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藤湖南百科介紹
簡介
漢學家 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 日本, ) 研究領域 內藤湖南在中國學方面,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從對中國稀見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證、編輯、出版,到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劃分,對中國文化發展趨勢的論證,對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評論,以及在中國史學史、美術史、目錄學史、敦煌學、滿蒙史地等領域,也都卓有建樹。
人物生平
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
內藤出身於的一個武士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漢學修養都很高,使內藤從小得到良好的漢文化教育。他5歲開始讀《四書》、《二十四孝圖》,9歲能作漢詩,10多歲時,他的漢文寫作就在鄉里頗有名氣。他所接受的全部明治新式學校教育是6年國小、2年中等師範。師範畢業後,他在家鄉的國小工作了兩年,於1887年到東京,開始了他20年的記者生涯。 內藤湖南早年在東京、大阪主要的報紙、雜誌任執筆人,以其酣暢而富有氣勢的文筆和對中國時事的精通,成為新聞界有名的評論家。他對19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日俄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都有過作為同時代人的敏銳評說和作為歷史學家的深刻洞察。他的一些觀點,對當時日本人的中國觀、對日本對華外交政策都產生過實際影響。年近40,他從新聞界轉入新成立的京都大學,以一名沒有大學文憑的非科班出身人員,而儼然擔當起建立甫始的京大東洋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從而與狩野直喜等人創建了名震遐邇的京都學派。“內藤史學”所提出的中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如中國近世始於宋代說、文化中心移動說等理論,和注重材料批判、原典閱讀、考辨實證等方法,以及史學研究要注重經世致用的治學態度等等,開啟了京都學派的學術特徵,形成了一代學風,其影響甚至超出了日本,也超出了當世。所以,他的思想與學術,既有與近代日本社會政治、中日關係密切相關的一面,又由於他深厚的學養和天才的識力,使得他的“內藤史學”足以讓後人一葉知秋地了解日本中國學之概貌及其精深程度。他具有深厚的漢學修養和對現實中國的考察興趣,一生曾九次來中國,先後與中國當時的社會名流、著名學者、報界人士如羅振玉、王國維、嚴復、鄭孝肯、張元濟、方藥雨等人有過許多接觸和交流。他們討論時事,切磋學術,唱酬詩文,有些甚至結下了終生的真摯情誼,反映了兩國文化人之間的友好交流,也促進了中日學術的互動與發展。
內藤湖南《日本學人中國訪書記》
1893年,內藤辭別政教社,跟隨高橋健三離開東京,來到大阪,入大阪朝日新聞社,成為大阪《朝日新聞》的重要撰稿人。 內藤在大阪朝日新聞社期間發生了日中甲午戰爭。此時,日本知識層面就已經開始意識到,日本應如何看待曾經十分尊敬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看待中國國民性?中國今後將往哪裡去?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如何?這些問題由於甲午戰爭的觸發,越來越不容忽視地擺在了探求日本出路的知識分子面前。甲午戰爭期間,內藤受到甲午戰爭的刺激與鼓勵,寫了一系列重要文章,試圖從文化學術的角度來探索日本的天職與前途以及日中關係轉型等問題的結晶。正是從本民族的前途與利益出發,從天職的責任感出發,使他越來越集中地去思考和展開論述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等問題,從而形成“文化中心移動說”,初步顯示以文化史觀念為本位的內藤史學的基本特色。 