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父王琬,曾官光化知縣。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8歲能讀經史,12歲能作詩,16歲隨父讀書,寫得一手好文章,其
王鏊
文一出,國子監諸生就爭相傳頌,一些大臣都稱他為天下奇士。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會試又取得第一名“會元”,殿試一甲第三名,一時盛名天下。 孝宗即位(1488年),王鏊被遷為侍講學士,充任講官。當時孝宗寵信李廣,整日在李廣陪伴下遊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覆勸諫,終使孝宗感動,在選擇太子僚屬時,就命他兼任諭德,不久轉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鏊被進為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十二月,王鏊進為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次年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 王鏊一生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朝廷忠良尚寶卿崔睿等3人被劉瑾藉故毒刑敲打幾死,王鏊不顧個人安危,當劉瑾面斥責道:“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劉瑾千方百計殺逆己朝臣韓文、劉健、謝遷,因王鏊“前後力救得免”。劉瑾權傾內外,焦芳又一味奉迎,氣焰日益囂張,王鏊與韓文等上疏請誅劉瑾等“八黨”,不被採納。正德四年(1509),以武英殿大學士致仕。此後,朝廷大臣交相薦舉,終不肯復出。 王鏊致仕回鄉至逝世,家居共14年,“不治生產,惟看書著作為娛,旁無所好,興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他居官清廉,全無積蓄,被人稱為“天下窮閣老”。他潛心學問,文章爾雅,議論精闢,使弘治、正德間文體為之一變。著有《震澤編》、《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姑蘇志》等。 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病逝,享年75歲。逝世後,追封太傅,謚“文恪”。其故里陸巷有惠堂及解元、會元、探花牌樓。葬東山樑家山,其墓前曾有唐寅手書的“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的牌坊。現陸巷有“惠和堂”。“雙進士坊”等遺址。
其人其事
正直清廉
王鏊居官清廉,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弘治初,王鏊升為侍講學士,擔任講官。宦官李廣引導皇帝遊玩西苑,王鏊就講周文王不敢在出遊狩獵方面縱情娛樂的故事,反覆規勸皇上,情真意切,皇上被感動了。講完後,皇上對李廣說:“講官指的就是你們這些人啊。”壽寧侯張巒以前
王鏊半身像
與王鏊有交往,等到張巒富貴以後,王鏊就再不與他來往了。皇太子出就封國,朝中大臣請求遴選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宮僚,王鏊保持原有的官職兼任諭德。不久轉任少詹事,又被提升為吏部右侍郎。王鏊曾經向皇上陳奏邊防策略,他認為如今火篩、小王子並不值得畏懼,而本朝奸佞小人亂政,大臣將士功罪不分明,職責不專一,法令不實行,邊境空虛,這些才是最可怕的。但願皇上振奮剛健決斷的氣魄,經常召見大臣,諮詢了解守邊將士的勇敢或膽怯。有罪必罰,有功必賞,明確規定主將的職權。優待體恤邊境戰事中死亡者的家屬,招募邊境上驍勇的人。分配兵力,多方出擊,出奇制勝,敵人必定不敢長驅直人。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 正德元年四月,擔任左侍郎,與韓文等大臣請求誅殺劉瑾等“八黨”。不久劉瑾卻掌管司禮,大學士劉健、謝遷相繼離職,內閣只剩下李東陽一個人。劉瑾想要推薦焦芳,但朝廷大臣們只推薦了王鏊。劉瑾迫於公論,任命王鏊保留原本官職,兼任學士,與焦芳一同入閣。一個月後,升任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第二年加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寶卿崔璿等三人被戴上枷鎖,面臨殺頭之禍。王鏊對劉瑾說:“士可殺,不可辱。如今你侮辱他們,還要殺他們,我還有什麼臉面坐在這裡?”李東陽也竭力相救,崔璿等人得以保命而受遣戍之罰。劉瑾對尚書韓文懷恨在心,一心想殺害他,又想借其他事情中傷劉健、謝遷,王鏊奔前跑後,竭力相救,他們才得以倖免。有人在劉瑾面前誹謗楊一清,說他修築邊境城牆浪費資金。王鏊爭辯說:“一清為國家修築邊防,怎么能把功臣當成罪人?”劉瑾憎恨劉大夏,把他抓到京城,想要判他“激變”罪名處死他。王鏊又爭辯說:“岑猛只是遷移延時沒有行動而已,沒有叛變怎么叫做激變?”當時中外大權全都歸於劉瑾,王鏊起初與他開誠布公地談,他有時還會聽取意見。然而焦芳一味隨和,沒有主見,劉瑾專權蠻橫日益厲害,災禍殃及縉紳。王鏊無法挽救局面,竭力要求離職。正德四年,上了三次奏疏,皇上準許了他的請求。在家居住十四年,朝廷大臣交相舉薦,他始終沒有再入朝。 王鏊堅持正義不阿諛逢迎,保持自身清正及早引退。這實在是明曉去就的分寸,作為一個清正的大臣,怎么能以隨和應付、曲意周旋的態度去逢迎取悅呢?
