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王十朋書法>> 王十朋百科介紹字帖

王十朋百科介紹

王十朋_王十朋介紹_書法字典

人物簡介

生平

  王十朋(1112-1171), 少時穎悟強記,7歲入塾,14歲先後在鹿岩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學通經史,詩文名聞遠近。少時就有憂世拯民之志,十七歲“感時傷懷”,悲嘆徽、欽二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19歲時寫出“北斗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的名句。24歲時,小小的樂清縣學落成,居然能文賦詩,蓋世的才華震動了浙南的詩壇。33歲時在家鄉創辦梅溪書院授徒,34歲入太學。由於當時南宋政治腐敗,奸臣秦檜專權,科場黑暗,屢試不第。一直至他46歲時,秦檜死後,高宗即位繼帝主持殿試,王十朋得中狀元。後因論力主抗戰,並薦用愛國老將張浚、劉錡,遭主和派排斥離京歸里。孝宗即位後,起知嚴州,未赴任召對除司封員外郎,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議,並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劾主和派代表、當朝宰相史浩,使之罷職。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議紛起。他上疏稱恢復大業不不能以一敗而動搖,未被採納。出知饒、湖等州,救災除弊,頗有政績。在文學上,他一生經過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進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臨安時,因此對雁盪山的感受極其親切。在此期間,他賦了大量有關雁盪的詩。他在《游靈岩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語》中,不僅對雁盪山作了依次總評價:“雁盪冠天下,靈岩尤絕奇!”而且還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雁盪山水浴成一體。雁盪山水鑄造了王十朋剛直不阿的崇高風格,他則以蓋世的才華歌頌了雁盪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氣,在雄偉奇秀,千姿百態的雁盪山水面前仍有力不從心之感,曾在一詩中曰:“愧無筆力助莊嚴!”從此之後,“難下筆”就成為描繪雁盪山的“名句”了。

人物歷史記載

  王十朋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力排和議,並抨擊三衙兵權過重,諫罷楊存中兵權,奏請起用張浚。孝宗詔百官陳事務,他上《應詔陳弊事》札子,指出百官“盡其官不履其職”,同時指出皇帝有任賢、納諫、賞罰三大職事,並未做好。隆興元年任侍御史時彈劾當朝宰相史浩及其黨羽史正志、林安宅,並使之罷職,震動朝野,人稱頌王十朋郎為真御史。王十朋守饒州期間,宰相洪适,饒州人。回鄉拜訪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學宮地擴建私宅後花園,王十朋毅然拒絕。《宋史·本傳》記載說:“丞相洪适請故學其益其圃,十朋曰:‘先聖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後來朝野皆知,傳為佳話。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賈氏,品德高尚,忍貧好施,常以清白相勉。隆興元年辭官故里,家有饑寒之號卻不嘆窮。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遠無錢將靈柩及時運回家鄉。他在《乞祠不允》詩里述云:“臣家素貧賤,仰祿救啼飢。”“況臣糟糠妻,蓋棺將及期。旅櫬猶未還,兒晝夜悲。”結果靈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為官,關心的是國家、黎民,自己卻是如此貧寒。王十朋學識淵博,詩文自有風格。現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後集中,計有詩1700多首,賦7篇,奏議46篇,其他如記、序、書、啟、論文、策問、行狀、墓志銘、祭文、銘、贊等散文、雜文140多篇。此外還有《春秋》、《論語》講義8篇等,內容廣泛。他對《春秋》、《論語》、《尚書》尤有研究。治學反對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學空論,為文處事偏重功利實用。朱熹稱其文“規模宏闊,骨骼開展,出入變化俊偉神速。”稱其詩“渾厚質直,思惻條暢,如其為人。”並將他與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並論,說:“海內有志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王梅溪文集序》)葉適說他“素負大節”、“士類常推公第一”。《四庫全書總目》說“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著有《王梅溪文集》等傳世。

附錄一:升官莫作殃民郎

  王十朋從小非常聰明,又十分用功。他在縣城讀書時,已是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
王十朋_王十朋介紹_書法字典

王十朋像

字。名聲早已傳遍了全縣。縣城裡有一條小巷,巷裡住著個錢百享的官兒。他肚皮里沒有幾點墨水,卻喜歡結交名士,為自己裝裝門面,提高自己的身價。也曾好幾次請王十朋赴宴題詩,可都被王十朋婉言謝絕了。儘管如此,他還是念念不忘相請王十朋。有一次,他聽一個走差講,王十朋很尊敬書院裡教的老先生。老先生出門探親訪友時節,王十朋總是陪著他。這個走差鬼點子多,當即替錢百享出了個主意:“老爺,你擇個大吉大利的日子,請老先生和王十朋同來喝酒。只要老先生肯賞光,王十朋就不會不來。他只要一上門,老爺就可以攔他題詩了。”錢百享聽了眉開眼笑,連連點頭。這一天,錢百享派人送去請帖,又特備了一桌好酒菜,就等老先生和王十朋前來作客了。時間不長,就把老先生請來了,王十朋果真隨同前來。一到錢家門口,王十朋就想自個回家,卻被錢百享早就安排的攔住了。這樣,王十朋就沒法脫身,只得硬著頭皮走進錢家,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吃了一會兒,王十朋扶著老先生站起來表示感謝。剛要離席,就讓錢百享的家丁攔住了,錢百享雙手遞上早已準備好的紙筆,恭恭敬敬地說:“老夫別無他求,只希望才子給我題一首詩,留作紀念。”  王十朋見螞蝗叮牢鷺鷥腳,沒辦法,只好接過紙筆說:“我這個窮書生是寫不出好詩來的,不曉得老爺出什麼題目?”  “這題目嘛,就叫‘錢百享升’如何?想討個彩,請把這四個小字分別嵌在每句的開頭。”  王十朋聽了,皺了皺眉頭,提筆一揮,寫了一首打油詩:  錢家魚肉滿籮筐,  百姓糠菜填飢腸。  享福毋忘造眾福,  升官莫作殃民郎。  老先生邊看邊稱讚:“好詩!好詩!”錢百享看了卻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因為王十朋在這裡被攔後才寫的詩,所以人們便把這條無名的小巷,稱之為“攔詩巷”。