1897年是作為記者的內藤在學問上豐收的一年,他最早的三部著作出版了。這三部著作分別為1月出版的《近世文學史論》,6月出版的《諸葛武侯》、《淚珠唾珠》。《近世文學史論》是綜論日本江戶時代包括儒學、國學、小說、戲劇、美術、宗教等諸方面的文化變遷的歷史的著作。《諸葛武侯》是內藤發表的第一種關於中國歷史的專著。首先,這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個人傳記,作者的筆墨顯然更多地落在對三國時代的總體論述上,作者關注的是世運的變遷。如他說,“世運之轉移,治平之日,大抵每三、五十年為一變化期,動盪憂亂之際,則十年、十五年就面目全非,以致舊物蕩然無存。”
內藤湖南漢文詩集
其次,他指出:魏、蜀、吳三國力量強弱之對比,是年齡之對比,如赤壁之戰吳、蜀勝利的原因,就在於孔明、周瑜、魯肅三少年與老者曹操之力量對比。他認為在一切動盪憂亂之世,只有少者能洞察時事,把握時機,而老者難以適應,處於劣勢。暗示了作者作為年輕人對日本未來的自負,以及作為年輕的日本對亞洲未來的自負。《淚珠唾珠》是作者1887——1897年間在報紙、雜誌上所發表文章的自選集,大抵為短小精悍的學術小品文,如讀書偶得、旅行雜感、書林掌故、人物品評、雋語警句等,“由此大致可窺得作者早年的智慧、思想和文藻之一斑”。三書的出版,雖然只是內藤個人事業發展階段上的自然結晶,但從對學術界的影響來說,卻是他學者形象的一次集中亮相,由此,也引起更多學界識者的注目。特別是《近世文化史論》,“此書一出,著者之名聲一時揚起,被當成當時的名著。” 1899年年末,內藤湖南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國土。中國是他精神上嚮往已久的文化故鄉,有他往昔在漢籍上久已熟悉了的地理人文、名勝古蹟。同時,中國也是現實中與日本有著重大關係的亞洲最大鄰邦,是日本正欲在此盡己之“天職”的國土。到中國旅行不正是內藤所提倡的“亞細亞大陸探險”嗎?在這首次中國行的三個月中,內藤走訪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武漢、杭州等地,廣泛考察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地理、風俗、學術學風等。他曾在中秋節於北京古城牆上觀月,又騎馬八達嶺遠眺長城內外,也曾西湖泛舟、蘇州踏青,所到之處,讚美風光景物,考證古蹟名勝,評論風土人情,並時而抒發一些今昔對比、日中比較的議論感嘆。當時正值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他經天津報界日本同人介紹,與天津、上海等地的維新人士、學者進行了親切交談。這些人中有嚴復、文廷式、張元濟、羅振玉、王修植等,他們交換了對中國時局的看法。內藤是同情和支持中國的維新變法的,他舉出日本維新以來的經驗、教訓,希望中國能吸取有益之處,並記取前車之鑑。內藤還與羅振玉、文廷式等人結下了學術友誼。他們互贈書籍,交流學術信息。這次旅行之所見所感,曾在《萬朝報》上連載,後來整理成《燕山楚水》(別名《禹域鴻爪記》)出版。此書以對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的深厚學養和對現實中國廣泛的反映面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批判力,增進了內藤中國學專家地位的確立。許多年後,大學東洋學專業的學生來中國修學旅行,都必須事先讀讀這部中國歷史文化指南。 在去中國旅行之前,內藤的住處遭受了一次火災,他十多年精心積聚起來的圖書頃刻間化為灰燼。那些書主要是關於日本歷史、文化、藝術方面的。這客觀上使他繼續從事以往的日本研究帶來困難。而1899年的中國行,又使他增進了對中國的具體認識,與中國名學者的交往也增進了自己從事中國學研究的信心。這火災和中國旅行似乎就成了一種標誌,即告別以往的雜學,真正走上中國學研究之路。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學術上,進入20世紀的內藤湖南已是一個真正的、成熟的中國學專家了。這時他34歲,正過了所謂的“而立”之年。明治20年代,即1887-1897年這十年,正是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新生國家逐漸確立並走向強大之際,與此相應,在思想界,專制皇權主義思潮與民族主義、國粹主義思潮交織高漲,出現從政府到民間普遍的向外擴張、爭取霸權的野心。