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
蘇轍
安石,激烈指責新法。 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書右丞,次年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語,宋朝對犯罪官員的一種處分),紹聖丁丑春(1098)移化州別駕(官名,即州牧,知州),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
相關評論
治學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
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於安,亂而不至於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
眉山三蘇祠蘇轍蠟像
變而有緩病”,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古文寫作
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養氣”既在於內心的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讚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於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讚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緻逼真,富於詩意。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閒。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閒澹,情趣悠遠。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三蘇祠蘇轍像
回河爭論
元豐五年(1082年)河歸北流後,依然決溢不斷。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書監張問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張問“請於南樂大名埽開直河並簽河,分引水勢入孫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東流之議復起。大臣文彥博、安燾、呂大防、王岩叟、王覿和都水王令圖、王孝先、吳安持、李偉等,都力主回河東流;右相范純仁和蘇轍、曾肇、趙瞻、范百祿、王存、胡宗愈等則主張維持北流,反對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詔稱:“黃河未復故道,終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役,不可中罷,宜接續工料,向去決要回復故道。三省、樞密院速與商議施行。” 蘇轍面對回河加速之勢,連上三疏,極力反對,大意謂:“議復故道,事之經歲,役兵二萬,聚梢樁等物三十餘萬。方河朔災傷困弊,而興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竊嘆。”“今小吳決口,入地已深,而孫村所開,丈尺有限,不獨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況黃河之性,急則通流,緩則淤淀,既無東西皆急之勢,安有兩河並行之理?