附錄二:王十朋作品選錄

  淵明恥折腰,既然詠式微。  閒居愛重九,採菊來白衣。  南山忽在眼,倦鳥亦知歸。  至今東離花,青如首陽薇。  ——王十朋《五律·淵明祠》詩  誰載沙苑千株柳,爭似廬山萬本杉。  如欲歲寒長不改,更栽松柏滿幽岩。  ——王十朋《七絕·萬杉院》詩  投老山林興已濃,廬山欣與老人逢。  定須容我來同老,五老峰邊更有峰。  ——王十朋《七絕·五老峰》詩  淵明修靜不談禪,孔老門中各自賢。  送別虎溪三笑後,白雲流水兩悽然。  ——王十朋《七絕·東林寺》詩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間。  浮名奪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味閒。  ——王十朋《七絕·雁山》詩  淨名卻見老維摩,道眼相逢語不多。  待我衣冠掛神武,杖藜來此老岩阿。  ——王十朋《七絕·淨名寺》詩  女媧石爛苦難修,四海鹹懷杞國憂。  誰識山中真柱石,擎天功業勝伊周。  ——王十朋《七絕·天柱峰》詩  攜手丹梯語話長,不知身到碧雲鄉。  行人相見如相識,贈得岩花十里香。  ——王十朋《七絕·丹芳嶺》詩  家在梅溪水竹間,穿雲蠟屐可曾閒。  雁山新入春遊眼,卻笑平生未見山。  ——王十朋《七絕·靈峰寺·三首之一》詩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應笑玉簫峰下客,馬蹄長踐得名人。  ——王十朋《七絕·靈峰寺·三首之二》詩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  明朝杖屐丹邱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王十朋《七絕·靈峰寺·三首之三》詩

王十朋撰題聯

  〖溫州江心寺〗 江心寺位於浙江省溫州市甌江中的孤嶼上。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宋高宗趙構書詔蜀僧青了(字真歇)禪師由普陀來孤嶼說法傳經主持普寂、淨信二寺。時孤嶼分東西兩島,東有普寂禪院,西有淨信寺,來往不便,乃率眾填塞兩島間之江流,於其上建築寺院,名中川寺,後宋高宗趙構敕賜稱江心寺。寺宏偉壯嚴,富麗輝煌,宋寧宗時品選天平禪宗叢林,將其例為十剎之一。明·洪武、正統、萬曆年間,曾多次修葺。今江心寺系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建築面積3100餘平方米,占地面積5100餘平方米,是江心嶼上最大的建築群,人們俗稱江心嶼為江心寺。1981年該寺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經國務院批示,劃為全國142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寺院主要有前、中、後殿及方丈室。前為大王殿(又稱金剛殿,亦稱山門),兩側配建鍾、鼓二樓(宋代古鐘尚存);中供彌勒、韋馱、菩薩,兩邊為四大天王像;上懸掛匾額“開元氣象”,系宋朱熹(字晦翁)所書;山門有膾炙人口的王十朋所撰的楹聯(見下)。當中是“圓通殿”,俗稱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坐像,兩旁侍立善財、龍女,殿後有阿彌陀佛接引像,東北角為觀音像,西北角供地藏像,前左首為伽藍殿,前右道為祖師堂。大殿東首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清暉”二字,系宋高宗趙構御書,過去還有宋高宗趙構御筆“浴光”的青石碑,惜已失存。中殿前兩廊各五間,東為“三畏堂”,西為客堂。中殿最為壯觀,上檐大匾“圓通殿”,原為清·乾隆皇帝親筆御書,已失存,現“圓通殿”三字是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下檐匾額“江天福地”,系書壇泰斗沙孟海(1900-1992年,名文若,號沙屯,浙江省鄞縣人)所書,殿內正中匾額“慈航普渡”,原為前浙閩總督伍拉納所書,現匾“慈航普渡”四字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號起潛,江蘇省蘇州人)所書,前柱為同治年間永嘉舉人陳壽宸(字子萬)撰寫的對聯:  四面煙波,幾疑蓬島移來,金山飛到;  一龕香火,剩有蜀僧勝跡,宋蹕遺蹤。  聯語十分形象地描繪了江心嶼風景特徵與歷史古蹟。後面為“三聖殿”,中供彌勒、觀音、大勢至三聖立像,兩廊各有五間樓房,“圓通殿”與“三聖殿”之間有“七佛塔”一座,此塔系五代後梁·乾化年間建造,迄今千餘年。方丈室在大殿西首,系正屋樓房七間,東西兩軒各三間房。方丈室正中樓上藏有珍貴經本等書畫文物。1984年經國家撥款和溫州市佛教協會發動教徒資助,對寺院進行全面大修理。寺大門橫額“江心寺”金色大字,由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寺門兩旁對聯由著名金石書法家萬介堪(1901-1987年,名岩,以字行,別署玉篆、蟬園老人、晚香堂主,永嘉城區人)重書,原緝再現,古色古香。寺院香菸繚繞,香客不絕,初一、十五更是摩肩接踵,是深受敬仰的佛門鼎盛聖地,素有“江天佛國”之美稱。)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王十朋題浙江省溫州江心寺  (此聯用詞奇特,別出心裁,幾種讀法(參考下面附錄冀、蜀相似聯),含義深遠,構成意境。以疊字、諧音、頂真等手法,利用漢字中一字多間、多義的特點,巧妙地寫下這副名傳千載的絕妙佳聯。聯語生動地描繪了甌江的雄渾氣象,大江東注,孤嶼竦峙。上聯讀音“潮”的“朝 chao2”和讀音“漲”的“長 zhang3”字,在聯中作動詞,指來臨和增長。上列斷句按“三三四”斷句。意思是:從海上飄來的白雲如同虔誠的朝覲者,每天早晨都接踵而來,又迅速地散去——天上的雲彩啊,時常涌集,時集時散;浩蕩江潮隨著大海的脈息起伏,頻頻地漲漫上來,又緩緩地消退下去——甌江的潮水啊,不時上漲,常漲常消,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自然現象,通過聯語的簡潔概括,文字、聲音的巧妙安排,似乎別有一番意味。此聯結構獨特,匠心獨具,初看令人費解,細品卻別有情趣。此聯還有兩副與此相似的對聯,意境相似,但又不盡相同,現附錄如下:)

