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劉基
家族歷史
據有關文獻記載,劉基的先祖是豐沛(今江蘇一帶)人,後遷往鄜延(今陝西一帶)。北宋滅亡,劉基的七世祖劉光世“南渡”到臨安(今杭州一帶),據周群教授考證,劉光世到江南後,雖也“屢
劉基彩像
屢遷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內”。劉光世之子堯仁後遷居麗水竹洲,而劉堯仁之子,也就是劉基的五世祖劉集卜居當時的青田縣南田武陽,至此劉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帶繁衍生息,現南田武陽還有“宋處士劉集墓”。劉基的曾祖劉濠、祖父劉庭槐、父親劉爚(包括劉基自己)都生長在南田武陽。 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於江浙行省青田縣九都武陽村。為了紀念劉基,後世把這個村加上旁邊一些村劃分為文成縣(劉基諡號是文成公)。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苟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準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係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苟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裡過夜。劉濠將苟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苟貼兒。苟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里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熵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了,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早年求學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周(敦頤)程(程顥、程頤)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屋看到一本天文書,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第二天竟能從頭至尾背誦如流,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不僅使他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使他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
劉基題跋像
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後同歸於盡;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後者,儘管那裡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閒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乾—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蟄居隱退
1346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助明開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朱元璋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封給了劉基“誠意伯”,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官。但其實朱元璋一直很想讓劉基做宰相,但劉基卻一再推辭。其實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功勞是很大的。而劉基也救過朱元璋很多次,次次驚險。若不是劉基,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劉基固然想當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為這樣他就能實現他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抱負。但是他知道自己過於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的。所以他告老還鄉,去和家人在一起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民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
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幹了如下六件大事: (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
劉基畫像
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後,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協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於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採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隻,攻下太平,進駐采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餘。由於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徵求意見。劉基說:“主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聽了劉基這番獨見後,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畫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隻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餘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後(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鬥,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 (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義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建設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6)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主要著作
劉基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 《郁離子》 《覆瓿集》相關圖像(13張) 《寫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經》 以上均收錄於《誠意伯文集》 《賣柑者言》 還有些是後人託名附會的作品: 《百戰奇略》 《時務十八策》 《火龍神器陣法》 後人合編《誠意伯文集》20卷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常裝扮成道士,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存疑。《燒餅歌》,全文總計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餘首隱語歌謠組成,是用隱語寫成的“預言”歌謠,據卦撰詞,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到“象、數、理、占”的入化套用,也是前人“觀象玩占”的遺著,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視為神撰。 其中的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他認為志利忘民,缺乏行義,國家是危險的。劉基以傳統的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理論基礎,主張寬仁之道,認為只要把握好國家的綱紀,刑德,人才,就能治天下。在寫作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人物評價
蔡元培稱他:“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老百姓對他評價:“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某外國學者對評價他:“際會風雲,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
家譜故居
家譜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於豐沛一帶。 1.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
劉基像
於領殘部逃離時,死於敵人箭下。 2.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3. 劉堯仁,是一位甘於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願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3.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於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聖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4.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後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後代子孫帶來福澤。 5.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6.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 7.劉基 8.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10.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故居
劉基故居位於今天的文成縣南田鎮,劉基上五代均
故居圖片
住此。
故居圖片
劉基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於此;1375年4月16日死於此。現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後修建房舍碑誌,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見劉基當時住房的簡陋,品格的高尚。
詩作選摘
【春蠶】 可笑春蠶獨苦辛,為誰成繭卻焚身。 不如無用蜘蛛網,網盡蜚蟲不畏人。
【五月十九日大雨】 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旅興】 倦鳥冀安巢,風林無靜柯。路長羽翼短,日暮當如何? 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寧知天上雨,去去為滄波。 慷慨對長風,坐感玄發皤。弱水不可航,層城岌嵯峨。 淒涼華表鶴,太息成悲歌。
【薤露歌】 蜀琴且勿彈,齊竽且莫吹。四筵並寂聽,聽我薤露詩。 昨日七尺軀,今日為死屍。親戚空滿堂,魂氣安所之。 金玉素所愛,棄捐篋笥中。佩服素所愛,淒涼掛悲風。 妻妾素所愛,灑淚空房櫳。賓客素所愛,分散各西東。 仇者自相快,親者自相悲。有耳不復聞,有目不復窺。 譬彼燭上火,一滅無光輝。譬彼空中雲,散去絕余姿。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誰能將兩手,挽彼東逝波。 古來英雄士,俱已歸山阿。有酒且盡歡,聽我薤露歌。
【美人燒香圖】 翡翠釵梁雲作葉,膩紅深暈桃花顏。 玉奴縴手卷蝦須,繡羅襪小不勝扶。 低頭背人整裙帶,神前獨自深深拜。 翠繡輕回香霧分,悠悠細語聽不聞。 門外遊人空駐馬,冥冥白日西山下。
【蜀國弦】 胡笳拍斷玄冰結,湘靈曲終斑竹裂。為君更奏蜀國弦,一彈一聲飛上天。 蜀國周道五千里,蛾眉岧岧連玉壘。岷嶓出水作大江,地砉天浮戒南紀。 舒為五色朝霞暉,慘為虎豹嘷陰霏。翕為千障雲雨入,噓為百里雷霆飛。 白鹽雪消春水滿,谷鳥相呼錦城暖。巴姬倚歌漢女和,楊柳壓橋花纂纂。 銅梁翠氣通青蛉,碧雞啼落天上星。山都號風寡鵠泣,杜鵑嗚咽愁幽冥。 商悲羽怒呀未了,窮猿三聲巫峽曉。瞿塘噴浪翻九淵,倒瀉流泉喧木抄。 樓頭仲宣羈旅客,故鄉渺渺皆塵隔。含淒更聽蜀國弦,不待天明頭盡白。
【梁甫吟】 誰謂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誰謂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見桓公相仲父,豎刁終亂齊;秦穆信逢孫,遂違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見萬里外,乃以薏苡為文犀。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際會有如此,而況童角不辨粟與稊。外間皇父中艷妻,馬角突兀連牝雞。 以聰為聾狂作聖,顛倒衣裳行蒺藜。屈原懷沙子胥棄,魑魅叫嘯風淒淒。 梁甫吟,悲以淒。岐山竹實日稀少,鳳凰憔悴將安棲!