內藤史學正是以這十年為社會背景而孕育成長起來的,又由於他十幾年新聞工作的職業經歷,使他對社會政治始終懷有相當的熱情,甚至可以說,他對於中國歷史的文化史立場的研究和他對於當時日中社會政治的關懷互為表里,成為他作為一個中國學專家的不可分離的兩翼。這造成了內藤史學的複雜性,導致了他與那些以學問為目的的純粹的學問專家的不同。這也正是內藤史學所以能具有時代魅力,並產生重大社會歷史影響的原因。 1907年,41歲的內藤湖南迎來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他以一名沒有大學文憑的非科班人員,破例受聘於新成立的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擔當起建立甫始的京大東洋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東洋史第一講座”,從此,開始了他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學者生涯。在京大,他先後主講過東洋史概論、中國上古史、中國近世史、清朝史專題、中國史學史、中國目錄學史、中國繪畫史、中國中古的文化等課程。在這期間,他與京都大學文學部的狩野直喜、小川琢治、桑原騭藏、濱田耕作、富岡謙藏等人,一起創建了聞名遐邇的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京都學派的學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實證主義的治學精神,強調實地考察、原典解讀、文獻收集和考辨等具體實在的治學方法;一是在態度上接近中國、了解中國,保持與中國同行學者的接觸交流,儘量真實地、中國式地理解和研究中國的治學志趣。在創建和奠定京都學派的學術方向和治學風格上,內藤湖南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京都學派所建立的學術成果,其影響超出了日本,也超出了當世。內藤湖南在中國學方面,可謂是博通型的大師級人物,其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從對中國稀見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證、編輯、出版,到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劃分,對中國文化發展趨勢的論證,對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評論,以及在中國史學史、美術史、目錄學史、敦煌學、滿蒙史地等領域,也都卓有建樹。在中國學之外,他的學問還廣泛涉及中日關係史、中日韓關係史以及日本史諸領域,對於邪馬台國的論爭、對於江戶時代町人思想文化的研究等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1926年,60歲的內藤湖南從京都大學退休,築室隱居於京都郊外相樂郡的瓶原村,自題室名為“恭仁山莊”,直至1934年因胃癌病故。 內藤湖南一生曾分別於1899年、1902年、1905年、1907年、1908年、1910年、1912年、1917年、1933年9次來中國旅行、考察,足跡遍及華北、東北、長江流域的所有主要大城市,北京、天津、瀋陽、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則是屢次遊歷。他遊覽名勝古蹟,調查、收集珍貴史籍,還先後與中國當時的社會名流、著名學者、報界人士如羅振玉、王國維、嚴復、張元濟、文廷式、沈曾植、方藥雨、鄭孝胥等人有過訪談或較多接觸,他們討論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比較中日歷史文化的異同,切磋學術,唱酬詩文。他與上述的有些人甚至結下終生的真摯情誼。這增進了兩國文化人之間的友好交流,也促進了中日近代學術的交流與發展。
主要學術思想
