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少其百科介紹
個人履歷
賴少其1915年生於廣東普寧下市鄉,193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專科學校,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1939年參加新四軍,曾被魯迅譽為“最有戰鬥力的青年木刻家”會,1939年參加新四軍,曾被魯迅譽為“最有戰鬥力的青年木刻家“。
人物簡介
賴少其(1915-2000),廣東普寧人。 中國當代傑出的畫家。 中國共產黨黨員,原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大師, 新興版畫運動創始人之一。 擅長版畫、中國畫。 1949年入華東大學,後在安徽省文聯賴少其創作室從事書畫創作。 安徽書協常務副主席、一級美術師。 作品為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收藏。 作品《水仙》獲全國第六屆版畫展優秀獎。 1996年被授予魯迅版畫獎。 作品有《東村電站》、《山地播種》等。 賴少其先生1915年出生於廣東普寧縣,長於陸豐。 賴少其1932年考入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西畫系,1934年起致力於木刻創作。 抗戰時期,他投身於中國革命事業,參加新四軍。 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在華東地區的宣傳、文化部門擔任領導職務。 1986年賴少其,定居廣州,在其“木石齋”專事書畫創作。 193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專科學校,是廣州“現代版畫研究會”等抗日學生救亡團體及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 一。 1937年在廣東、廣西舉辦巡迴抗日木刻漫畫展覽。 1938年在武漢被選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理事。 1938年-39年任廣西桂林《工作與學 習》、《漫畫與木刻》抗戰刊物的編輯兼發行人。 1939年10月參加新四軍,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捕,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在獄中堅貞不屈、 頑強鬥爭,後越獄回到蘇北解放區。 1942年-1948年先後歷任《蘇中報》副刊編輯、新四軍一師宣傳部文藝科長、 四縱隊二十九團政治處副主任、四縱隊宣 傳部副部長、八縱隊宣傳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因創建“立功運動”,被評為“幹部一等功臣”。 1949年7月,賴少其先生參加第一屆全國文 代會,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第一副團長, 同年作為代表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為三野代表團秘書長。 1949年10月後,歷任南京軍管會文藝處處長、中共 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南京市文聯主席。 1952年後,任中共華東局文委委員、華東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美協副主席、兼上海中國畫院 籌委會主任。 1959年2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聯主席、黨組書記, 1963年被選為安徽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4月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他長期兼任省美協、省書協主席,並為歷屆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 協和書協常務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杭州西泠印社會員。 1986年調回廣州,增補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後續任第七屆委員。 1987年10月被選為廣州市美協名譽主席,並任廣東畫院藝術顧問。 賴少其參加革命工作和從事文化藝術六十餘年,始終不渝地忠於黨、 忠於人民、忠於共產主義事業,對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和老藝術家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 賴 少其先生是傑出的革命文藝戰士,更是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大師。 從革命戰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建設60多年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始終堅定、執著地追求藝術完美和 創新的崇高境界。 三十年代,他從事新興版畫運動,以飽滿的戰鬥激情創作大量反映現實的版畫,鼓舞人民抗日的鬥志,被魯迅先生所稱譽。 四十年代,他以優秀的 藝術作品為武器,毫無畏懼地戰鬥在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運動的最前線。 