民間傳說
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明史文載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黨,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
劉基立像
其籍,連染者皆得免。基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為台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方國珍起海上,掠郡縣,有司不能制。行省復辟基為元帥府都事。基議築慶元諸城以逼賊,國珍氣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兒招諭國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國珍懼,厚賂基。基不受。國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賄用事者。遂詔撫國珍,授以官,而責基擅威福,羈管紹興,方氏遂愈橫。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復辟基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上其功,執政以方氏故抑之,授總管府判,不與兵事。基遂棄官還青田,著《郁離子》以見志。時避方氏者爭依基,基稍為部署,寇不敢犯。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友諒兵復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逕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基喪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請還葬。會苗軍反,殺金、處守將胡大海、耿再成等,浙東搖動。基至衢,為守將夏毅諭安諸屬邑,復與平章邵榮等謀復處州,亂遂定。國珍素畏基,致書唁。基答書,宣示太祖威德,國珍遂入貢。太祖數以書即家訪軍國事,基條答悉中機宜。尋赴京,太祖方親援安豐。基曰:“漢、吳伺隙,未可動也。”不聽。友諒聞之,乘間圍洪都。太祖曰:“不聽君言,幾失計。”遂自將救洪都,與友諒大戰鄱陽蝴,一日數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時湖中相持,三日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扼之,以金木相犯日決勝,友諒走死。其後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吳元年以基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御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匿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乾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為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勛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 初,基言甌、括間有隙地曰談洋,南抵閩界,為鹽盜藪,方氏所由乳,請設巡檢司守之。奸民弗便也。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未幾,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憂憤疾作。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基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子璉、璟。 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璉子畾,字士端,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食祿五百石。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憫基父子皆為惟庸所厄,命增其祿,予世襲。明年坐事貶秩歸里。洪武末,坐事戍甘肅,尋赦還。建文帝及成祖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永樂間卒,子法停襲。景泰三年命錄基後,授法曾孫祿世襲《五經》博士。弘治十三年以給事中吳士偉言,乃命祿孫瑜為處州衛指揮使。 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僉言:“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並軌宣猷。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基亡之後,孫廌實嗣,太祖召諭再三,鐵券丹書,誓言世祿。畾嗣未幾,旋即隕世,褫圭裳於末裔,委帶礪於空言。或謂後嗣孤貧,弗克負荷;或謂長陵紹統,遂至猜嫌。雖一辱泥塗,傳聞多謬,而載書盟府,績效具存。昔武王興滅,天下歸心,成季無後,君子所嘆。基宜侑享太廟,其九世孫瑜宜嗣伯爵,與世襲。”制曰:“可。”瑜卒,孫世延嗣。嘉靖末,南京振武營兵變,世延掌右軍都督府事,撫定之。數上封事,不報,忿而恣橫。萬曆三十四年,坐罪論死,卒。適孫萊臣年幼,庶兄蓋臣借襲。蓋臣卒,萊臣當襲,蓋臣子孔昭復據之。崇禎時,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與馬士英、阮大鋮比,後航海不知所終。 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諸經。太祖念基,每歲召璟同章溢子允載、葉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襲父爵。璟言有長兄子廌在。帝大喜,命廌襲封,以璟為閤門使,且諭之曰:“考宋制,閤門使即儀禮司。朕欲汝日夕左右,以宣達為職,不特禮儀也。”帝臨朝,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闕遺者,隨時糾正。都御史袁泰奏車牛事失實,帝宥之,泰忘引謝。璟糾之,服罪。帝因諭璟:“凡似此者,即面糾,朕雖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綱紀。”己,復令同法司錄獄囚冤滯。谷王就封,擢為左長史。 璟論說英侃,喜談兵。初,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於璟。破賊還,稱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溫兒矣。”嘗與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讓耶?”璟正色曰:“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成祖默然。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里。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法官希旨,緣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許。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