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瀚百科介紹
李宗瀚(1769-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號春湖。為李宜民長孫,李秉禮長子,過繼給叔父李秉仁。江西省臨川縣溫圳楊溪村(今屬進賢縣溫圳)人,寄籍廣西桂林。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著名書法家、文學家。 李宗瀚生於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五十八年(1793)中進士,初選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嘉慶二年(1797)充武英殿纂修,次年大考二等,擢詹事,補左贊善,充國史館協修,四年充實錄館纂修,五年為福建典試。十年轉侍讀學士,督學湖南,晉太僕寺卿,後入都授宗人府府丞。十九年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會試正考官。在任期間,秉公辦案,提攜有識之士。鹹豐年間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魏源就曾得到他的賞識、推薦和幫助。 李宗瀚在朝為官期間,陸續經歷了養父母、生母棄世之痛,嘉慶二十一年(1816),其生父李秉禮已至暮年,晚景淒涼,李宗瀚為之建湖西莊,以使其頤養天年,並向朝庭乞歸依祖母居,潛心鑽研
李宗瀚像
詩詞書法,不幾年祖母亦喪。道光八年(1828),李宗瀚赴京就任工部待郎、浙江典試、浙江學政。道光十一年(1831),六十三歲時,父李秉禮歿於桂林,李宗瀚扶病奔走,卒於衢州舟次。 李宗瀚生性純厚,待人誠實,對待生父、養父一樣至誠至孝。對同僚以誠待人,從不諉過於人。他博涉群書,喜好金石文字,以文名受知於嘉道兩朝。朝廷製作多出其手。曾建樓於桂林榕湖南岸以收藏金石書畫,題名“柘園”。在家閒居時,潛心鑽研詩詞書法。善詩詞,崇尚韓愈。 李宗瀚中歲以養親居林下十年,書法尤為世重。其書法遠宗王羲之,近學虞世南,以行、楷見長,篆書傳世甚少。其書不以外形取媚於人,而致力於學識和修養的內在功力,表現為外形沖淡平和,而內含清剛之氣,平矜釋躁,雅步雍華,被人稱為當朝“繼張照、王澍而三”。曾國藩評價道:“偶思作字之法可為師資者,作二語云:‘時賢一石二水’。一石謂劉石庵(墉),二水謂李春湖、程春海也”。近人馬宗霍更稱之為“書品之深,並世無偶。”李宗瀚曾摹刻孔廟碑和化度寺碑於石二本,為世人所珍惜,世稱“李本”。其傳世書跡行書《長安雜詩軸》現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並刊於日本《書道全集(二十四)》。其所藏《孟法師碑》、《廟堂碑》、《信行禪師碑》、《善才詩碑》被稱為“臨川四寶”。 李宗瀚認為“盛名不可居”,不願以詩文名世,編集時儘量刪減。著有《靜娛室偶成稿》2卷、《杉湖酬唱詩略》2卷。 其家世貴盛,在廣西享有“臨川李氏”盛名。李宗瀚是李家經由科舉正途入仕,光耀門楣的一個重要人物。祖父李宜民(1704-1798),清代著名鹽商,樂善好施,扶貧助學。父親李秉禮(1748-1830),官刑部江蘇司郎中,清代詩人,以詩畫著稱於時。
李氏家族在桂林詩、書、畫界都有一定的名氣:李宜民擅長書法;子輩中,李秉禮善作詩,李秉鉞善書畫,較拿手的是篆書、隸書、山水畫;李秉銓以畫墨蘭聞名;李秉綬擅畫,尤以畫蘭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宗瀚的書法是李家的一絕,李宗涵、李宗溎、李慧在書畫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因此,史書稱“李氏一門風雅,為當時桂林之冠”。 其中尤以李秉禮、李宗瀚、李秉綬成就突出,最具影響,並稱“詩書畫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