內藤湖南提出了“宋代近世說”為核心的中國歷史時代劃分學說和他關於“中日文化同一體”、“文化中心移動說”的中日文化關係論。 內藤湖南認為:一部中國史就是東洋文化發展的歷史,應以中國文化發展的波動大勢作為對中國歷史進行時代劃分的標準。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大體是由內而外地不斷擴大:先是黃河流域形成中原文化,然後不斷向外擴展,影響及於周邊地區,使那裡落後的民族接受中原先進文化,這就像池中漣漪由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圍、向四周擴散一樣;邊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教化後,逐漸覺醒、成長、壯大起來,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力量,又反過來作用於中原文化,就像池中漣漪遇到岸的抵擋後,由岸邊向池中央反射反作用力一樣。這種反作用力使得文化發達過度、出現衰弱現象的中原文化受到年輕文化的刺激而再生活力,不斷更新延續、發展壯大,老而不死。內藤湖南說,中國文化就是在這樣一個向外作用和受到外來反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壯大的文化體系。根據以上理論,內藤把中國歷史分成上古、中古、近世三個時期,每個時期之間又存在一個過渡期: 第一期:上古。從開闢到東漢中期(……~2世紀中期)。這是中國文化獨立形成、發展,並向外部擴展的時代。 第一過渡期:東漢中期到西晉(2世紀後期~4世紀初期)。這是中國文化向外擴展的停止時期。 第二期:中世。五胡十六國到唐中期(4世紀初期~9世紀初期)。這一時期是外部異民族覺醒,其勢力侵入中國,反作用於中國內部的時期。 第二過渡期:唐末到五代(9世紀中期~10世紀60年代)。這是外來勢力極盛的時期。 第三期:近世。宋代以後到清代。這是中國固有文化復興和進步的時代。這時期此前的貴族沒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獨裁政治,與此相應,中國官僚群體最後形成,開始出現平民主義傾向,文化回歸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國特色的近代。內藤認為:進入近世,是中國文化的老年期,知識分子心態更趨圓熟,嚮往於返璞歸真,崇尚自然,厭棄繁瑣,特別苛求心境的寧靜和生命的延續。民族社會生活中政治和軍事的重要性減退,知識分子將精力投注於文學、藝術方面的建樹。 內藤湖南對於中國歷史所作的時代劃分以及確立“宋代近世說”,是以其對現實中國的關心作為思想背景的。對清末中國的研究,對辛亥革命以後中國陷入政局反覆動盪、軍閥割據的黑暗時代的失望,促使他去追尋他所看到的這些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現象,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是在中國史上的什麼時期開始形成的?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宋代”。他發現“宋代以來的近世”是中國目前弊端的根源,是中國走向未來所必須克服和超越的對象。因此,“宋代近世說”雖然描述了一個遠遠領先於同時期世界各地區的、高度發達、燦爛輝煌的宋代文明景觀,但它屬於近1000年前的中國;而正是這一早熟的文明,催生了眼前這個政治腐敗、經濟貧弱、軍事落後,亟待尋求出路的中國,這才是現實的、真實的中國。 內藤湖南在論到文化發展時,多次用人的一生成長來作比喻,他說:一個國家和民族所經歷的文化發展歷程,就像是一個人經歷幼年、青壯年、老年一樣,有其各自的階段性。由此可見,早熟的、過早進入高度發達的中國文明,目前所面臨的弱勢就只能是老衰之弱。相比之下,歐洲與日本今日之強,就是文化未成熟的、青壯年之強。“宋代近世說”與其說是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中關於近代起於何時的一個論斷,不如說是內藤湖南藉助這一學術發現和論斷,來揭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性質、特徵及未來走勢的理論前提。 關於中日文化關係的問題,可以說是內藤湖南一生學術活動所要追求和解答的最主要問題。內藤認為: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同屬於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個古老文化,日本文化是在這個古老文化的刺激下派生、成長起來的子系統。