縱使兩河並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費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針對北流致“御河湮滅失饋運之利”,“恩、冀以北,漲水為害,公私損耗”,“河徙無常,萬一自契丹界入海,邊防失備”等三說進行了反駁,極力主張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詔停止回河及修減水河;七月,冀州南宮等五埽危急,都水監仍堅主東流或“二股分行,以紓下流之患”。 八月,蘇轍再次上疏稱:“夏秋之交,暑雨頻並。河流暴漲出岸,由孫村東行,蓋每歲常事。而李偉與河埽使臣因此張皇,以分水為名,欲發回河之議,都水監從而和之。河事一興,求無不可,況大臣以其符合己說而樂聞乎?”“臣願急命有司,徐觀水勢所向,依累年漲水舊例,因其東溢,引入故道,以紓北京朝夕之憂。故道堤防壞決者,第略加修葺,免其決溢而已。至於開河、進約等事,一切毋得興功,俟河勢稍定然後議。”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蘇轍又兩次進言諫阻東流,並要求“罷吳安持、李偉都水監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罷,李偉若不去,河水終不得順流,河朔生靈終不得安居”之辭相警告。但以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紹聖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於內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投之遠方”,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引文見《宋史·河渠志》)
代表著作
蘇轍《欒城集》
著有《
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又,《欒城應詔集》12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代表作:《黃州快哉亭記》《上樞密韓太尉書》《巢谷傳》等
詩作有: 【次韻子瞻上元見寄】 誰憐東坡老,獨看南海燈。故人隱山麓,燕坐銷床棱。人生天運中,往返成廢興。炎起爨下薪,凍合瓶中冰。賴有不變處,寂如方定僧。建成亦岩邑,燈火高下層。頭陀舊所識,天寒發鬅鬙。問我何時來,嗟哉谷為陵。幸此米方賤,日食聊一升。夜出隨眾樂,哺糟共騰騰。 【次韻子瞻連雨江漲二首】 南過庾嶺更千山,烝潤由來共一天。雲塞虛空雨翻瓮,江侵城市屋浮船。東郊晚稻須重插,西舍原蠶未及眠。獨掉扁舟趁申卯,米鹽奔走笑當年。客到炎陬喜暫涼,江吹虛閣雨侵廊。回看野寺山溪隔,臥覺晨炊稻飯香。荔餉深紅陋櫻棗,桂醅淳白比琳琅。思移嶠北應非晚,未省南遷日月長。 【次韻侄過江漲】 陰淫夏為秋,雨暴溪作瀆。缺防舊通市,流潦幾入屋。雖幸廩粟空,猶惜畦蔬綠。鹿駭不擇音,鴻羈分遵陸。室誚曾子還,城謳華元衄。中情久岑寂,外物競排蹙。設心等一慈,開懷受諸毒。道力雖未究,游波偶然伏。糧須三月聚,艾要七年蓄。君恩許北還,従此當退縮。 【亡嫂靖安君蒲氏輓詞二首】 家風足圖史,婦德儼苹蘩。湯沐従夫寵,冠衣席弟恩。克家傳眾子,有後慶多孫。追養心何極,增封禮尚存。宦遊非不遂,流落自粗疏。宗黨半天末,存亡驚素書。佳城東嶺外,茂木故阡余。遙想千車送,臨江涕滿裾。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天真堂】 宦遊閱盡山川勝,歸老方知氣味真。歌哭不移身自穩,往還無間語尤親。永懷前輩無因見,猶喜諸郎有此人。千歲展禽風未改,不加雕琢世稱珍。