附錄三:溫州江心寺楹聯產生故事

  據傳王十朋當年他到臨安(杭州)趕考,路過永嘉府(溫州)時,既想少花錢又想找個安靜的地方,便到甌江的江心嶼上中川寺投宿。寺里方丈有勢利眼,一見到王十朋衣衫破舊,心中先是有幾分不快。王十朋作揖說:“我是樂清縣赴考的舉子,乞求一宿。”  方丈胸中有點墨水,聽說是文士相求也不便拒絕,便說:“貧僧也愛文墨,不知公子能題詩作對否?”  “不敢,十朋略知一二。”王十朋說。  “那好,敝寺山門尚需楹聯一副,請公子補壁。”  “啊呀,在下才疏學淺,不敢,不敢。”  辭讓間,方丈以為他真的不會,便冷冷地說:“既不肯賞玩,敝寺也不便留榻。”  王十朋心裡一怔,知道和尚刁難,就順口說:“既然如此,請命題。”  方丈不懂平仄,抬頭看看雲天,低頭看看潮水,便說:“就以‘雲’和‘潮’為對。”說畢,叫小沙彌取來筆墨。王十朋不假思索,立即書成: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方丈一看,無法讀通,十分氣惱地說:“我看你冒充斯文,你平生認過幾個字!”  王十朋心裡好笑,忙說:“師父莫怒,聽我讀來: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原來,“朝”與“長”可以兩讀、兩解。上聯二、四、五、七、九這五個“朝”字,都讀成“zháo ”,解釋為早晨或白天。其餘的讀“cháo 朝”,是朝見、朝拜、朝向的“朝 ”。下聯三、六、八這三個字,都讀為“zháng 漲”字同間同義。其餘的與“cháng”字同音同義。王十朋讀破,聯文的意思便成為:  雲,早朝,日日朝,早朝早散;  潮,長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方丈一聽,這才臉紅,但氣並未消,還搖著頭說:“不過如此,若是高才,再作詩四句,每句都要同一偏旁。”  王十朋想,和尚分明是嫌我貧困,有意刁難。和這等人計較什麼。他沒加多想,便提筆一揮而就:  浙海江深波浪流,心思恚想怨悲愁;  客官宵定寒窗宿,達道逍遙遠近游。  老和尚上前一看,沒地方可以挑剔的。可仍不甘心,還想來刁難,但苦於頭腦平庸,想不出什麼高招,便十分不情願地嚷了一聲:“阿彌陀佛!”只得把王十朋讓進了榻房。

附錄四:兩副與江心寺相似的楹聯

  附錄聯一:(不同斷句法參考蜀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望夫石孟姜女廟  (讀作:“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  附錄聯二:(附不同斷句法)  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四川省文縣朝雲廟[斷句一]  (讀作:“朝雲潮,朝朝潮,朝潮朝退;長水漲,長長漲,長漲長流。”)  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四川省文縣朝雲廟[斷句二]  (讀作:“朝雲朝潮,朝朝潮,朝朝落;長水長漲,長長漲,長長流。”)  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四川省文縣朝雲廟[斷句三]  (讀作:“朝雲朝朝潮,朝朝潮,朝落;長水長長漲,長長漲,長流。”)

王十朋律詩聯

  雪深封佛隴;  雲暗鎖桃溪。  ——王十朋《五律·過天台》詩之頷聯  (王十朋《五律·過天台》詩:“目逆神仙路,丹城未暇躋。雪深封佛隴,雲暗鎖桃溪。流水無還有,亂山高復低。欲尋劉阮洞,歸路恐成迷。”)  流水無還有;  亂山高復低。  ——王十朋《五律·過天台》詩之頸聯  瀑水漱寒玉;  香爐生紫煙。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頷聯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廬山何處好,勝地有開先。瀑水漱寒玉,香爐生紫煙。紫霄長近日,黃石不知年。雁盪靈淵合,豐城寶劍連。龜行似朝斗,鶴唳欲沖天。馬尾只自洗,牛頭奚用穿。雄詞惟太白,妙句更蘇仙。寺占星流處,橋飛月出邊。碑方閱華藏,夢已到棲賢。明日流三峽,歸心定決然。)  紫霄長近日;  黃石不知年。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頸聯  雁盪靈湫合;  豐城寶劍連。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第四聯  龜行似朝斗;  鶴唳欲沖天。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第五聯  馬尾只自洗;  牛頭奚用穿。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第六聯  雄詞惟太白;  妙句更蘇仙。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第七聯  寺占星流處;  橋飛月出邊。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第八聯  碑方閱華藏;  夢已到棲賢。  ——王十朋《五言十韻排律·游開先觀香爐瀑布諸峰,讀李、蘇二仙詩,知廬阜之勝》詩之第九聯  誰雲灩澦瞿塘遠;  只在揚瀾左蠡邊。  ——王十朋《七律·棲賢寺》詩之頷聯  (王十朋《七律·棲賢寺》:“瀑水聲中夜不眠,星河影動半秋天。誰雲灩澦瞿塘邊。獅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參得定中禪。住山五老知今古,借問曾棲幾個賢。)  獅子吼成方外法;  石人參得定中禪。  ——王十朋《七律·棲賢寺》詩之頸聯  雲斷青天倚長劍;  月明泉室掛生綃。  ——王十朋《七律·梅雨瀑》詩之頷聯  (王十朋《七律·梅雨瀑》詩:“靈源東接雁池遙,裂石崩崖下九霄。雲斷青天倚長劍,月明泉室掛生綃。江聲雨勢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饒。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來赴石樑招。”)  江聲雨勢三秋急;  雪片冰花五月饒。  ——王十朋《七律·梅雨瀑》詩之頸聯  螺髻不梳千載曉;  蛾眉空掃萬年春。  ——王十朋《七律·石夫人》詩之頷聯  (王十朋《七律·石夫人》詩:“婷婷獨立望天津,四畔無家石作鄰。螺髻不梳千載曉,蛾眉空掃萬年春。雪為鉛粉憑風傅,霞作胭脂杖日勻。莫道岩前無寶鑑,一輪明月照夫人。”)  雪為鉛粉憑風傅;  霞作胭脂杖日勻。  ——王十朋《七律·石夫人》詩之頸聯