仗義執言
明武宗是個喜歡逸樂的皇帝,不問政事,信任他當太子時早夕侍奉他的太監劉瑾等八名太監(人稱“八虎”),朝政黑暗。劉健、謝遷等本想除去“八虎”,結果反而自遭失敗,相繼去位。於是,王鏊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一個月後進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銜。正德三年(1508年),以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王鏊仗義執言,在劉瑾迫害朝廷官員時,他多次挺身而出,採用各種辦法,堅持與宦官勢力作鬥爭,據理力言,竭盡全力地營救、保護了一批正派官員。一、正德四年(1509年)時,劉瑾專權亂政,打擊迫害帶頭上疏論劾“八虎”罪惡的戶部尚書韓文。不僅將韓文罷官,又創“罰米法
王鏊信札
”,令韓文輸米千石至大同,置韓文於死地。王鏊據理抗爭,韓文終於得免。二、尚寶卿崔璿、郎中張瑋、副使姚祥等3人無辜遭誣陷,都在途中乘轎被逮,枷於東西長安街,毒刑敲打幾死。王鏊不顧個人安危,尋著劉瑾當面斥責道:“士可殺,不可辱。現在他們不僅受侮辱而且遭殺,我還有什麼臉顏居此位!”說完憤然離去。李東陽也奮力相救,崔睿等才免遭一死,遠遣戍邊。三、劉瑾攻擊三邊總制楊一清,誣陷其築邊牆是勞民傷財,逮捕下獄。王鏊據理抗爭,當面對劉瑾說:“楊一清才高望重,為國修邊,到底有什麼罪?!”李東陽亦力救,於是得以釋放。四、兵部尚書劉大夏為人正直,劉瑾對此恨之入骨,要想以兵變之罪處死。王鏊得知後挺身而出,為之鳴冤,劉大夏得以倖免。 正德初年,劉瑾根基未穩,見王鏊開誠建言,有時還是聽從其言。因此,王鏊藉助在朝多年的巨大影響,保護了一批正派官員。但是,後來由於焦芳一味奉迎,劉瑾氣焰日益囂張,流毒縉紳,王鏊孤軍奮戰,獨木難支,難以挽回局勢,於是憤然請求告老回鄉。正德四年(1509年),王鏊接連3次上疏辭職。劉瑾對王鏊既恨又怕,於是慫恿皇帝準其去位;五月,王鏊以武英殿大學士致仕還鄉。此後,朝廷大臣多次交相薦舉,王鏊終不肯再復出。《吳郡五百名賢傳贊》稱他是:“籌邊計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 王鏊致仕回鄉至逝世共14年,人在朝野,但他關心朝政,關注民生,心繫百姓,人稱“山中宰相”。
君子之澤
說到“君子之澤”,讀書人自然會想到下一句“五世而斬”,是的,蔭庇後世甚至福澤綿長,幾乎讓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心有所願而又力有不逮。所以孟子可以說是一語成讖。但孟子也說過:小人之澤,五世而斬。社會動盪,朝代更迭,戰亂頻仍。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所謂“玉環飛燕皆塵土”。放在現在的語境裡,就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永無休止的克隆自己。但是蘇州近郊的陸巷古村,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盡相同的佐證。 陸巷古村位於東洞庭山(東山)的後山--嵩峰山麓。這是一個位於太湖之濱的小小村落:一說是東吳大將陸遜的埋骨之地,一說是南宋文武家眷避亂之所。讓陸巷古村名聞遐邇的是在明代,村里出了個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王鏊。成化年間,王鏊鄉試、會試皆為第一,殿試時,被正考官藉故“抑之置第三”。解元、會元、探花,一個農家子弟就這樣走出江湖之遠,走向風雲變幻的廟堂之高,一個家族甚至一個村落的命運就這樣被完全改變。 王鏊走上仕途之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為一品宰相。之後,古村名人輩出,僅王氏家族就有王禹聲、王世琛、王芑孫、王頌蔚等聞名於世。這不足百戶的小小山村屢屢大興土木,平整土地
