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百科介紹
字型形狀
石鼓文的字型,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石鼓文
文物流傳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 。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屬《石鼓文》時間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別刻有四石鼓文
文字特徵
石鼓文其書法字型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時代考證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具體年月,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於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韋、韓說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歷史沿革
《石鼓》於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石鼓文
外形特點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目前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其書傳為史籀手筆,體態堂皇大度、圓活奔放,氣質雄渾,剛柔相濟,古茂遒朴而有逸氣。橫平豎直,嚴謹而工整,善用中鋒,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在章法布局上,雖字字獨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向背關係、其筆力之強勁在石刻中極為突出,在古文字書法中,是堪稱別具奇彩和獨具風神的。康有為稱其“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我,自有奇采。”其書體為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於此。拓本流傳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根據唐代詩人韋應物題贊石鼓文的詩句“今人濡紙脫其文,既擊既掃黑白分”和韓愈的“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都證實了這一點,而且拓本的質量很高,但沒有流傳下來。到了宋代,唐拓本已經不太容易找到,而且原石閱世已久,殘缺過半,造成了後世的拓本字數不一。如歐陽文忠公見四百六十七字本,趙夔見四百一十七字本,胡世將見四百七十四字本,孫巨源見四百九十七字本,吾丘衍見四百三十字本,此後世的拓本基本多為三百字本。宋安國所藏石鼓宋拓本,本在道光年間,錫山安國後人分產時,與家中折售的藏書閣——天香閣的房樑上面發現了一共石鼓文拓本十冊,其中就有被明代藏書家兼印刻家安國“桂坡老人”稱為”神物獲得,垂諸百世“的三大拓本,其中《先鋒》本最古老,《後勁》是北宋大觀建貢本,時間晚於《先鋒》,而《中權》是北宋政和二年賜本,時代最晚。抗戰前,此三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財閥三井銀行老闆河井荃廬氏。此外,社會上所流傳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其中天一閣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為最。由清代乾隆年間張燕昌摹刻後,才被人熟知。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原拓本毀於兵災,失傳,現只能見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種拓本的照片。安國所藏的宋拓本《先鋒》本,舊商務印書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書中。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鳹 堂有《中權》本影印本。中華書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書跡名品叢刊》中,有《後勁》本影印本。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為書家第一法則,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石鼓文圖
石鼓文圖
石鼓歌
——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於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型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樹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豈無佗。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喔。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石鼓雜誌
《石鼓》由岐陽印社創刊主辦,面向全國發行,主要欄目有:國家檔案、名勝書藝、名家風采、書印新秀、書畫詩頁、藝術研討、修葺後的石鼓文全貌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古文字學者、書畫家熊國英於2009年,以其寬闊的眼界、深厚的藝術休養和精準地造型能力、對《石鼓文》(古帖)上殘泐不全的文字進行了精心修補。前後修復殘字100餘個、補齊了缺失的空字113個、使目前能見到的古拓本的完整字數由272字升至近500字。並用首創的“墨彩書”技法逐字填金、終於再現了石鼓文久違的皇家氣象、使讀者終能一睹《石鼓文》宋時的輝煌。其深遠的歷史意義遠遠超出了書法藝術的範疇!經修葺填金後的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