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李光地書法>> 李光地百科介紹字帖

李光地百科介紹

簡介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開漳先鋒,輔勝將軍李伯瑤之後。其祖系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人。後其祖經風水大師黃妙應指點,將李伯瑤墓遷到渡東,並按黃妙應之說定居在湖頭(其中還有段故事)。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個人經歷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軍進犯安溪,回鄉守制的李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險要,力保全  
李光地

李光地

溪;六月,鄭經軍圍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鄭軍,贏得地方大員薦舉,被從優授為學士,服滿赴京遇缺即補。這個時候,若是一般人,肯定會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卻上疏說泉州圍解“乃將帥仰奉威靈,拯百萬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極為謙恭的態度說,所有這些都是別人故意給他讓功,他接受官職的話會於心不安,因而懇請辭去所授學士之官。這些當然是李光地以退為進的伎倆,但卻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據台灣的鄭經一死,李光地便立即上奏收取台灣,並建議任用熟悉海上情形的內大臣施琅領兵攻打。康熙帝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收復台灣。李光地因此為清朝立下了一大功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薦施琅率軍統台有功,被擢升為掌院學士。從此李光地步步高升。三年後,因同僚誣告,被革職,降為通政使。其罪名是:湖頭李氏家族萬人,有霸王之心;早年“出賣”朋友陳夢雷,中年父喪,“奪情”任官;晚年娶妾生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隸巡撫。就任才三個月,康熙帝就面諭李光地親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並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後迅即行動,於次年四月上呈周詳的治漳河方案。康熙帝覽後表示贊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後,李光地批示兩岸州縣官府組織民眾疏浚河道,使漳、滹兩河由館閣流入大運河,又開通單家橋處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後只用十個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親臨巡視,十分滿意,御賜李光地《子牙河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總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碩茲治理永定河,事過一年,毫無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錢糧。 李光地遵旨“確查題參”,如實上奏。康熙帝
康熙

康熙

撤王、赫二人之職,授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事宜。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由於因時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實踐大獲成功,於是又被擢升為吏部尚書,仍管巡撫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為民請命,請求赦免“偷墾之罪”,允許百姓繼續耕種這些田地,以體現“皇上優恤黎民之至意”。康熙準奏。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碩色協助。二月,李光地奏請全面動工。 李光地嚴密規劃組織,劃界承包,專人負責。他乘船駐柳坌口,每天巡視工地,督促指揮。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極怠工甚而口出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眾,說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國家,利澤百姓,從而調動了民工的積極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親自巡視工程,為表彰李光地的功績,特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賜李光地“夾輔高風”御匾。“夾輔”,意即左右輔佐;“高風”指李光地德才兼優,風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熱河又賜李光地“謨明弼諧”御匾,以褒揚他“計謨明智,抉弼和諧”。

為官時期

  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時,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在治河理論上,他反對人順水性之說,堅持讓水隨人意。康熙將李光地的治河思想,向黃河淮河推廣,他說:“朕觀永定河修築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深,所以淤泥盡皆沖刷,今治黃河亦用此法,方為有益。”張鵬翮提出異議,康熙帝仍然堅持“姑試用之”,用後,“河堤果然堅固”。李光地在治河實踐中,因他因時因人制宜,終於獲得巨大成功康熙帝諭大學士等日“李光地自任直隸巡撫以來,每年雨水調順,五穀豐登,官吏兵民無不心服。”他還高興地說“朕用一清正撫臣,便歲豐民樂。”  李光地胸懷寬廣,“肚裡能撐船”。他當督學時,有個縣令因求他辦事而達不到目的,曾對李光地無禮。後來,李光地升為巡撫,這個縣令嚇壞了,向李光地請罪。李光地說“改了也就好了,不必再為以前的事擔心。”這個縣令感動極了,深深檢點自己,後來為公殉職。古北口,總兵馬進良,對李光地過問他的軍政很不高興。有一次,李光地在堤上行馬,他故意放出群馬,要嚇唬李光地。李光地並不和他計較,還和他交談,對他的成績給予肯定,馬進良終於口服心服。與李光地同歲舉進士的陳夢雷,因耿精忠事下獄論斬,由於誤會李光地搞鬼,他對李光地恨之入骨,寫了《劾李光地疏》、《與李光地絕交書》,李光地並不懷恨,而且“疏陳西次密約狀”,救了陳夢雷一命李光地還多方留意為國選拔人才,先後推薦了20多個碩學名臣,他們都成為康熙盛事的中流砥柱,為國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光地與蠟丸傳書