王鏊石刻像
,挖溝修道,架梁造宅。現今古村內尚保存有惠和堂、粹和堂、遂高堂、會老堂等明清建築二十多處,如果耐心,還可以查到東山王家榜上有名的歷代貢士、歷代名人和學者教授56人之多。 如果把中國傳統官僚集權社會的社會精英,分為地主、士紳與官僚這三個階層,那么這三個階層的相對頻繁的角色轉換,絕大部分要靠科舉制度來完成。比如,地主與庶民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秀才、舉人這樣的士紳的身份,士紳則又可以進一步通過更高層次的科舉考試而成為官僚政治精英。而官僚精英則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勢與影響,通過所授予的職份田或者通過購置田產,進而在經濟上成為士紳地主。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由於官僚的身份大多不是世襲的,一個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後,在約定俗成的財產繼承方式的制約下,他的田產又在數個兒子中均分,這樣,其後人則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後又下降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從而再次進入地主、士紳與官僚之間的角色轉換或者循環過程。 行書七律詩軸這不能不讓人們想到科舉制度的整合甚至平衡功能——事實上,科舉制度猶如樞紐,在中國傳統社會的三大主要階層之間,形成周而復始的循環與對流。王氏後人一次次通過科舉完成由地主到士紳甚至到官僚的角色轉換。在東山王家,君子之澤被他們一代接一代的續寫,有聲有色而又輝煌無比。 值得思考的是,仕與隱一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個永恆的兩難抉擇;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王鏊之弟王銓,也是舉人,曾被推薦去杭州府做官,但他不願為官,拒不上任。在京任職的王鏊曾修書讚揚其弟,稱自己“輸與伊人一著高”。 當王鏊帶著成功者的光環從太湖深處一路走出,他肩負的,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起落,他還必須承擔光大王氏門楣的責任。然而伴君如伴虎,高處不勝寒。王鏊入朝歷經憲、孝、武三朝,可謂位極人臣。但延至明武宗,不僅皇上昏庸,而且朝中還有宦官劉瑾為首的一干人興雲播雨——奸臣當道,大勢難挽,國不能救,王鏊於是憤而辭職,據說他在告老還鄉時,因順口向皇上要求西太湖養養金魚,就被劉瑾趁機誣陷,說小小太湖連三洲(蘇州、常州、湖州),團團圍困八百里,王鏊湖中養魚是假,屯兵謀反是真,差點讓王鏊人頭落地。 王鏊致仕回鄉後,修宅買田,蟄居東山,做起了隱士:或潛心學問,撰寫方誌,或泛舟太湖,賦詩題銘。惠和堂落成後,他在《洞庭新居落成》一詩中這樣寫到:“歸來築室洞庭原,十二峰巒正繞門。”為了表明他與官場的清濁之分,王鏊還築有別墅招隱園--事實上,王鏊在京為官時,就曾築有小適園,似乎要給自己在官場風雲中留一塊小憩之地,現在他心愿得償,可以將自己宅後花園取名為“真適園”了。園內遍植梅花,疏影橫斜,幽香陣陣,與他的胞弟、著名隱士王銓幽雅古樸、小巧別致的“遂高堂”互為呼應,成為獨立於高牆深宅之外的養心怡性之所。 如果王氏兄弟及其子侄們就此隱居下去,那么,洞庭東山王家就會很快式微,淪落鄉間。