三蘇祠啟賢堂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康樂樓】 邑居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岩谷滿前收蠟屐,漪漣極目卷漁蓑。安心已得安身法,樂土偏令樂事多。千里筠陽猶靜治,還家一笑定無他。 【筠州州宅雙蓮】 綠蓋紅房共一池,一雙游女巧追隨。鏡中比並新妝後,風際攜扶欲舞時。 露蕊暗開香自倍,霜蓬漸老折猶疑。殷勤畫手傳真態,道院生綃數幅垂。 【奉同子瞻荔支嘆】 蜀中荔支止嘉州,餘波及眉半有不。稻糠宿火卻霜霰,結子僅與黃金侔。近聞閩尹傳種法,移種成都出巴峽。名園競擷絳紗苞,蜜漬瓊膚甘且滑。北游京洛墮紅塵,箬籠白曬稱最珍。思歸不復為蓴菜,欲及炎風朝露勻。平居著鞭苦不早,東坡南竄嶺南道。海邊百物非平生,獨數山前荔支好。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來白髮新。得歸便擬尋鄉路,棗栗園林不須顧。青枝丹實須十株,丁寧附書老農圃。 【次韻子瞻梳頭】 水上有車車自翻,懸溜如線垂前軒。霜蓬已枯不再綠,有客勸我抽其根。枯根一去紫茸茁,珍重已試幽人言。紛紛華發何足道,當返六十過去魂。近有道士相教拔白後,以水火養之,當不復生,故以為答。 【勸子瞻修無生法】 除卻靈明一一空,年來丹灶漫施功。掌中定有庵摩在,雲際懸知霧雨蒙。已賴信心留掣電,要須淨戒拂昏銅。誰言逐客江南岸,身世雖窮心不窮。 【石盆種菖蒲甚茂忽開八九華或言此華壽祥也遠因生日作頌亦為賦此】 石盆攢石養菖蒲,沮洳沙泉韭葉鋪。世說華開難值遇,天將壽考報勤劬。心中本有長生藥,根底暗添無限須。更爾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子瞻和陶公讀山海經詩欲同作而未成夢中得數句覺而補之】 此心淡無著,與物常欣然。虛閒偶有見,白雲在空間。愛之欲吐玩,恐為時俗傳。逡巡自失去,雲散空長天。永愧陶彭澤,佳句如珠圓。 【成都僧法舟為其祖師寶月求塔銘於惠州還過高安送歸】 少年能講大乘經,法施堂中不出扃。為許先師傳後世,徑従西海集南溟。忘身直犯黃茅瘴,滿意初成白塔銘。寄我淚痕歸萬里,遙知露滴澗松青。 【東西京二絕】 親祀甘泉歲一終,屬車徐動不驚風。宓妃何預詞臣事,指點譏訶豹尾中。
三蘇圖
犀著金盤不暇嘗,更須石上搗黃粱。數錢未免河東舊,不識前朝大練光。 【唐相二絕】 楊王滅後少英雄,猶自澄思卻月中。已得惠妃歡喜見,方頭笑殺曲江公。 朝中寂寂少名卿,晚歲雄猜氣益橫。心怕無須少年士,可憐未識玉奴兄。 【寓居六詠】 手植天隨菊,晨添苜蓿盤。叢長憐夏苦,花晚怯秋寒。素食舊所愧,長齋今未闌。殷勤拾落蕊,眼暗讀書難。山丹炫南土,盈尺愧西京。所至曾無比,知非浪得名。未須求別種,尚欠剝繁英。行復春風度,天涯眼暫明。鄰家三畝竹,蕭散倚東牆。誰謂非吾有,時能惠我涼。雪深聞毀折,風作任披猖。事過還依舊,相看意愈長。弱榴生掩冉,插竹強支叉。旋疊封根石,能開著子花。扶持物遂性,綴緝我成家。故國田園少,何須恨海涯。大雞如人立,小雞三寸長。造物均付予,危冠兩昂藏。出欄風易倒,依草枯不僵。後庭花草盛,憐汝計興亡。或言矮雞冠即玉樹後庭花。西鄰分半井,十口無渴憂。歲旱百泉竭,日供八家求。艱難念生理,沾足愧寒流。比聞山田婦,出汲爭群牛。山中澗谷枯竭,汲者每苦牛奪其水,一人出汲,輒數人持杖護之。 【和子瞻新居欲成二首】 老罷子卿還屬國,功成定遠恨陽關。漂流豈必風波際,顛沛何妨枕席間。伏臘便應隨俚俗,室廬聞似勝家山。因緣宿世非今日,賴有陰功許旋還。此說見佛書。山連上帝朱明府,心是南宗無盡燈。過此欹危空比夢,年來瘴毒冷如冰。圖書一笑寧勞客,音信頻來尚有僧。梨棗功夫三歲辦,不緣憂患亦何曾。 【次遲韻二首】 老謫江南岸,萬里修烝嘗。三子留二子,嵩少道路長。累以二孀女,辛勤具餱糧。誰令南飛鴻,送汝至我旁。饑寒不能病,氣紓色亦康。拊背問家事,嗟我久已忘。力耕當及春,無為久南方。還家語諸女,素剛非王章。世事非吾憂,物理有必至。常暘百川竭,顧亦防雨耳。陰陽相糾纏,反覆更自治。幽懷澹不起,默坐識其意。長子念衰老,遠行重慚愧。疏慵身似僧,岑寂家近寺。但聞事日新,未覺吾有異。器鍠本自出,藩角徒不遂。得失眾共知,窮達佛所記。要令北歸日,粗究一大事。 