他甚至說,從文化的關係上看,日本可以說就是中國的一個省。這是內藤湖南在解釋中日文化歷史關係時的“中日文化同一論”。既然“日本文化是東洋文化、中國文化的延長,是和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的,所以,要想知道日本文化的根源,就必須先了解中國文化”。這也可以說是內藤湖南一生從事中國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關於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問題,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動說”,並在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中,逐漸發展和完善這一理論。其基本理論如下:所謂“文化中心”是指中國文化在特定時代、特定地域內形成的“文化集合”。每一個時代都會因“地勢”和“時勢”的關係產生一個文化薈萃的“中心”,這就是文化中心之所在。文化中心一旦形成,並不是永固不變的,而是發展變遷,向前移動的。如中國文明最早發源於九州之冀、豫二州,即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早期文明。到戰國末,洛陽“地氣盡、人力衰”,於是,在西漢後,長安文明代之而興起,直至唐末,形成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長安繁榮”。而“唐來之衰殘”昭示了長安之地“王氣將歇”。長安之後中國的文明中心是燕京,但燕京與洛陽、長安有所不同:它是靠了東北之地氣形勝而形成的政治中心,至於文化中心,從長安衰落後,就越來越聚集於以虎踞龍盤的六朝故都南京為中心的江南,江南是宋以後中國人文之淵藪。這樣就形成了宋以後中國“政治中心在北,文化中心在南”的兩股勢力。他預言:東洋文化的發展,有時還會越出本民族、本國的界限,形成一個“東洋文化圈”。今後,中國文化的中心將移至日本,將由日本來代替中國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這就是近代日本的國家使命、文化天職。 在日本漢學界,內藤湖南享有“東洋史的巨擘”之美譽,他的思想和學術遺產還被列入“日本經典名著”和“日本思想家”的行列。 主要學術成果 1969年到1976年,築摩書房陸續出齊《內藤湖南全集》,共14卷,收集了內藤湖南生前的絕大部分著作。未收入全集的文章註明當時刊載的報刊。
著作
書籍
1897年 舊名《關西文運論》) 東華堂,收入全集1卷。 《諸葛武侯》 東華堂,收入全集1卷。 《淚珠唾珠》 東華堂,收入全集1卷。 1900年 《燕山楚水》(舊名《禹域鴻爪記》) 博文堂,收入全集2卷。 1908年 《滿洲寫真帖》 東陽堂,收入全集6卷。 1912年 《清朝衰亡論》 弘道館,收入全集5卷。1914年 《支那論》 文會堂,收入全集5卷。 1916年 《清朝書畫譜》 博文堂,全集不收。 1923年 《寶左庵文》(漢文) 私人出版,收入全集14卷。 1924年 《日本文化史研究》 弘文堂,收入全集9卷。 《新支那論》 博文堂,收入全集5卷, 1928年 《研幾小錄》(又名《支那學叢考》) 弘文堂,收入全集7卷。 《玉石雜陳》(漢文) 私人出版,收入全集14卷。 《航歐集》(漢文) 私人出版,全集不收。 1929年 《讀史叢錄》 弘文堂,收入全集7卷。 1931年 《新制中等東洋史》 金港堂,全集不收。 《新制漢文入門》 金港堂,全集不收。 1936年 《東洋文化史研究》 弘文堂,收入全集8卷。 1938年 《支那繪畫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3卷。 1944年 《清朝史通論》 弘文堂,收入全集8卷。 《支那上古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0卷。 1946年 《先哲的學問》 弘文堂,收入全集9卷。 1947年 《支那近世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0卷。 《中國中古的文化》 弘文堂,收入全集10卷。 1948年 《目睹書壇》 弘文堂,收入全集12卷。 1949年 《支那史學史》 弘文堂,收入全集11卷。 1970年 《支那目錄學》 築摩書房,全集12卷。 1976年 《湖南文存、湖南詩存》(漢文) 築摩書房,全集14卷。 1969年至1976年 《內藤湖南全集》全14卷,築摩書房出版。