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科舉制度的遊戲規則,也不符合詩禮傳家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畢竟,科舉制度已經營多年,士人長期浸淫於儒家經典之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儒家文化作為立身行事的唯一標準了:修身是為了齊家,齊家是為了治國,治國是為了平天下。 王鏊信札因為“科舉文化”這種不需要原創性,只需要背誦經典條文的求同思維,豐富的歷史文化也就被簡單地解讀為“十六字心傳,五百年道統,聖人之學不外乎是”的僵化教條,所以後人常常批評科舉制度,說它是導致社會文化價值的高度一統化,又導致社會文化缺乏活力與生氣的罪魁禍首。但人們必須承認,科舉制度的確是中國社會內部的稀缺資源(財富、地位、權力與名望等等)的一次相對公平的再分配。而且這是一個強大的足以使整個社會獲取文化知識的利益激勵機制。雖然三年大比,金榜題名者畢竟是少數,但《范進中舉》一類的故事又告訴我們,沒有年齡限制的科舉考試,給每一個失敗者都保留了下一次勝利的希望。 比如王鏊,被妒忌者抑為探花,始終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也是東山王家壓在心頭永遠的痛。但這種陰霾很快因為其後人考中狀元而一掃而空:傳說王氏先族為了尋求一塊真正的“佳穴”,不惜化巨資購買化龍池畔有數畝之廣的號稱“吉壤”的土地,讓子孫後輩死後,依次排列葬此墓地,以期取得正穴。至明正統末年,墓地上各壠葬次一丘一丘,相聯如貫珠,後人稱之為“念珠墳”。王鏊死後,又有堪輿家指出:“可惜鳳凰旗不正(指墳對面的山),只能出個探花郎。”王家急忙請求彌補,得到堪輿家的指點,在墳前建饗亭以合正方向。若干年後,王鏊八世孫的王世琛終於中了狀元,而王家後輩再一次步入了官僚精英的序列。 當然人們不能認為這是“風水”之說的應驗,但王氏一族為了進入社會上層,也的確是挖空了心思。事實上,真正延續東山王家“君子之澤”的,可能還是那句大白話:書包翻身,知識改變命運。
鍾情山水
王鏊對宜興的風景名勝饒有興趣,尤其對善卷靈跡推崇備至,曾為善卷洞賦詩、撰序,著《善卷洞》、《善權寺古今錄序》。王鏊同宜興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明成化八年進士(傳臚)邵賢,自山東提學副憲告老還鄉後,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東邱娛晚堂”,作為宴飲和欣賞良辰美景諸老聚會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弔古、或棋奕、或垂釣、或吟詠,各得其所,百無禁忌。正德三年,王鏊來宜,在此會見了宜興掛冠而老者12人。他們是:前九江推官萬盛,黃州府經何釗,平樂知府李廷芝,湖廣布政司參議翁信封,翰林學士吳經,工部侍郎沈暉,宜春知縣楊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雲,山東按察司副使邵賢,歸州知州胡璉,撫州知府胡孝。王鏊興致勃勃地撰寫了《東丘娛晚記》碑文。該碑現保存在周王廟內。
家庭情況
成化六年(1470年)娶武山西金吳氏為妻,十二年(1476年)生一女,次年卒。 成化十七年(1481年)娶張氏為妻,生子延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娶李氏為妻,生有二女。李氏多病,不久卒,葬於洞庭東山嘶馬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娶胡宜人為妻,生二子一女。 正德十一年(1516年)側室萬氏,生子延昭。 王鏊有四子五女:長子王延喆(子貞),次子王延素〈子永〉,三子王延陵,四子王延昭。長女嫁徐縉,次女嫁朱希召,三女嫁卲鑾,四女嫁靳仁,五女嫁嚴濡。