集王十朋詩句聯

  欲共幽人洗筆硯;(蘇軾)  來尋野叟問耕耡。(王十朋)  ——佚名集蘇軾、王十朋句

以王十朋姓名入句聯

  陸萬友;  王十朋。  ——佚名撰人名對  (陸萬友,元代汝州防禦使。)

御試策試卷

1.問

  蓋聞監於先王成憲、其永無愆、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仰惟祖宗以來、立綱陳紀、百度著明、細大畢舉、皆列對相授之模、不萬世不刊之典。朕纘紹丕圖、恪守洪業、凡一號令、一施為、靡不稽諸故實、惟祖宗成法、是憲是若。然畫一之禁、賞刑之具、猶昔也、而奸弊未盡革、賦斂之制、經常之度猶昔也、而財用未甚裕。取士之科、作成之法猶昔也、而人才尚未盛。黜陟之典。識破迪之方猶昔也。而官師或未勵。其咎安在。豈道雖久而不渝、法有時而或弊、損益之宜、有不可已耶。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朕欲參稽典冊之訓、講明推行之要、俾祖宗之治、復見於今、其必有道。子大夫學古人宮、明於治道、蘊蓄以待問久矣、詳著於篇、朕將親覽。

2.答

  王十朋廷試對策卷:  臣對、臣聞有家法、有天下法。人臣以家法為一家之法、人君以家法為天下之法。人君之與人臣、雖名分不同、而法有大小之異。至於能世守其法者、則皆曰權而已。人臣能執一家之權、守一家之法、以示其子孫、則必世為名家。人君能執天下之權、守其家法以為天下法、貽厥子孫而施諸罔極、則必世為有道之國。蓋法者、治家治天下之大具。而權者、又持法之要術也:今陛下親屈至尊廷集多士、訪治道於清問之中、首以監於先生成憲、恪守祖宗之法為言、是則陛下欲守家法以為天下法者、固已得之矣。臣獲以一介草茅、與子大夫之列、仰承聖詔、其敢不展盡底蘊、茂明大對、以為陛下遵祖宗守成法之獻耶。臣之所欲言者無他焉、亦曰攬權而已。嘗謂君者天也、天之所以以天者、以其聰明剛健、司慶賞刑威之權而不昧也。君之所以為君者、以其能憲天聰明、體天剛健、司慶賞刑威之權而不下移也。天執天之權而為天、君執君之權而為君、故天與君同稱大於域中。而君之名號、必以天配。以天道而王天下也、則謂之天王。以天德而子兆民也、則謂之天子。居九五正中之位、則謂之天位。享萬壽無疆之祿、則謂之天祿。五服五章者謂之天命、五刑五用者謂之天討、就之如日者謂之天表、畏之如神者謂之天威、居曰天闕、器曰天仗、法曰天憲、詔曰天語。天之大不可以有加、君之大亦不可以有加者、以其鹹能司域中之權而已矣。恭惟陛下、蘊聰明之德、體剛健之資、躬親聽斷、動法祖宗。  一詔令之下、而萬民莫不鼓舞者、如天之雷風。一德澤之布。而萬民莫不涵泳者、如天之雨露。開眾正之路、杜群枉之門、而萬民莫不悅服者、如天之清明。為政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萬民莫不拭目以觀者、如天之運行而不息。巍巍乎、蕩蕩乎、固不可以有加矣。而臣猶以法天攬權為言者、蓋陛下之德、雖不可以有加、而臣子之心、每以有加無已而望陛下、此臣所以昧死盡言而不知諱也。臣伏讀聖策、首以監於先王成憲、其永無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為言、次及於祖宗立綱陳紀、列聖相授之道、又次以今日奉行、而不能無四者之弊為問、臣有以見陛下知致治之道、在乎守成憲、遵祖宗、欲革今日之弊也。臣竊謂陛下能攬威福之權、率自己出、則成憲有不難守、祖宗有不難法、時弊有不難革、天下有不難治。凡所以策臣者、皆不足為陛下憂矣。不然、陛下雖勤、勤問之、臣雖澆澆誦之、無益也。臣觀自古善言治之人、未嘗不以攬權為先。自古善致治融未嘗不以攬權為先。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者、箕子告武王之言也。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至於無道、則自諸侯大夫出者、孔子垂戒後世之言也。謂慶賞刑威曰君、君能制命為義者、左氏記時人之言也。謂堂陛不可以相陵、首足不可以相反者、賈誼告文帝之言也。此臣所謂善言治之人、未嘗不以攬權為先也。三皇官天下者、攬福威之權以官之也。五帝家天下者、攬福威之權以家之也。  三王計安天下、而歷年長且久者、攬福威之權以安之也。漢宣帝善法祖宗之君也、然其所以能守祖宗之法、致中興之業者、無他焉。以其能革霍光專政之弊、躬攬富威之權而已。觀其綜核名實、信賞必罰、齋居決事、聽斷惟精。而神爵五鳳之治、號為吏稱民安、功光祖宗、業垂後裔者、蓋本乎此也。光武亦善法祖宗之君也。然其所以能守祖宗之法、 建中興之功者無他焉。以其能鑒西京不兢之禍、躬攬福威之權而巳。觀其總攬權綱、明慎政體、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建武之政、號為止戈之武、系隆我漢同符高祖者、蓋本乎此也。唐明皇善祖宗之君也。然其所以能守祖宗之法、致開元之治者、以其能革前朝權戚干政之弊、躬攬福威之權而已。初明皇銳於求治、姚崇設十事以要說之、其大概則勸其攬權也。帝自謂能行、由是勵精為治、責成於下而權歸於上矣。憲宗亦善法祖宗之君也。然其所以能守祖宗之法、致元和之治者、以其能懲前日沾沾小人竊柄之弊、躬攬福威之權而巳。初憲宗銳於致治、杜黃裳懼不得其要、勸其操執綱領、要得其大者。