【次遠韻】 萬里謫南荒,三子従一幼。謬追春秋余,賴爾牛馬走。憂病多所忘,問學非復舊。借書里諸生,疑事誰當叩。吾兒雖懶教,擢穎既冠後。求友卷中人,玩心竹間岫。時令檢遺闕,相對忘昏晝。兄來試謳吟,句法漸翹秀。暫時鴻雁飛,迭發塤篪奏。更念宛丘子,頎然何時覯。 【次韻子瞻和陶公止酒雷州作。】 少年無大過,臨老重複止。自言衰病根,恐在酒杯里。今年各南遷,百事付諸子。誰言瘴霧中,乃有相逢喜。連床聞動息,一夜再三起。溯流俯仰得,此病竟何理。平生不尤人,未免亦求己。非酒猶止之,其餘真止矣。飄然従孔公,乘桴南海誒。路逢安期生,一笑千萬祀。 【次韻子瞻過海】 我遷海康郡,猶在寰海中,送君渡海南,風帆若張弓。笑揖彼岸人,回首平生空。平生定何有,此去未可窮。惜無好勇夫,従此乘桴翁。幽子疑龍蝦,牙須竟誰雄。閉門亦勿見,一嗅同香風。晨朝飽粥飯,洗缽隨僧鍾。有問何時歸,茲焉若將終。居家出家人,豈復懷兒童。老聃真吾師,出入初猶龍。籠樊顧甚密,俯首姑爾容。眾人指我笑,韁鎖無此工。一瞬千佛土,相期兜率宮。 【過侄寄椰冠】 衰發秋來半是絲,幅巾緇撮強為儀。垂空旋取海棕子,蜀中海棕,即嶺南椰木,但不結子耳。束髮裝成老法師。變化密移人不悟,壞成相續我心知。茅檐竹屋南溟上,亦似當年廊廟時。 【寓居二首·東亭】
三蘇紀念館
十口南遷粗有歸,一軒臨路閱賓士。市人不慣頻回首,坐客相諳便解頤。慚愧天涯善知識,增添城外小茅茨。《華嚴》未讀河沙偈,偃仰明窗手自披。 【寓居二首·東樓】 月従海上涌金盆,直入東樓照病身。久已無心問南北,時能閉目待儀麟。颶風不作三農喜,是歲,海無颶風。舶客初來百物新,歸去有時無定在,漫隨俚俗共欣欣。 【所寓堂後月季再生與遠同賦】 客背有芳藂,開花不遺月。何人縱尋斧,害意肯留枿。偶乘秋雨滋,冒土見微茁。猗猗抽條穎,頗欲傲寒冽。勢窮雖雲病,根大未容拔。我行天涯遠,幸此城南茇。小堂劣容臥,幽閣粗可躡。中無一尋空,外有四鄰市。窺牆數柚實,隔屋看椰葉。蔥蒨獨茲苗,愍愍待其活。及春見開敷,三嗅何忍折。 【浴罷】 逐客例幽憂,多年不洗沐。予發櫛無垢,身垢要須浴。顛隮本天運,憤恨當誰復。茅檐容病軀,稻飯飽枵腹。形骸但癯瘁,氣血尚豐足。微陽閱九地,浮彩見雙目。枯槁如束薪,堅緻比溫玉。長齋雖雲淨,閱月聊一沃。石泉浣巾帨,土釜煮桃竹。南窗日未移,困臥久彌熟。《華嚴》有餘秩,默坐心自讀。諸塵忽消盡,法界了無矚。恍如仰山翁,欲就溈叟卜。猶恐墜聲聞,大願勤自督。 【次遠韻齒痛】 元明散諸根,外與六塵合。流中積緣氣,虛妄無可托。敝陋少空明,婦姑相攘奪。日出暯焦牙,風來動危?#91;。喜汝因病悟,或免終身著。更須誦《楞嚴》,従此脫纏縛。 【子瞻聞瘦以詩見寄次韻】 多生習氣未除肉,長夜安眠懶食粥。屈伸久已效熊虎,倒掛漸擬同蝙蝠。眾笑忍飢長杜門,自恐莫年還入俗。經旬輒瘦駭鄰父,未信腦滿添黃玉。海夷旋覺似齊魯,山蕨仍堪嘗菽粟。孤船會復見洲渚,械未用安羊鹿。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長須同一仆。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問歸期兩黃鵠。 【次韻子瞻獨覺】 咄咄書空中有怪,內熱搜膏發癰疥。羹藜飯芋如固然,飽食安眠真一快。午雞鳴屋呼不起,欠伸吉貝重衾里。此身南北付天工,竹杖芒鞋即行李。夜長卻對一燈明,上池溢流微有聲。幻中非幻人不見,本來日月無陰晴。 【次韻子瞻夜坐】 月入虛窗疑欲旦,香凝幽室久猶薰。清風巧為吹余瘴,疏雨時來報斷雲。南海炎涼身已慣,北方毀譽耳誰聞。遙知掛壁瓢無酒,歸舶還將一酌分。 【次韻子瞻寄賀生日】 弟兄本三人,懷抱喪其一。頎然仲與叔,耆老天所騭。師心每獨往,可否輒自心。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實。上賴吾君仁,議止海濱黜。悽酸念母氏,此恨何時畢。平生賢孟博,苟生不謂吉。歸心天若許,定卜老泉室。淒涼百年後,事付何人筆。於今兄獨知,言之泣生日。 【次韻子瞻寄黃子木杖】 老至亦有漸,五十惟杖始。行年日辰匝,倖免鄉閭恥。