明史文載
王鏊,字濟之,吳人。父琬,光化知縣。鏊年十六,隨父讀書,國子監諸生爭傳誦其文。侍郎葉盛、提學御史陳選奇之,稱為天下士。成化十年鄉試,明年會試,俱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杜門讀書,避遠權勢。 弘治初,遷侍講學士,充講官。中貴李廣導帝游西苑,鏊講文王不敢盤於游田,反覆規切,帝為動容。講罷,謂廣曰:「講官指若曹耳。」壽寧侯張巒故與鏊有連,及巒貴,鏊絕不與通。東宮出閣,大臣請選正人為宮僚,鏊以本官兼諭德。尋轉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 嘗奏陳邊計,略言:「昨火篩入寇大同,陛下宵旰不寧,而緣邊諸將皆嬰城守,無一人敢當其鋒者,此臣所不
王鏊著作《震澤長語》
解也。臣竊謂今日火篩、小王子不足畏,而嬖倖亂政,功罪不明,委任不專,法令不行,邊圉空虛,深可畏也。比年邊將失律,往往令戴罪殺賊。副總兵姚信擁兵不進,亦得逃罪。此人心所以日懈,士氣所以不振也。望陛下大奮乾剛,時召大臣,諮詢邊將勇怯。有罪必罰,有功必賞,專主將之權。起致仕尚書秦紘為總制,節制諸邊,提督右都御史史琳坐鎮京營,遙為聲援。厚恤沿邊死事之家,召募邊方驍勇之士,用間以攜其部曲。分兵掩擊,出奇制勝,寇必不敢長驅深入。」從之。又言:「宜仿前代制科,如博學宏詞之類,以收異材。六年一舉,尤異者授以清要之職,有官者加秩。數年之後,士類濯磨,必以通經學古為高,脫去謏聞之陋。」時不能用。尋以父憂歸。 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與韓文諸大臣請誅劉瑾等「八黨」。俄瑾入司禮,大學士劉健、謝遷相繼去,內閣止李東陽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議獨推鏊。瑾迫公論,命以本官兼學士與芳同入內閣。逾月,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景帝汪後薨,疑其禮。鏊曰:「妃廢不以罪,宜復故號,葬以妃,祭以後。」乃命輟朝,致祭如制。憲宗廢后吳氏之喪,瑾議欲焚之以滅跡,曰「不可以成服」。鏊曰:「服可以不成,葬不可薄也。」從之。尚寶卿崔璿等三人荷校幾死。鏊謂瑾曰:「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李東陽亦力救,璿等得遣戍。瑾銜尚書韓文,必欲殺之,又欲以他事中健、遷,鏊前後力救得免。或惡楊一清於瑾,謂築邊牆糜費。鏊爭曰:「一清為國修邊,安得以功為罪。」瑾怒劉大夏,逮至京,欲坐以激變罪死。鏊爭曰:「岑猛但遷延不行耳,未叛何名激變?」時中外大權悉歸瑾,鏊初開誠與言,間聽納。而芳專媕阿,瑾橫彌甚,禍流縉神。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三上,許之。賜璽書、乘傳、有司給廩隸,鹹如故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薦不起。 世宗即位,遣行人存問。鏊疏謝,因上講學、親政二篇。帝優詔報聞,官一子中書舍人。嘉靖三年復詔有司存問。未幾卒,年七十五。贈太傅,諡文恪。 鏊博學有識鑒,文章爾雅,議論明暢。晚著《性善論》一篇,王守仁見之曰:「王公深造,世未能盡也。」少善制舉義,後數典鄉試,程文魁一代。取士尚經術,險詭者一切屏去。弘、正間,文體為一變。
