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百科介紹
早期生活
李東陽生於1447年六月七日(7月19日),死於1516年七月二十日(8月17日)在李東陽像
認真求學
石刻上的李東陽 李東陽刻苦師法顏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大家贊道李東陽“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李東陽考中進士。仕途
李東陽考中進士之後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0年),李東陽任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機要,稱他為賢相。李東陽不僅以書法聞名,更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晚年時因見宦官劉謹把持朝政,明武宗正德皇帝荒淫無度,自己多次上疏進諫又毫無效果,李東陽以年老多病為由,堅決辭去首輔職位回鄉養老。他入閣相18年,在朝時間長,地位高,不僅自己才學淵博,又能獎勵後學,推薦雋才,因此不少文學之士都圍聚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詩人派別。李東陽也就在明中期一度領導文壇。因而《明史》中寫道:“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詩作特色
民間生活
1472年(成化八年)李東陽回到湖南長沙時在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中寫道:李東陽半身像
民間風俗
李東陽的詩還對長沙、茶陵民間特有風俗習慣端午節長沙龍舟競渡的歡騰場面描寫: “江頭彩旗耀日明, 船上撾鼓不停聲。 湖南樂聲君記取, 五月五日潭州城。” 這是端午節長沙百姓龍舟競渡的歡騰場面。 “楊柳深深桑葉新, 田家兒女樂芳春。 羊擊禳瘟鬼, 擊鼓焚香賽土神。” 這是明代茶陵農民春天社日的習俗,洋溢著盎然生機。寫景
李東陽善於寫景,他在《游嶽麓寺》吟道: “危峰高瞰楚江於, 路出羊腸第幾盤。 萬樹松杉雙徑合, 四山風雨一僧寒。 平沙淺草連天遠, 落日孤城隔水看。 薊北湘南俱到眼, 鷓鴣聲里獨憑欄。” 這首詩寫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險曲,寺的宏偉,景的幽深,並透出一股孤獨蒼涼之氣,是歷代吟詠麓山詩詞中情景交融的一首。李東陽的許多抒懷詩感情真摯,思味雋永。抒懷詩
李東陽從北京寫了一首《寄彭民望》贈失意回鄉的好友、湖南同鄉彭民望: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 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文學成就
擬古樂府百首
另外,李東陽所寫的《擬古樂府百首》以樂府體詩作史論成一家之言,也從形式上為前後七子擬古詩的創作開了先河。茶陵詩派這種承前啟後的作用,自古受到人們的重視。參與編撰大著作
李東陽先後主持或參與編撰: 《通鑑纂要》 《大明會典》 《孝宗實錄》 所以《明史》記載:“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後世評論
李東陽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並收入《四庫全書》,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書籍之一。有學者評論李東陽:“高才絕識,獨步一時也,而充之以學問,故其詩文深厚渾雄,不少屈奇可駭之辭,而法度森嚴,思味雋永,盡脫凡近而古意獨存。每晚豪伸紙,無趣溢發,操縱開闊,隨意所如而不逾典則。”文學創作
