃食物來嚴加懲罰。翁同龢則於心不忍,又生一計,何不去求助於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環。奕環來到書房,先是厲聲訓斥,接著良言相勸。對父親的一威一震,光緒帝多少有所顧忌,但久而久之此法也失去了效力。 翁同龢認為長此以往總不是個辦法,遂與其他師傅商定,相對減少讀書遍數,每讀完一遍由師傅當著光緒帝的面記下,讀完為止。採用此法後光緒帝好了一陣,但時間一長,舊病復發,且與師傅們辯論,認為讀書不在遍數多少,應以是否熟練為標準。但對於熟練的標準,師生認識不一,彼此爭論不休。師傅們一計不成又使一計,規定:如光緒帝不讀完規定的遍數,便請他在位子上久坐不準動。可一個四、五歲的孩童哪能坐得住,為此光緒帝常常大哭不休。翁同龢本不同意此計,見光緒如此鬧騰,便宣布取消,事情才歸平息。 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四年(1878)毓慶宮書房是半天上課,隨著光緒帝年齡的增長,自光緒四年(1878)改為全天上課,要讀的書越來越多,本來畏懼的光緒帝越來越畏難。翁同龢見光緒帝年已漸大,不督促他讀好書會貽誤光緒帝終生,禍及整個大清王朝,便與其他師傅商定採用罰讀法,少讀一遍罰加兩遍。此法採用之初,光緒帝以閉口不讀相對抗,接著便大聲哭叫,對此翁同龢和其他師傅們全然不顧,並將光緒帝所作所為記錄下來,上奏西太后。有一次,光緒帝一怒之下離開書房,罷學回宮而去。翁同龢和其他師傅們不得不上奏,求助於西太后慈禧。後經西太后慈禧良言相勸,再加上師傅們承認自己的行為偏激,光緒帝才答應回書房。這樣,一場轟動皇宮的里學風波才歸平息。 經過光緒帝罷學這場風波,翁同龢和師傅們得出教訓,認為罰讀法也並非一個勸學的好辦法。於是,經翁同龢提議,師傅們決定改用表揚法,每讀完一遍表揚一番,從正面進行教育。表揚法採用後,光緒帝感到心情非常舒暢,學習的積極性大增,一改往日不良學風,學業不斷長進。 翁同龢不但在學業上是光緒帝的良師,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光緒帝的益友。光緒帝從小體弱多病,膽子小,每逢雨天電閃雷鳴之時特別害怕。每當此時,翁同龢總是將光緒帝抱在懷中,安慰他不必懼怕;光緒帝從小離開父母進宮,由太監服侍,太監們知道皇帝乃一孩童,常常敲詐,當得不到滿足時,便怠慢光緒帝。翁同龢得知後,有時當面訓斥不規太監,有時上奏兩太后責罰。為此,光緒帝視翁同龢為知己,有什麼喜悅都願意與翁同龢述談。 年復一年,至光緒七年(1881)光緒帝已是11歲的英俊少年,開始明事知禮。此時,西方列強的侵略已開始從沿海地區向中國內地深入,中國面臨著危機。因此,翁同龢決定加強對光緒帝的教育,在保留《四書》、《五經》等20多門有關封建倫理道德課程的同時,又增設了有關中外史地、洋務運動和早期改良主義者著作方面的課程。 翁同龢在給光緒帝講授新增設的課程時,結合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外交事件,積極引導光緒帝思考現實問題,從而將毓慶宮書房與整個社會聯繫起來。光緒帝聽了這些新增設的課程後,感到受益非淺。這對他在政治上成熟較早,特別是後來發動維新變法運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翁同龢除在學業上教授光緒帝外,還注意對光緒帝加強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翁同龢第一次給光緒帝進講時,就給光緒帝講授了帝德如天的道理。在以後長達22年之久的授讀過程中,翁同龢時常規勸光緒帝在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方面應莊重大方,不要迂腐。 經翁同龢等人精心教誨,光緒帝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越來越懂事,立志要作一位象康熙那樣的一代聖主,因此讀書非常勤奮,每天黎明前就進書房讀書,一年四季,幾乎天天如此。每到春節放假時,他仍堅持到書房讀書。為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他常常向師傅們索取新書,所讀書的範圍越來越大,在光緒十五年(1889)親政前總共讀了八、九十種書。這些知識為他親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帝親政後,翁同龢同往常一樣仍到毓慶宮書房給光緒帝授課。為滿足光緒帝對西學的探求,他還繼續不斷向光緒帝呈送有關西學的著作,並且常在書房同光緒帝討論時政。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帝黨官僚的疑忌。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緒帝的毓慶宮書房。至此,翁同龢結束了長達22年之久的毓慶宮教授生涯。首次出任軍機大臣遭受革職留任處分
光緒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軍機大臣。 翁同龢此次出任軍機大臣,主要參與了兩項重大政治活動。一是參與處理雲南軍費報銷舞弊案;二是參與中法越南交涉事宜。 光緒五年(1879),雲南巡撫杜瑞聯就雲南非法軍費報銷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攜巨款赴京打通關節。崔、潘二人進京後在軍機處、戶部四處活動,最後以向軍機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戶部經辦司員、書吏行賄8萬兩為條件,了結此項報銷。書畫成就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清 翁同龢 隸書五言聯
翁同龢書法作品
翁同龢書法作品
翁同龢書法作品
翁同龢藏書
翁同龢藏書
翁同龢故居
故居簡介
鳥瞰故居
景點一覽
〖知止齋〗故居景點一覽
翁同龢之墓
翁同龢的墓在城區翁同龢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