  清朝初年,受重用的明代降臣形成了幾股嚴重的割據勢力,其中以“三藩”勢力最為強大。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之子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們擁有大量的軍隊,各霸一方,對清王朝形成極大的威脅。  清廷對“三藩”割據勢力日益膨脹早就有戒心,康熙親政後,對“三藩”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撤除“三藩”的封地,吳、耿、尚表面答應撤藩,卻不肯交出權利,暗地裡準備起兵造反。康熙十四年,李光地這時正請假回鄉探親,耿精忠就派人招請李光地一同造反,反清復明。李光地堅決拒絕,並帶著母親連夜逃到山谷里。他又想到清軍不熟悉福建地形和耿精忠的兵力布置情況,與耿精忠作戰一定會困難重重。於是決定上疏給康熙皇帝,建議清軍選精兵萬人,假稱進兵廣東,然後由贛州抄小路進入汀洲,耿精忠在這裡防守的士兵不過1000多人,清軍可以出其不意,乘虛而入。他把奏疏寫在一張薄薄的紙上,折成小紙團,再用白蠟做成一個小丸,中間挖空,放入小紙團,再用臘封好。他自己無法脫身,就同六叔李日 一起秘密商議,決定派家僕夏澤冒險將《蠟丸疏》送往京城,獻給康熙皇帝。為了防止在路上遇到耿精忠的軍兵將蠟丸搜去,泄漏機密,又讓夏澤在大腿上割開一個小口子,把蠟丸裝進去,外面再貼上狗皮膏藥,當作爛瘡,使人不起疑心。夏澤假扮成李日 的僕人,兩人一起上路。從安溪冒險進入江西,找到清軍營地,再由清軍護送到京城,通過泉州府同鄉富鴻基學士,把《蠟丸疏》轉獻給康熙皇帝。康熙看了,心中非常高興,馬上命令領兵大臣按照李光地的計策行事。住江西的清軍選精兵一萬,假裝南下廣東,迷惑耿精忠。到了贛州,卻抄小路直入汀洲,耿精忠沒想到會腹背受敵,只好投降。  由於“三藩”的叛亂,目的在於搞分裂割據,不得民心,終於在康熙二十年被平定了。這次平叛的勝利,使大清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李光地也因獻計有功受到嘉獎,升任為侍讀學士。  李光地當時不過是一個回家探親的小官吏,而當時“三藩”勢力炙手可熱,很多人認為朝廷無力與“三藩”抗衡,於是有的保持中立觀望,有的投靠“三藩”求得保全。李光地不但沒被叛軍拉攏,與之同流合污,反而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冒險為平藩獻計獻策。他既有報國之志,又有報國之才,有膽有識,令人欽佩。

深得康熙寵信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萬言書,陳述禁海苦累百姓;寫密折給康熙,請求旗兵全部撤閩;並
康熙

康熙

以聰明睿智贏得皇女藍齊兒的芳心,但這些大多不符合歷史真實,屬於虛構。歷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長12歲,生於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考中進士,兩年後授翰林院編修。由於在三藩之亂時,他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的讚許,很快升為侍讀學士,又由平定台灣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距宰相輔臣僅一步之遙。  這時的朝廷,既有索額圖與明珠滿人間的爭鬥,又有漢人徐乾學、高士奇與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為康熙十分信賴的漢大臣,自然成為各派爭取拉攏的對象,也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政治鬥爭中。圍繞李光地“三案”(“賣友案”、“奪情案”、“外婦之子來歸案”)的鬥爭在當時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時研究《易經》,對變化之理獨有見地,同時他又是一個精通權術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一次,康熙讓他推薦精通《易經》的人。李光地推薦了侍講學士德格勒,並說德格勒文章辭賦寫得好。康熙聯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過李光地,發覺兩人互相勾結,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經》占卜,得到是《?卦》,德格勒於是解釋說:“澤在天上,有雨,但決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問:“小人在何處?”德格勒回答說:“陰乘陽勢,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時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與德格勒的占卜對話,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獄。李光地遂以舉薦不實被降職。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寵信,出任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每有大事,都將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獨對”時一般能夠據情準理,抒發己見。所以康熙帝慨嘆說:“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

人物評價

  李光地一生,輔弼帝業,清勤謹慎,始終如一,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後,國家
揚雄