蘇州王鏊祠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於景德路274號,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祠堂為其子中書舍人王延哲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廢基。歷經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多次修繕。 建築坐北朝南,分頭門、過廳、享堂三進,彼此以庭院過渡,兩側連以廊廡,占地約1000平方米。頭門面闊五間,進深五界,硬山頂,明間立砷石,設抱框,置金剛腿,做斷砌門,額枋挑
蘇州王鏊祠堂
門簪一對。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七界,硬山頂,明間前後設長窗,次間及稍間砌半牆,置短窗。礎石均為青石素覆盆式,明間和次間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享堂面闊三間15.02米,進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設軒廊,檐枋下飾掛落,次間和梢間檐柱間安欄桿,廊東西兩端粉牆辟磚細貢式門洞。前廊柱間裝落地長窗,明間八扇,次間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連磉青石礎,明間金柱又於礎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礎雕飾不統一,有纏枝花卉、蓮荷嬰戲、萱草雙鶴、牡丹蓮荷嬰戲等,雕飾工細。梁架扁作。廊枋上置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斗,綴山霧雲,飾抱梁雲,雕刻精細。後檐柱間,明間設長窗八扇,次間砌半牆,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築,頭門雖已改為清式,過廳和享堂仍為明代遺構。1980年曾全面整修,現為蘇繡藝術博物館址。
王鏊故居
王鏊故居“惠和堂”位於蘇州東山鎮陸巷村,現存的“惠和堂”是一處明基清體大型群體廳堂建築,其占地面積約為五千平方米,共有廳、堂、樓、庫、房等一百零四間,建築面積約二千多平方米。其軒廊製作精細,用料粗壯,大部分為楠木製成;瓦、磚、梁、柱也均有與主人宰相身份相對應的雕繪圖案。
詩歌作品
【胡人歸朝歌】 兒胡兒,女胡女,女嫁胡兒娶胡婦。 唯有老身從漢來,椎結氈裘作胡語。 當時從駕土木間,匈奴驅我不得還。 朝看鷂兒嶺,暮宿木葉山。 昔聞青冢今始睹,幾過蘇卿持節處。 胡風獵獵胡霜飛,聽罷胡笳淚如注。 胡中洵樂漢自親,呼韓猶作南朝賓。 款關不用通事語,三十年前我漢人。 奉天殿前拜天子,封爵歸來認鄰里。 南街北巷爭聚觀,家人見我還驚起。 男襲冠裳女繡襦,今日漢入昨日胡。 回思李陵並衛律,漠北高墳空突兀。
【遼城懷古(二首)】 並馬尋涼過遠郊,偶從野叟問前朝。 雨摧故壘逢遺鏃,月暗荒台夢墮翹。 千古河山還王氣,一時胡虜亦天驕。 如何宋紀年三百,獨讓周師過瓦橋。 小橋虢虢空流水,往事悠悠只斷垣。 冠蓋六州皆石晉,河山百戰又金源。 黍離不盡行人恨,木葉空歸杜宇魂。 千古登臨成一慨,幽燕今日是中原。
【海蝦圖】 茫茫大海浮穹壤,日月升沉鰲背上。 其間物怪何所無,海馬天吳大如象。 有魚如屋鱟如帆,蝦最細微猶十丈。 鬇鬡怒氣須如戟,力戰洪濤欲飛出。 江湖魚蟹總蜉蝣,畜眼平生未曾識。 畫工何處寫汝真,夢中曾到長須國。 黑風吹海浪如山,魚龍變化須臾間。 從龍願作先驅去,去上青天生羽翰。
【陳朝舊城】 江東天險天削成,長江為塹山為城。 南朝天子慎封守,城外築城隨地形。 盤盤青山出復沒,築城密補青山缺。 龍潭起至金川門,百里綿延城不絕。 青山四繞城四周,雁飛不過神鬼愁。 北兵縱健無羽翼,禮樂兵刑何用修。 益州樓船夜飛度,雖有金湯沒人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