罪重瘡難平,余痂未脫疻。登山足猶健,不用扶兒子。我只念辛勤,贈此攜且倚。他年賜環日,田舍尤須此。早收藤節杯,旋綴烏皮幾。茅檐數間足,不用伐桐杞。 【次韻子瞻謫居三適·旦起理髮】 道人雞鳴起,趺坐存九宮。靈液流下田,茯苓抱長松。顛毛得余潤,冉冉欺霜風。俯就無數櫛,九九為一通。洗沐廢已久,徐之勿匆匆。氣來自湧泉,至此知幾重。近聞西邊將,袒裼擁馬鬃。歸來建赤油,不復儕伍同。笑我守尋尺,求與真源逢。人生各有安,未肯易三公。 【次韻子瞻謫居三適·午窗坐睡】 定中龍眠膝,定起柳生肘。心無出入異,三昧亦何有。睛窗午陰轉,坐睡一何久。頹然擁褐身,剝啄叩門手。褰帷顧我笑,疑我困宿酒。不知吾喪我,冰消不遺壽。空虛無一物,彼物自枯朽。夢中得靈藥,此藥従誰受。侵尋入四支,欲洗自無垢。従今百不欠,只欠歸田叟。 【次韻子瞻謫居三適·夜臥濯足】
三蘇祠
海民慢寒備,不畜衾與裯。雖苦地氣泄,亦無徒跣憂。逐客久未安,集舍占鵂鶹。念昔使胡中,車馳卒不留。貂裘溯北風,十襲猶颼颼。中塗履冰河,馬倒身自投。宛足費馮翼,千里煩帣韝。十年事湯劑,風雨氣輒浮。南來足憂慮,此病何時瘳。名身孰親疏,慎勿求封侯。 【同子瞻次過遠重字韻】 孟子自誇心不動,未試永嘉鐵輪重。弟兄六十老病餘,萬里同遭海隅送。長披羊裘類嚴子,罷食豬肝同閔仲。大男留處事田畝,幼子隨行躬釜瓮。低眉語笑接鄰父,彈指吁嗟到蠻洞。茅茨一日敢忘葺,桑柘十年須勉種。來時邂逅得相攜,歸去逡巡應復従。莫驚憂患爾來同,久知出處平生共。雖令子孫治家學,休炫文章供世用。潁川築室久未成,夜來忽作西湖夢。 【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 客居遠林薄,依牆種楊柳。歸期未可必,成陰定非久。邑中有佳士,忠信可與友。相逢話禪寂,落日共杯酒。艱難本何求,緩急肯相負。故人在萬里,不復為薄厚。米盡鬻衣衾,時勞問無有。閉門不復出,茲焉若將終。蕭然環堵間,乃復有為戎。我師柱下史,久以雌守雄。金刀雖雲利,未聞能斫風,世人慾困我,我已安長窮。窮甚當辟穀,徐觀百年中。蕭蕭發垂素,晡日迫西隅。道人愍我老,元氣時卷舒。歲惡風雨交,何不完子廬。萬法滅無餘,方寸可久居。將掃道上塵,先拔庭中蕪。一淨百亦淨,我物皆如如。夜夢被發翁,騎驎下大荒。獨行無與游,闖然款我堂。高論何崢嶸,微言何渺茫。我徐聽其說,未離翰墨場。平生氣如虹,宜不葬北邙。少年慕遺文,奇資揖昂昂。衰罷百無用,漸以圜斫方。隱約就所安,老退還自傷。海康雜蠻蜒,禮俗久未完。我居近閭閻,願先化衣冠。衣冠一有恥,其下胡為顏。東鄰有一士,讀書寄賢關。歸來奉親友,跬步行必端。慨然顧流俗,嘆息未敢彈。提提烏鳶中,見此孤翔鸞。漸能衣裘褐,袒裼知惡寒。佛法行中原,儒者恥論茲。功施冥冥中,亦何負當時。北方舊雜染,渾渾無名緇。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未知酒肉非,能與生死辭。熾哉吳閩間,佛事不可思。生子多穎悟,得報豈汝欺。時俾正法眼,一出照曜之。誰為邑中豪,勤誦我此詩。憂來感人心,悒悒久未和。呼兒具濁酒,酒酣起長歌。歌罷還獨舞,黍麥力誠多。憂長酒易消,脫去如風花。不悟萬法空,子如此心何。杜門人笑我,不知有天游。光明遍十方,咫尺陋九州。此觀一日成,袞袞通法流。竿木常自隨,何必返故丘。老聃白髮年,青牛去西周。不遇關尹喜,履跡誰能求。鋤田種紫芝,有根未堪采。逡巡歲月度,太息毛髮改。晨朝玉露下,滴瀝投滄海。須牙忽長茂,枝葉行可待。夜燒沉水香,持戒勿中悔。 【雨中招吳子野先生循州作】 柴門不出蓬生徑,暑雨無時水及堂。辟穀賴君能作客,暫來煎蜜餉桃康。 【答吳和二絕】 三間浰水小茅屋,不比麻田新草堂。問我秋來氣如火,此間何事得安康。 慣従李叟游都市,久伴藍翁醉畫堂。不似蘇門但長嘯,一生留恨與嵇康。〈子野昔與李士寧縱游京師,與藍喬同客曾魯公家甚久。〉 【閏九月重九與父老小飲四絕】 九日龍山霜露凝,龍山九日氣如烝。偶逢閏月還重九,酒熱風高喜不勝。 獲罪清時世共憎,龍川父老尚相尋。直須便作鄉關看,莫起天涯萬里心。
蘇轍三子:蘇遲、蘇適、蘇遜