揚雄

處於分烈日裂的嚴重關頭,李光地派人冒險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亂。他以全家生命力薦施琅專征平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李光地為政席仁,他義設常平倉,荒年賑濟饑民;減免賦稅,廢除自秦以來的“十家連坐法”和“凌遲”、“滅族”等酷刑,拯救了因《南山集》案被株連入獄的文學家方苞。江南知府陳鵬是一位清官,康熙帝南巡時,江南總督阿山乘機向陳鵬要求供奉、饋贈,增收百姓地丁銀,以討好皇上。陳鵬不理,被阿山罷官投獄,以“大不敬”罪擬判死刑。李光地為陳奏辯伸冤,陳鵬獲得康熙帝赦免,被召入武英殿編書。康熙帝與李光地“情雖君臣,義同朋友”。李光地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均在康熙帝執政時期。他病逝時,康熙帝深為震悼,諭朝臣曰:“知之(李光地)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變無過於光地者”。其死後被謚“文貞”,加贈太子太傅。並列清初一氏名宦,誠非過譽。

故居介紹

  李光地的故居在素有“小泉州”美譽的歷史文化名鎮———湖頭鎮,這裡有著100多處明清式古建築,其中當然以李光地新、舊衙最為典型。“新衙”又名相府,位於湖頭街中部路邊,為五進大平屋,雙護厝。但其建築比起“舊衙”可氣派多了,有東西巷道,四周繞圍牆,呈長方形,建築面積為3120平方米,東巷北端入口處還建接官亭和報房。大門題寫一聯“相門知理學,府第傳乾坤”,生動地再現了李光地一生的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

功業。走進裡邊,庭院幽深,懸掛著康熙御書的《夙志澄清》、《夾輔高風》等匾額,古風遺韻十足。府第中也住著許多人家,出入的邊門很多。  相傳“新衙”為李光地夫人所建,民間也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李光地的夫人住進舊衙後,常想房子雖好,卻非自家所建,便發願要自建房屋。可是李光地一生勤慎儉樸,雖位列名臣,余財卻不多。李夫人便來到京城,把李光地讓家僕出巡時省下的7000兩銀子偷偷囑人帶回,蓋起了新衙。李光地發現後,便讓庫官啟奏聖上,請皇上加罪,康熙得知真情,便降旨免查。後來李光地告假回鄉,轎夫將他抬到新衙,正想發火,夫人早搬來救兵———李光地的母親。李光地是個孝子,只好作罷,但令轎夫將自己抬回舊衙;以後李光地數次回鄉,都未在新衙住宿。“新衙”堂皇典雅又肅穆大方,既體現了與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封閉式主次尊卑的尚禮氣氛,又使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新衙的紅磚建築、牆畫的紅磚拼貼和鑲嵌等建築風格與歐洲起源於古羅馬的紅磚建築和阿拉伯建築裝飾處理十分相似,這種典型的泉州傳統官厝,儼然是一座飽含歷史文化的古民居博物館。  “舊衙”位於湖頭街北邊,整座建築形似殿宇,簡樸大方。它縱深五進,兩邊護厝,斗拱、梁架、門窗上面雕有飛禽、走獸、花木、魚蟲、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正廳及廊寶牆上嵌有數十塊大理石,鐫刻著康熙皇帝手跡書賜李光地書文,書法剛勁有力。廳堂懸掛著“謨明弼諧”等牌匾近10塊,映射出古厝不平凡的歷史。  “舊衙”叫昌佑堂,現在還住著幾戶人家,他們便是李光地族親的後裔。一位老人告訴我們,舊衙原非李光地所建。相傳,李光地曾設計幫助拉哈達解了泉州之圍,拉哈達十分感激,想以房相贈,又怕李光地不接受,就想出了一條妙計。一次,拉哈達進京述職,告訴李光地說,他打算不回滿洲老家,要在湖頭蓋座房子,以便二人日後相伴。李光地聽了自然歡迎,親自為拉哈達延請工匠,參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蓋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屋子。新居落成後,拉哈達的夫人托光地夫人暫時保管。幾年後,拉哈達夫婦沒回湖頭,而來信說,在南方生活怕水土不服,打算回老家頤養天年,李大人於他有恩,請收下房子。李光地接信後,恍然大悟,只好笑納,後依據此事撰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大門上:“綺羅日暖將軍府,弦管春深宰相家。”這將軍指的就是拉哈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