帝嘉納之、由是勵精為治、紀律設張、赫然號中興矣。此臣所謂自古善致治 之君、未嘗不以攬權為先也。陛下懲前日權臣專政之久、收還福威之柄、運獨化於陶鈞裁萬幾於獨斷、天下翕然稱陛下為英主。凜凜乎漢宣帝光武唐明皇憲宗之上矣。而臣尤勸陛下攬權者、非欲陛下衡石程書、如秦皇帝、而謂之攬權也。又非欲陛下傳食德政、如隋文帝、而謂之攬權也。又非欲其強明自任、親治細事、不任宰相如唐德宗、而謂之攬權也。又非欲其精於吏事、以察為明、無復仁恩如唐宣宗、而謂之攬權也。蓋欲陛下懲其所既往、戒其所未然、操持把握、不可一日而少縱之、使福威之柄一出於上、不至於下移而已。臣竊謂陛下欲守祖宗之法、莫若躬攬福威之權。欲攬福威之權、又莫若行陛下平日之所學。五經泛言治道、而春秋者、人主攬權之書也。陛下聖學高明、緝熙不倦萬幾之暇、篤好此書。固嘗親灑宸翰、以書經傳、刊之琬琰、以詔學者矣。邇者又命儒學近臣、於經筵講讀之。是則夫子二百四十二年行事之跡、固已默得於聖心之妙。至於其間可為攬權之法者、臣請為陛下誦之。春秋書王曰天王者、所以為人君法天攬權之法。  有書王不書天者、所以為人君不能法天攬權之戒。書朝書會者、欲朝會之權必出於天子也。書侵書伐者、欲征伐之權必出於天子也。書僭禮亂樂者欲其收禮樂文權也書僭賞濫罰者、欲其收賞罰之權也。權在諸侯則譏之、如踐士之盟之類是也。權在大夫則刺之、如雞澤之盟之類是也。先王人而後諸侯者、欲權在王人也。內中國而外夷狄者、欲權在中國也。書盜一字者、所以戒小人之竊權也。書閽一字者、所以防刑人之弄權也。凡一字之褒重於華袞者、皆所以勸人君攬權以作福。凡一字之貶重於斧鉞者、皆所以勸人君攬權以作威。臣願陛下尊聖人之經、行聖人之言、以是正天下之名分、以是定天下之邪正、以是成天下之事業。則何患乎不能監先王之憲、遵祖宗之法、革今日之弊耶。臣伏讀聖 策曰、仰惟祖宗以來、立綱陳紀、百度著明、細大畢舉、皆列聖相授之模、為萬世不刊之典、朕纘紹丕圖、恪守洪業、凡一號令一施為、靡不稽諸故實、惟祖宗成法是憲是若臣有以見陛下廉恭抑畏、不以聰明自居、必欲行祖宗之法,以致中興之治也。臣竊謂陛欲法祖宗以致治、又不可不法春秋以攬權。臣謹按春秋、有變古則譏之之書。有存古則幸之之書、有復古則善之之書。經書初獻六羽者、譏隱公不能守祖宗之法、而輒變老王之樂也。書初稅畝者、譏宣公不能守祖宗之法、而輕變成周之徹也。此所謂變古則譏之者也。書猶三望者、譏僖公不郊、而幸其猶三望。書猶朝於廟者、譏文公不告朔、而幸其猶朝於廟。此所謂存古則幸之者也。襄公十一年書作三軍者、譏其變古也。昭公五年書舍中軍者、善其復古也。此所謂復古則善之者也。書曰、無作聰明亂舊章、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漢惠帝用曹參、守蕭何之法、而海內晏然。武帝用張湯、取高皇帝之法紛更之、而盜賊半天下。守祖宗之法者其治如此、變祖宗之法者其亂如彼、為人主者其可自壞其家法耶。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五旦冠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側聞慶曆中、仁宗出御書十三軸、凡三十五事。其一曰、遵祖宗訓。二曰、奉真考也。三曰祖宗艱難、不敢有墜。四曰、真宗愛民、孝思感噎。故當時君聖臣良,持循法度、四十二年之間、治效卓然者、蓋本乎此。又聞熙寧中、先正司馬光、於經筵進講、至蕭何曹參事、謂參不變何法、得守成之道、且言祖宗之法,不可變也。異日呂惠卿進講、立 說以破之、謂法有一年一變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變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變者、刑罰世輕世重是也。光隨而折之曰、布法象魏、布舊法也、非變也。諸侯有變禮易樂者、王巡守則誅之、王不自變也。刑新國用輕典、亂國用重典、平國用中典。是謂世輕世重、非變法也。觀二臣之言、亦足以見其人之邪正矣。陛下自即位以來、固未嘗不遵守祖宗成法。比年有出於一時申請權宜而行者、致與成法或相牴牾。邇者陛下面諭群臣、謂國家政事、並宜遵守祖宗。今又發於清問、以求致治之效。臣有以見陛下得持盈守成之道、真仁宗之用心矣。然臣復以攬權為言者、蓋春秋譏時王失攬權之道、故諸侯遂有變法之弊。今陛下欲守祖宗之法、宜用春秋賞罰之權以御之可也。大臣有清淨如曹參者、宜命之持循。忠正如司馬光者、宜俾之討論。變亂如張湯者則誅之、異議如呂惠卿者則斥之。如是則祖宗良法美意、可以垂萬世而無弊矣、尚何患乎天下之不治哉。臣伏讀聖策曰、畫一之法、賞刑之具猶昔也、而奸弊未盡革、臣有以見陛下欲行祖宗之法、在乎明賞刑以革弊也。臣竊謂欲奸弊之盡革、不可不法春秋以攬權。蓋春秋之法、非孔子之法也、成周之法也。故杜預曰、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經有書賞者、如錫命威公、錫命文公、錫命成公之類、皆所以譏時王之濫賞非周公之賞也。有書刑者、如殺其大夫、放其大夫、殺其公子之類、皆所以譏時君之濫刑、弊、故仲尼以筆削之權代之、善勸而淫懼焉。我祖宗制賞刑之法、載在有司。畫一之章、昭然可睹。創之者如蕭、守之者如曹、未嘗有濫賞也、而賞必當乎功。