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散氏盤書法>> 散氏盤百科介紹字帖

散氏盤百科介紹

簡介

  
散氏盤_散氏盤介紹_書法字典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盤腹深:9.8公分 底徑:41.4公分  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  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後又歸於揚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府。歷經道、鹹、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遜清內務府清查時,發現於養心殿庫房。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於乾隆中葉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老古玩界卻傳說著,阮元收藏過,並複製鑄造出兩件。也有人認為,阮元沒收藏過,是江翰林拿到蘇州去複製鑄造出兩件贗品。民國十三年以前,大古董商都說過,遇上散氏盤要格外小心,仔細簽定。

歷史淵源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清朝張廷濟所著之 《清儀閣題跋》 等等之資料,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家阮元鑑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鑑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 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契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 ,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也叫“矢人盤”。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曾藏於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   
散氏盤_散氏盤介紹_書法字典

散氏盤高圈足,左右兩耳,滿器施飾,莊重華麗。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型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散氏盤銘文並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羅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 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賞可習,精美高古。  散氏盤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_散氏盤介紹_書法字典

腹飾夔紋,間以獸首叄,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乃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叄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

歷史故事

  散氏盤國寶是與“晚清海內三寶”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齊名的西周青銅器散氏盤。1924年的一天,在紫禁城的晨霧之中,一縷陽光透過故宮庫房的窗欞,照在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手上。馬衡是中國現代著名書法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考古學家,還曾經擔任過故宮博物院的院長。當時,馬衡正在清查故宮物品。他打開一隻積滿灰塵的木箱,掀開箱蓋,一抹青綠的顏色,映入眼帘。箱子裡裝著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散氏盤。它的出現,帶來了一樁青銅國寶的真偽疑案…… 馬衡拜訪收藏界的老人,知道了散氏盤的故事:阿林保為了給皇帝獻壽禮購買了寶盤,卻不知寶盤究竟“寶”在何處,想找金石收藏家阮元鑑定。阮元的出現,讓馬衡覺得他是散氏盤真偽案的關鍵。
散氏盤

散氏盤

嘉慶十五年,湖南巡撫阿林保得到散氏盤。但未詳細說明阿林保得寶經過,只說是從江南的一位鹽商手中買來的。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鑑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鹹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民國十三年,溥儀出宮前,內務府核查養心殿陳設,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博儀出宮後,散氏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散氏盤銘文

散氏盤銘文

接管收藏的這件散氏盤是真還是贗?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關心。琉璃廠尊古齋經理黃伯川同故宮博物院長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問馬衡:故宮裡的散氏盤是真品還是贗品?  馬衡說:看是真的。也聽說古玩行有傳聞說,散氏盤有兩件蘇州仿鑄的,一件賣給外國人了,另一件還在國內。故宮博物院接管時,詢問過原內務府人員,從養心殿陳設的核查中發現散氏盤的前後經過。內務府提供了散氏盤的原拓本,用拓本對照原物完全相符。  馬衡又說:這件散氏盤的銅質精粹;蘇州造的銅器,銅質是比較粗糙的,不會這樣精粹;再說這盤的底子是深褐色,一般來說蘇州造的仿鑄品的底是閃白色。退一步說,若是重新翻砂仿鑄,它的花紋、銘文的筆道不可能一點兒不走樣,筆道就不會豐筋挺拔了。  古玩界聽馬衡所說,心裡落底了,故宮收藏的是真的散氏盤,不是贗品。  國之瑰寶散氏盤,在“九一八事變”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轉移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

銘文闡述

  
散氏盤銘文

散氏盤銘文

《散氏盤》是西周后期的青銅器,上有銘文350餘字,內容為土地交易移交時的約契,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珍貴史料。  散氏盤從書法方面來看, 《散氏盤銘文》 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與《毛公鼎》 ,《大盂鼎》並稱為金文瑰寶。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在體勢上,字型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出極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鑑定方法

  
散氏盤

散氏盤

散氏盤的造形、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 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散氏盤的銘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矢兩國土地糾紛的事。大意是說:矢國侵略散國,後來議和。和議之時,矢國派出官員十五人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官員十人來接收,於是雙方聚集一堂,協定訂約,並由矢國官員對散人起誓,守約不爽。矢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圖,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下,成為矢散兩國的正式券約。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散氏盤流傳有緒,根據張廷濟的〔清儀閣題跋〕等數據,散氏盤在康熙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嘉慶十一年由鹺使額勒布以重價購得,十四年進貢內府。根據考證,十四年乃嘉慶皇帝五十壽辰,當時曾申命臣子不準進獻珠玉等物,但書冊字畫等文物卻是準許呈進的。由此可知,額勒布進貢散氏盤,是為嘉慶皇帝的生日賀禮。  散氏盤腹部飾夔紋,間以三浮雕獸首,高圈足上飾獸面紋。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是典型西周晚期銘文的風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