單篇文章
(後被全集收入的,只標全集卷數,未收入者,標當時報刊名) 1887年 宗教家與教育家 《明教新志》2301~2309 1889年 佛教在文學上的功績 《大同新報》18~19 1890年 新年獻辭 《大同新報》20 日本文學與宗教的關係 《大同新報》24、26 亞細亞大陸的探險 全集1卷 1891年 新年論日本人的地位《日本人》65 秦時明月 全集1卷 1893年 贈渡美僧序 全集1卷 重贈渡美僧言 全集1卷 贈渡美僧雜言 全集1卷 1894年 所謂日本的天職(上) 全集2卷 朝鮮的經營 《二十六世紀》7 地勢臆說 全集1卷 日本的天職與學者 全集1卷 1895年 讀史小言 全集2卷 受動的外交《二十六世紀》16 儒佛興替說(上) 全集6卷 北京城的沿革 《太陽》1之20 1896年 伊藤侯不宜出使之任 《二十六世紀》19 讀宋史 全集6卷 日俄協定條約可恃乎 《二十六世紀》20 1897年 學變臆說 全集1卷 時代與中心 全集1卷 語言、思想,事實 全集1卷 支那學變 全集1卷 台灣政治的大目的 全集2卷 台灣施政的革新 全集2卷 1898年 明治三十一年的台灣 全集2卷 福建口岸的警備 全集2卷 我邦對於沙市暴動的處置 全集2卷 清國警察顧問的聘用 《萬朝報》明治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關於台灣的鐵道 《萬朝報》明治三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關於近日的外交論 全集2卷 大國民、小人物 全集2卷 清國改革的風氣 全集2卷 支那改革說的二時期 全集2卷 應如何對待康有為等人 全集4卷 梁啓超政變論讀後 全集2卷 非戰論 全集2卷 1899年 清國最近的形勢 《萬朝報》明治三十二年一月十四日 支那的現勢與我國的外務方針《萬朝報》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清國未燼之改革風氣 全集2卷 助成支那改革之一手段 全集4卷 列強果真欲瓜分支那嗎 全集2卷 東亞同文會的清國派遣員 《萬朝報》明治三十二年四月三十日 漢口的商工業 全集2卷 英國的支那保全 全集2卷 支那人的一統思想 全集2卷 支那人雜居問題 全集2卷 再論支那人雜居問題(非開放) 全集2卷 支那改革的難易 全集2卷 1900年 論在清國的領事館 全集2卷 支那的內河航運 全集2卷 清國事變的真相 《萬朝報》明治三十三年二月四日 支那問題與南京北京 全集2卷 支那調查的一個方面(政治學術的調查) 全集2卷 日本人讀書的弊習(附漢學的門徑)全集2卷 明東北疆域辨誤 全集7卷 清國創業時代的財政 全集5卷 支那與西洋諸國的關係 《東洋戰爭實記》3 支那問題的現狀全集3卷 領土保全與滿洲全集3卷 支那保全與大阪全集3卷 北清事變半歲史全集4卷 1901年 城西讀書記 全集12卷 剔燈漫錄 全集6卷 讀書偶筆 全集12卷 再論“六朝清談的由來” 全集12卷 清朝興衰的關鍵 全集5卷 應向支那派遣奇籍採訪使 全集12卷 滿洲利益均沾論 全集3卷 關於清國的新政 全集3卷 西藏問題 全集3卷 讀書記三則 全集12卷 清國改革難 全集3卷 代清國謀(滿洲與新疆、西藏) 全集3卷 清國改革的一個新障礙 全集3卷 袁氏的赴任地(涉及天津交還問題) 全集3卷 對清問題的新時期 全集3卷 俄清間調停 全集3卷 1902年 如何接應清國的改革 全集4卷 接應清國改革的準備 全集3卷 蒙文元朝秘史 全集12卷 對於清國的著作權同盟問題 全集3卷 關於俄清滿洲條約 全集3卷 滿洲條約的調停 全集3卷 再論滿洲條約全集3卷 滿洲開放之議 全集3卷 北清居留地的經營 全集3卷 對於支那學術性的調查 全集3卷 清國守舊派的增進 全集3卷 直隸的團匪 全集3卷 滿洲開放附帶的重大事件 全集3卷 天津的將來 全集3卷 北京大學教頭的應聘 全集3卷 1903年 清國的軍器秘密輸入 全集3卷 歡迎滿洲問題 全集3卷 遼河通航問題 全集3卷 滿洲之價值 全集3卷 滿洲論的分派 全集3卷 訪書涉筆(一)全集12卷 1904年 清國中立問題全集4卷 戰局的變化 全集4卷 海軍的凶報 全集4卷 旅順的包圍 全集4卷 南滿洲大勢的決定 全集4卷 旅順艦隊出口與戰局 全集4卷 