未嘗有淫刑也、而刑必當乎罪。歷世行之、弊無不革者、蓋以聖祖神宗、能攬權於上、而群臣能奉行於下故也。故司馬光自為諫官及為侍從、嘗以人君致治之道三、獻之仁宗、又獻之英宗、又獻之神宗。而其二說則在乎信賞必罰也、三宗既用其言以致極治矣。光以清德雅望、執政於元桔之初、躬行其言、以革時弊、進退群臣邪正之甚者十數人。天下皆服其賞刑之當、一時之弊亦無不革者。我三宗真盛德之君、而光亦可謂救時賢相也。邇者陛下躬萬幾,一新時政,斥逐奸邪,登用耆舊,禁錮者釋、告訐者誅、茲賞刑之至公、而革弊之甚大者也。聖策猶以奸弊未草為憂者、豈今日朝廷、猶有僭賞濫罰如春秋時乎。臣不敢不陳其大概。夫人主賞刑之大者、莫如進退天下之人才。今陛下每進一人、必出於陛下素知其賢、親自識擢可也。不然、則出於大臣侍從、公心薦舉可也。不然、則采於輿論、而天下國人皆曰賢可也。苟不出於三者、而一旦遽進之、則議者必曰某人之進也、出於某人陰為之地也。 如是則一人之濫進、有以損陛下作福之權矣。陛下每退一人、必出於陛下灼知其罪、震怒而賜遣可也。不然、則出於諫官御史、公言論列可也。不然、則得於僉言、而天下國人皆曰有罪可也。苟不出於三乾、而一旦遽退之、則議者必日某人之退也、出於某人陰為之地也。如是一人之濫進、有以損陛下作威之權矣。昔舜舉十六相、而天下悅其賞之當。去四凶人、而天下服其罰之公。陛下苟能以祖宗制賞刑為法、以虞舜用賞刑為心、執春秋賞刑之權以御之、則何患乎奸弊之不革耶。若夫有某勞進某秩以為賞犯某事得某罪以為罰、此特有司之職耳、非人主福威之大者、臣不復為陛下言之也。臣伏讀聖策曰、賦斂之制、經常之度猶昔也、而財用未甚裕、臣有以見陛下欲行祖宗之法 在乎裕財用以經邦也。臣竊謂欲財罔之有裕、又不可不法春秋以攬權。謹按春秋書臧孫辰告糴於齊者、譏莊公不節國用、一歲不熟而告急於外也。書初稅畝者、譏宣公不節國用、變成周什一之法、至於履畝而稅也。書作丘甲者、譏成公不節國用、至於以丘而出甲也。書用田賦者。譏哀公不節國用。至於用畝而出軍賦也。春秋書告者不宜告、書初者不宜初、書作者不宜作、書用者不宜用。臣由是知春秋賦稅之書、為人君節用裕財之訓明矣。昔孔子對齊景公之問政、不日政在生財、而日政在節財。有若對魯哀公之問年飢、不告之以生財之術、而告之以盍徹。臣又知裕國之術、實在乎節用也。側聞太祖皇帝有言曰、我以 四海之富、宮殿悉以金銀為飾、力亦可辦、但念我為天下守財耳、豈可妄用、古稱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嗚呼、大哉言乎、真可為萬世子孫保國之訓也。又聞仁宗聖性、尤務儉約、器用止於漆素。衾褥止用黃絕。嘉佑間臨軒策士、出富民之要在節儉以為御題。時呂溱賦日、國用既節、民財乃豐。仁宗悅之、擢為第一。觀仁宗取士命題之意、又真可為萬世子孫保國之訓也。又聞熙寧初、司馬光王安石同對、論及救災節用事。安石曰、國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也。光曰、善理財者、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民窮為盜、非國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上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萬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於加賦。此乃桑弘羊、欺漢武帝之言、太史公書之以見武帝不明耳。司馬光之名言、真可為節用理財之法、聚斂毒民者之深戒也。  陛自和戎以來、兵革不用、二十年矣。是宜倉廩富實、貫朽粟陳、如成康文景時可也。而聖策乃以財用未裕為憂、雖臣亦竊疑之。豈國家用度之際、有所未節乎。奢侈之風、有所未革乎。不急之務、不減祖宗全盛之時。三年郊祀之禮所不可免者、而臣下賞賜之費、有可得而省也。不得已之歲幣所不可免者、而使往來之費可得而省也。百官之俸所不可 免者、而官可得而省也。六軍之食養所不可免者、而冗兵可得而省也。臣所謂用度之際有所未節者、如此之類、不止乎此也。朝廷往嘗屢有禁銷金之令矣、而婦人以銷金為衣服者、今猶自若也。又嘗有禁鋪翠之令矣、而婦人以翠羽為首飾者、今猶自若也。是豈法令之不可禁乎。豈宮中服浣濯之化、衣不曳地之風、未形於外乎。臣所謂奢侈這風有所示革者、蓋在乎此也。臣又聞之道路、謂遠夷外國、有以無益之奇玩、易我有用之資財者。池台苑囿車騎服御、有未能無所增益者。中貴外戚便嬖使令倡優伶官之徒、有未能無非時賞賜者。臣所謂不急之務無名之費尚繁者、蓋在乎此也。昔漢文帝躬行節儉化民、而海內至於富庶。願陛下攬權於上、而革眾弊、以文帝及我太祖仁宗恭儉為法、以春秋所書為戒、則何患乎財用之不裕乎。若夫自同於聚斂之臣、獻生財之術、則臣不敢也。臣伏讀聖策曰、取士之科、作成之法猶昔也、而人才猶未盛、臣有以見陛下致治之道、在乎得士、而欲人才之盛、如祖宗時也。臣竊謂陛下欲人才之盛、宜攬育才取士之權。臣謹按春秋書作丘甲、穀梁因論古者有四民、而以士民為首。范寧釋之曰、士者、治道藝者也。又按經書單伯送王姬。穀梁曰、單伯者、我之命大夫也。范寧釋之曰、古者諸侯貢士於天子、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又按公羊春秋曰、什一行而頌聲作。  