李東陽論詩聲、色並重,他認為詩歌的較高境界應該是“詩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聲。聞琴斷知為第幾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線,此具眼也。”他要求以此為準繩來辨別唐音、宋調:“試看所未見詩,即能識其時代格調,十不失一,乃為有得。”他推崇盛唐詩特別是杜甫詩, 就要求人們先知唐調:“長篇中須有節奏,有操有縱,有正有變,若平鋪穩布,雖多無益。唐詩類有委曲可喜之處,惟杜子美頓挫起伏,變化不測,可駭可愕,蓋其音調與格律正相稱,回視諸作,皆在下風。然學者不先得唐調,未可遽學杜也。”(以上引文皆見《懷麓堂詩話》)正因為李東陽有這樣的理論主張,所以他的山水詩的創作不僅注重色澤耀眼,而且注重音調和諧。 由於李東陽長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內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為他欣賞創作的對象。他曾頗有激情地描繪過《京都十景》,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薊門城外訪遺蹤,樹色煙光遠更重。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路迷南郭將三里,望斷西林有數峰。坐久不知遲日霽,隔溪僧寺午時鐘。 --《京都十景·薊門煙樹》 以"蹤"、"重"、"濃"、"峰"、"鍾"為韻腳,讀來琅琅上口,宛轉自然;詩人注重"青"、"綠"色彩的描繪,也能激發讀者詩意化的想像。李東陽不僅能滿懷激情地描繪京城山水,而且能自覺地從京城山水中得到一種愉悅和省悟,使其精神進一步地升華,例如他的《西山十首》中的第五首: 長為尋幽愛遠行,更於幽處覺心清。柢園樹老知僧臘,石壁詩存見客名。望入樓台皆罨畫,夢驚風雨是秋聲。人間亦有無生樂,化外虛傳舍衛城。 從人間的自然山水中就能領悟到樂趣,它成為對抗佛教虛無縹緲的宣傳的最好辦法。這就是詩人所說的"幽處覺心清"。從李東陽的京城山水詩中,不難領悟出一位官高事閒、雍容華貴的士大夫丰采。 李東陽曾三次短暫的離京外出,可以說是眼界大開,使其山水詩創作更為豐富多彩。成化八年(473),李東陽"乞歸展墓",回原籍祭拜祖塋,得到了皇帝的批准。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北京外出。他二月出發,八月回京,在茶陵呆了十八天。來迴路上,他飽覽了祖國大好山河,遊歷了許多名勝古蹟,促使他山水詩創作的詩興大發,正如他自己所云:“方吾舟之南也,出東魯,觀舊都,上武昌,溯洞庭,經長沙,而後至。其間連山大江,境象開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觀也。既而下吉安,歷南昌,涉浙江,經吳會之墟,則溪壑深窈,峰巒奇秀,千變百折,間見層出,不知其極。柳子厚所謂曠與奧者, 幾其兩得之。其間流峙之殊形,飛躍開落之異情,耳目所接,興況所寄,左觸右激,發乎言而成聲,雖欲止之,亦有不可得而止矣。”(《南行稿序》)這次外出使李東陽山水詩創作的風格更為多樣化、豐富化。他能寫出氣勢磅礴的《長江行》: ......奇形異態不可以物象,但見變化無終窮: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浩氣開穹窿;或如織女抱素練,或如天馬馳風鬃;空山怒哮飽後虎,巨壑下飲渴死虹;或如軒轅鑄九鼎,大冶鼓動洪爐風;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林狂走無西東;或如甲兵宵馳聚嘯滿山谷,或如神鬼晝露萬象出入虛無中。吁嗟乎,長江胡為若茲雄,人不識無乃造化之奇功。...... 給人以一種雄奇奔放的陽剛之美的感受。他還能寫出具有"曠與奧"這種美的類型的《江中怪石》: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間怪石擁戈矛。隨波草樹愁生罅,駭浪蛟龍卻避流。豈有喜曉能砥柱,只多衝折向行舟。憑誰一試君山手,月落江平萬里秋。 這些山水詩能給人們如此多樣的審美感受,這是李東陽在京城無法想像和創作的,這充分說明"江山之助"的重要性。 成化十六年(48),李東陽又外出一次。這次外出是以翰林院侍講的身份,兼任應天府(南京)鄉試考試官。這次去南京時,由於“登舟兼程以經”,又“恐妨職事”,所以沒有心情欣賞山水進行創作。等到考試完畢,他才“延訪燕會,或登名山,歷勝地,輒有詩”。他還舟北上時,“遇石頭,沿大江,絕長淮,觀呂梁百步之壯,溯天津潞河之深,遠歸眺太行,數千里縈抱不絕,於是盡得兩京之形勝,李東陽的故居
人物軼事
(一) 李東陽四歲時被舉薦為神童.父親帶他進宮朝見皇帝,因人小腳短,跨不過門檻。皇帝李東陽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