滿洲軍總司令官的進發 全集4卷 遼陽戰勝之階值 全集4卷 遼陽戰的真相 全集4卷 訪書涉筆(二) 全集12卷 1905年 東洋學術的寶庫全集4卷 1906年 訪書涉筆(三) 全集12卷 日本人在滿洲的最初足跡全集4卷 奉天宮殿所見的圖書 全集12卷 1907年 那珂博士的成吉思汗實錄全集12卷 韓國東北疆界考略 全集6卷 日本滿洲交通略說 全集8卷 1908年 間島吉林旅行談 全集6卷 1909年 間島問題私見 全集6卷 間島問題協定案私議 全集6卷 敦煌發掘的古書全集12卷 1910年 東洋史學的現狀 全集6卷 滿鐵中立問題 全集4卷 卑彌呼考 全集7卷 1911年 清國派遣教授學術視察報考 全集12卷 清國的立憲問題全集5卷 支那史的價值 全集6卷 支那學問的近狀全集6卷 革命軍的將來 全集5卷 支那時局的發展全集5卷 1912年 關於承認中華民國 全集5卷 奉天訪書日記 全集6卷 文溯閣的《四庫全書》 全集12卷 關於支那的時局 全集5卷 清朝學者與佛教 全集6卷 奉天訪書談 全集12卷 清朝開國期的史料 全集7卷 1913年 支那現勢論 全集5卷 革命的第二次爭亂 全集5卷 以往的滿洲研究全集8卷 關於支那的書目 全集12卷 關於史記 全集6卷 1916年 支那將來的統治 全集4卷 支那國是的根本義 全集4卷 支那美術的傳入 全集13卷 關於支那的帝國問題《青年の實業》10之1 支那時局私見 全集4卷 支那的政治 全集4卷 支那問題 全集4卷 王亥 全集7卷 支那近代的戶口問題 全集6卷 古代支那貿易與絹織物 全集6卷 從袁氏失敗應得之教訓 全集4卷 1917年 支那上古的社會狀態 全集8卷 關於支那古典學的研究法 全集7卷 支那動亂鄙見 全集5卷 續王亥 全集7卷 如何可圖支那之存立 全集5卷 支那視察記 全集6卷 1918年 拉薩的《唐蕃會盟碑》 全集7卷 支那的現狀 全集5卷 根本的對支那政策全集5卷 對支那勢力的發展全集7卷 關於滿蒙叢書刊行全集12卷 1919年 作為支那通貨的銀全集8卷 支那的政治性復活全集5卷 東北亞細亞諸國的感生帝說全集8卷 國亡文化在《大阪新報》大正八年六月十一至十三日 孫氏淺薄的意見 《大阪朝日新聞》大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被俗論所貽誤的支那 《大阪朝日新聞》大正八年七月二日 支那的排日論 全集5卷 支那經濟上的革命 全集5卷 支那政治的復活 全集5卷 支那教育談 全集5卷 1920年 在支那統一之前 全集5卷 外國人在支那的教育設備 全集5卷 地理學家朱思本 全集7卷 支那的社會組織 《井華》122 近獲之二三史料 全集7卷 支那近時的內在紛亂 全集5卷 清朝季世的代表性畫家 全集13卷 都爾鼻考 全集7卷 章實齋先生年譜 全集7卷 1921年 尚書稽疑 全集7卷 關於殷墟 全集8卷 爾雅的新研究 全集7卷 柯氏《新元史》的價值 《大阪每日新聞》大正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支那人所持支那將來觀及其批評 全集8卷 支那的國際管理論 全集5卷 何謂日本文化(一、二) 全集9卷 1922年 支那是什麼 全集5卷 清朝初期的繼嗣問題 全集7卷 禹貢的製作時代 全集7卷 關於支那的古錢及金石 《貨幣》35 評梁啓超氏的非國際管理論 《表現》2之3 概括的唐宋時代觀 全集8卷 胡適之新著《章實齋年譜》讀後 全集7卷 日本文化的獨立 全集9卷 余所見之張作霖氏 全集6卷 支那的頹廢現象 《大阪朝日新聞》大正十一年八月十七、十八日 1923年 易疑 全集7卷 1924年 支那研究的變遷 全集5卷 關於染織文獻的研究 全集8卷 被焚毀的蒙、滿文藏經 全集7卷 1925年 最近日支佛教的傾向 《中外日報》7853、7854 唐朝文化與天平文化 全集9卷 1926年 關於民族的文化與文明 全集8卷 歐洲所見東洋學資料 全集12卷 回歸支那 新新支那之一傾向 全集8卷 唐寫本說文殘卷 全集12卷 宋樂與朝鮮樂的關係 全集7卷 1928年 日俄戰爭的前後 全集2卷 近代支那的文化生活 全集8卷 章學誠的史學 全集11卷 1929年 關於飛鳥朝支那文化的輸入 全集9卷 奴爾乾永寧寺二碑補考 全集7卷 清朝開國期的史料補錄 全集7卷 1930年 關於宋元版本 全集8卷 1931年 關於滿洲國建設 全集5卷 1933年 紙的史話 全集8卷 支那歷史思想的起源 全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