何休因論及成周之時、井田校窒之制、大學國小之法、養士取士之說為甚詳。又按經赦許止之罪、穀梁曰、子生三月、不免水火、母之罪也。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師傅、學問無方、心志不通、己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譽不彰、朋友之罪也。名譽既彰、而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而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春秋傷時王失 育才取士之權、而默寓其意於筆削之際、公羊穀梁范寧何休之徒、從而發明之、亦可謂有功於風教矣。我祖宗以來、取士於科舉、是古者諸侯貢士之法也。養士於太學、是古者校庠序之法也。又有制科以待非常之士、是有取於漢唐盛世之法也。進士科或用詩賦、或用經義、雖更變不同、而未嘗不得人也。太學之士、或出於舍選、或出於科舉、雖作成不同、而亦未嘗不得人也。二百年間、名臣巨儒、建勛立業、背項相望、莫不由此塗出、可謂盛矣。陛下往者雖在干戈日不暇給之中、而亦未嘗廢組豆之事。自偃兵以來,復興太學以養諸生。其取士之科、作成之法、一遵祖宗之舊、恩甚渥也。而聖策論猶以人才未甚盛為憂者、臣輒獻攬權之說焉。今取士之科作成之法、雖曰猶昔、而人才非昔者、由福威之權下移於前日故也。夫法之至公者、莫如取士。名器之至重者、莫如科第。往歲權臣子孫門、省闈殿試、類皆竊巍科。而有司以國家名器、為媚權臣之具、而欲得人可乎。朝廷比因外台之言、例行駁放、士論莫不稱快。臣願陛下常攬福威之權以御之、嚴詔有司、謹取士之公法、而無蹈往年之覆轍養其平日之剛方、而成就其異時之遠大者耳、非取其能締章繪句以媒青紫也。自權臣以身障天下之言路、而庠序之士養諛成風。科舉文之、不敢以一言及時務、欲士氣之振可乎。臣聞嘉佑間、仁宗以制科取士、時應詔者數人、眉山蘇轍之言、最為切直。考官以上無失德而轍妄言、欲黜之、獨司馬光慨然主其事。仁宗曰、朕以直言求士、其可以直言棄之耶。擢置異等。此陛下取士之家法也。臣願陛下以仁宗為法、以前目權臣之事為戒、命庠序去謗訕之規、科舉革忌諱之禁、有司取忠讜之論。將見賢良方正茂才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濟濟而出、如仁宗時矣、尚何患人才之不盛乎。臣伏讀聖策曰、黜陟之典、訓迪之方、猶昔也、而官師或未勵、臣有以見陛下知致治之道在乎得人、而欲官師之勵如祖宗時也。臣竊謂欲官師之勵、宜攬黜陟賢否之權。謹按春秋隱十一年書滕侯至、威二年別書滕子。范寧曰。前稱侯今稱子者、蓋時王所黜。隱二年書紀子至、威二年則書紀侯。范寧曰、前稱子今稱侯者、蓋時王所進。  臣竊謂否而黜陟之也。又按經書楚曰荊。公羊曰、荊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何休釋之曰、聖人因周有奪爵之法、故備七等之科、以進退之。臣是以知春秋實夫子黜陟之公法也。故為臣而知春秋者、則必為忠臣。蓋春秋以責則必為孝子、蓋春秋以責孝子之至、訓迪天下之為人子者也。我國 家任官之法、上自公卿百執事、下至一郡一縣之吏、無非以公道黜陟之、固無異虞舜三載考績之法也。有學以教之於未任之前、有法以禁之於筮仕之後、無非以公道識訓迪之、固元異乎成周訓迪厥官之方也。故當時為官師者、罔不勉勵厥職。坐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否者、是宰相之勵其職也。立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是諫官之勵其職也。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者、是御史之勵其職也。百官勵其職於朝、守令勵其職於郡縣、是以祖宗之世、內外多任職之臣、故其致治之效、遠出漢唐之上。今陛下任賢使能以建中興之治、黜陟之法。訓迪之方、無非遵祖宗之時。而聖策乃以官師未勵為憂者、匿輒獻攬權之說焉。今黜陟之法、識破迪之方、雖日猶昔、而治效非昔者、由福威之權、下移於前日故也。夫法之至公者、莫大乎黜陟。而治亂之所系者、莫重乎官師。曩者內外用事之臣、多出乎權門之戚故舊朋黨。文臣或非清流、賄賂公行、其行如市。郡縣之吏、其濁如泥。是皆官曹澄清時可堪一笑者。至於一言忤意、雖無罪而亦斥、睚蚍之怨。雖忠賢而必誅。其一時黜陟、皆出於喜怒愛憎之私、無復有唐虞考績、李唐四善二十七最之法、求欲其盡瘁勵職可乎。若夫所謂訓迪者、蓋將以忠義訓迪之、使其忘身徇國而已。非欲謝迪其巧進取、善造請、以事權勢也。當權門炙手可熱之時、縉紳相率為佞之不暇、孰有以忠義相訓迪者乎。至於今日而官師未勵者、以其承積習之後、而余弊未革故也。陛下必欲官師鹹勵厥職、莫若大明黜陟於上、而以黜陟之次者付之宰相、又其次者付之吏部、又其次者付之監司可也。昔慶曆中、仁宗黜夏竦等、用杜韓范富以為執政、以歐陽修余靖王素襄為諫官。皆天下之望,魯人石介作聖德頌以揄揚之。此陛下黜陟之家法也。臣願陛下以仁宗為法、以前以臣之事為戒、執福威之大柄、以為黜陟之法。明忠孝之大節、以為訓迪之方。如是則尚何患乎官師之不勵職如祖宗時乎。