客主俱年六十餘,紫萸黃菊映霜須,山深瘴重多寒勢,老大須將酒自扶。 尉佗城下兩重陽,白酒黃雞意自長。卯飲下床虛已散,老年不似少年忙。 【求黃家紫竹杖並引】 予於龍川買曾氏小宅,宅西南隅有紫竹百餘竿,為藤蔓所困,無復直乾,雖為伐藤,而見竹偃弱,無可為杖者。黃氏老家有紫竹甚茂,乞得一莖,勁挺可喜。聞黃氏竹舊自曾氏移植,偶為詩示之。曾家紫竹君家種,曾園竹與荒藤共。藤驕竹瘁如畏人,不似君家竹森聳。我來買宅非為宅,愛此風梢時一弄。磨刀向藤久未忍,樹倒藤披真自送。繁陰一豁新筍地,狂鞭欲向青春動。我身病後少筋力,遍求拄杖扶腰痛。蕭蕭瘦乾未能任,一畝君家知足用。一枝遺我拄尋君,老酒仍煩為開瓮。 【賦豐城劍北歸途中作。】 劍氣夜乾斗,精誠初莫隔。全身寄獄戶,隱約還自得。張雷彼知我,勉為汝一出。腰間雜環佩,亦既報之德。凜凜天地間,要非手中物。躍入延平水,三日飛霹靂。出當乘風雷,歸當臥泉石。千年故穴在,三嘆泉上客。 【范丞相堯夫輓詞二首〈許州作。〉】 持身守忠恕,臨事恥噶。直道更三黜,平生惟一心。家風來自遠,國論老彌深。令德真如玉,泥沙枉見侵。 南遷頭已白,北返蟬加。君意知無罪,天心許到家。同朝曾忝舊,握手一長嗟。時事紛無已,還應付棣華。 【卜居】 我歸萬里初無宅,鳳去千年尚有台。誰為繞池先種竹,可憐當砌已栽梅。囊貲只數腰金在,歸計長遭鬢雪催。欲就草堂終歲事,落成鄰舍許銜杯。 【和子瞻過嶺】 山林瘴霧老難堪,歸去中原荼亦甘。有命誰令終返北,無心自笑欲巢南。蠻音慣習疑傖語,脾病縈纏帶嶺嵐。手挹祖師清淨水,不嫌白髮照毿毿 【子瞻贈嶺上老人次韻代老人答】 嶺頭盧老一爐灰,長短根莖各自栽。輕賤已消先世業,知君海上去仍回。 【送王恪郎中知襄州宋】 魏公德業冠當年, 汝守威名竦漢邊。 將相傳家俱未遠, 子孫到處各推賢。 風流最喜君真似, 符竹連分政得專。 峴首重尋碑墮淚, 習池還指客橫鞭。 逃亡已覺依劉表, 寒俊應須禮浩然。 當有郡人知古意, 攔街齊唱接籬篇。
三蘇
三蘇簡介
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蘇祠
眉山三蘇祠是北宋時期(960-1127)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
市城西南隅紗彀行南街。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於兵火,僅存五碑一鍾,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占地面積56800平方米。於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三蘇祠自元代建祠以來,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經數百年的營造,整個祠堂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三蘇祠總建築面積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正門,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等。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園林景觀形成和保持了濃郁的清代四川傳統園林自然,古樸,典雅的顯著特點,屋宇堂廊,布局有序,點線呼應,疏密有致,匾額對聯,繽紛耀彩。整個祠堂具有歷史文化名人故居莊穆典雅氣氛,使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被當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園林專家稱譽為中國四川古典園林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