臣伏讀聖策、謂奸弊未盡革、財用未甚裕、人才尚未盛、官師或未勵、其咎安在、豈道雖久而不渝、法有時而或弊、損益之宜有不可已耶、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朕欲參稽典策之訓、講明推行之要、俾祖宗致治之效、復見於今、其必有道。臣仰見陛下願治之切、思慕祖宗之深、欲聿追其盛德大業者、可謂勤且至矣。然臣已陳攬權之說於前、且以春秋為獻。抑嘗聞先儒曾參有言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春秋之學、陛下既已深得之、復能尊其所聞、行其所知、攬福威之權、以守祖宗之家法、則賞刑當而天下悅矣、奸弊不患乎不革。節儉行而天下化矣、財用不患乎不裕。取士公而賢能出矣、人才不患乎不盛。黜陟明而邪正分矣、官師不患乎不勵。祖宗致治之效、又何患乎不復見於今耶。若夫所謂道雖久而不渝、法有時而或弊、損益之宜有不可已者、臣按先儒釋春秋、有變周之文從周之質之說、又有商變夏周變商春秋變周之說。臣以為春秋未嘗變周也、特因時救弊耳。又嘗聞董仲舒之言曰、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既而不行、救其偏者所以補其敝麗已矣。我祖宗之法、譬猶大廈、敝則修之、不可更造。苟不知遵守而輕務改更、臣恐風雨之不芘也。損益之宜有不可已者、臣願以仲舒補敝之說為獻可乎。若夫所謂推而行之、有非其人者。臣按春秋書乃一字、如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之類。穀梁釋之曰、乃者、亡乎人之辭也、蓋言任用不得其人耳。又嘗聞荀卿之言曰、有治人、無治法。夏商周之法非不善也、苟得其人、監於成憲、常如傅說之言。遵先王之法、常如孟子之言。率由舊章、常如詩人之言。則夏商周雖至今存可也。漢唐之法、亦非不善也、苟得其人、常如曹參之守法。宋景之守文。魏相李絳之奉行故事。則漢唐雖至今存可也。祖宗之法、非不甚善也、苟得其人、常如司馬光之徒、持守成之、則垂之萬世、與天地並久可也。陛下既知前日推而行之非其人矣,則今日不可不慎擇焉、臣願以卿有治人之言為獻可乎。若夫參稽典策之訓、則有歷朝之國典在焉、陛下宜詔執政與百執事之成法在焉、朝廷之故事在焉、陛下宜詔執政與百執事之人、參稽而奉行之可也。若夫講明推行之要、則無若乎攬權、陛下提綱振領、而以萬目之繁付之臣下可也。  陛下終策臣曰、子大夫學古人官、明於治道、蘊蓄以待問久矣、詳著於篇、朕將親覽。此陛下導臣使言、臣不敢不盡言也。臣聞人主開求言之路、必將有聽言之實。人臣遇得言之秋、不可無獻言之誠。蓋求言之路不常開、而得言之秋不易遇。今陛下開求言之路、而臣遇得言之秋、陛下有聽言之實、臣其可無獻言之誠乎。臣復有一言以為陛下獻者、欲 陛下正身以為攬權之本也。按春秋書正者、杜預謂欲其體元而居正、公羊又有君子大居正之說。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這以正萬民者、董仲舒之論正也。謂人君所行必正道、所發必正言、所居必正位、所近必正人者、劉之之論正也。臣觀自古人君能正身以化下者、莫如周文王、不能正身以化下者、莫如漢武帝。文王宅心於正道之中、其勤勞則日昃不遑暇食、不敢盤於游田、以庶邦萬民惟正之供、故能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見於思齊之詩。在位之臣、皆節儉正直、見於羔羊之詩。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其化、又見於騶虞之詩。文王能自正其身、而其下化之如此。若夫武帝則不然、其所以自治其身、與其下應之者、皆不正也。帝好諛也、故公孫弘曲學以應之。帝好刑也、故張湯曲法以應之。帝好利也、故孔僅桑弘羊以剝下益上應之。帝好兵也、故衛青霍去病以拓土開疆應之。帝好誇大也、故司馬相如作封禪書以應之。帝好神仙也、故文成五利之徒以左道應之。武帝不能自正其身、而其下應之如彼。臣願陛下以文王之法、以武帝為戒、端厥心居、以為化本、非正勿視、非正勿聽、非正勿動。其用人也、不必問其才不才、而先察其正不正。果正人也。其進則為治之表。其可以其才不足而不與之進乎。是果不正人也、其進則為亂之機。其可以其才有餘而使之進乎。其聽言也、必觀其言之是與非、斯可以見其人之邪與正。有遜志之之言、必將察之曰。彼何為而投吾之所好哉、是必不正人之言也、是言之有害於我者也、其可以其遜吾志而受之耶。有逆耳之言、必將察之曰、彼何為而犯吾之所惡哉、是必正人之言也、是言之有益於我者也、是必善結吾左右以求譽者也、退之可矣。左右毀言日聞、必察之曰、是必阿大夫之類也、是必即墨大夫之類也、是必不善結吾左右以致毀者也、進之可矣。如是則一念慮無非正心、一云為無非正道。左右前後侍御僕從、罔非正人。殆見四方萬里、風行草偃、莫不一於正矣。臣願陛下以是為攬權之本、而又任賢以為攬權之助、廣覽兼聽以盡攬權之美。權在陛下之手、則所求無不得、所欲皆如意、雖社稷之大計、天下之大事、皆可以不動聲色而為之。況區區四者之弊、尚何足以軫淵衷之念哉。臣聞主聖臣直、惟陛下赦其狂愚、不勝幸甚。臣昧死、臣謹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