解放後,賴少其在擔任華東區文藝界領導期間,他尊重和學習傳統,企業文化學術交流,保 護和團結美術界朋友, 對華東文藝界的興旺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9年後,在安徽領導文藝界的繁忙工作中,仍然親自組織和領導安徽藝術家 深入生活, 繼承和發揚了“徽派版畫”和“新安畫派”民族遺產藝術精華,創作一批極具特色、反映時代的大幅版畫,促進了安徽省美術事業的發展, 成為“中國版 畫新徽派”的主要創始人。 他的傳統國畫技藝、早年西畫基礎、深厚的木刻功力和深厚藝術造詣,在詩書畫和篆刻作品中得到藝術的融合和變化, 是“新徽派書畫藝 術”的執旗人和代表。 八十年代中期,賴少其“七十歸故里”定居廣州。 他不滿足已有成就,敢於攀登藝術高峰,在國畫傳統技法上實行“丙寅變 法”,傳統水墨與西方印象色感相揉和, 創作了大批意境深邃的新作,形成獨特強烈的藝術風格。 九十年代八十歲後的“衰年變法”,以豐富的色彩、抽象技法引溶 於淵深的空間,具有更刻骨銘心的印象感受, 展現了志士暮年更高的藝術升華。 他一生出版了《賴少其山水畫集》、《賴少其自書詩》等散文、詩 詞、 劇本、文集及書畫作品集十餘冊,在國內外舉辦了20餘次大型書畫展,為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殘疾人基金會等創作近70件精湛的大幅山水畫作品, 促進了美術交流,弘揚了中華文化,成為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書畫藝術大師。 賴少其的藝術自成一家。 他曾被魯迅譽為“最有戰鬥力的青年木刻家”。 他獨創“以白壓黑”技法,成為“新徽派”版畫的主要創始人。 他的中國畫師承古代“新安 派”傳統,又極具個性,慣以乾筆渴墨寫黃山,氣勢恢宏,神韻畢備,在皴法、點法上頗有自創。 他的書法宗金農漆書,樸拙渾厚;常自題其詩於畫上,詩書畫結 合,相得益彰。 晚年賴少其的畫風經歷兩次變法,更注重通過色與形表達主觀感覺,體現了中西藝術融合的氣象。 1995年,賴少其率先將他創作的一批作品捐贈給籌建中的廣州藝術博物院。 廣州藝術博物院特設“賴少其藝術館”分期陳列其捐贈作品。 在晚年重病期間,賴少其仍頑強地與疾病作抗爭,堅持寫字作畫, 為藝術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為發展廣州文化事業,他還積極倡導、支持籌建“廣州市藝術博物院”,並將其275幅書畫精品無償捐獻給廣州市人民政府, 展示在 廣州市賴少其藝術館,給廣大人民以文化藝術的教育,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和一代藝術大師追求藝術、獻身理想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風範。人物生平
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參加魯迅倡導的木刻運動,是現代版畫研究會主要負責人之一。1934年為“現代版畫研究會”主要成員,編譯中國新興木刻史上第一個介紹版畫技法的書籍《創作版畫雕刻法》(上海形象出版社出版),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3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1938年1月,在武漢被選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理事,任桂林《工作與學習》、《漫畫與木刻》刊物編輯兼發行人,1939年10月,在皖南參加新四軍,1941年“皖南事變”中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10月,與邵宇從上饒集中營越獄1943年1月,與曾菲在蘇中解放區結婚。曾任新四軍第一師政治部科長、第三野戰軍縱隊宣傳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南京市文聯主席,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教授,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文聯主席、省第五屆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常務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6年,年逾古稀的賴少其重回嶺南,定居廣州。對於這位1915年出生於廣東普寧農村的藝術家來說,從少年時在廣州從事新興木刻運動,投身民主解放、民族獨立革命,到建國前長期戎馬關山、顛沛流離、迴旋戰鬥於烈火硝煙,再到解放後亦官亦藝的9年徜徉海上、26年迷情黃山的漫漫人生之路,這一次的回歸故里,似乎又是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套人生故事,似乎宿命的圓圈將要鎖定這位清疏俊朗、同時又大病纏身的老人……儘管故鄉廣東的黨政領導人和美術界給予了賴少其以崇高的禮遇與照拂,儘管南國的溫暖和
濕潤對老人的身體殊多裨益,儘管嶺南的“二高一陳”謝世後尚有關山月、黎雄才雙星照耀,但這一畫派較之清末和民國時的鼎盛早已風光不再……如此晚境,對於視繪事如生命的賴少其,難言必善。親朋好友中已有人隱隱擔憂,甚至預言賴少其將會在南國繽紛的木棉樹下,在喧鬧和嘈雜的包圍中,走完荒涼寂寞的人生逆旅。再加上當時社會上傳言,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安徽的賴少其早已將江淮大地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第二故鄉,非常願意終老於彼。這裡有賴少其作於1991年的《黃山之夢》可為佐證。畫中題寫道,“老夫歸故里,日日夢黃山。夢中寫來苦,筆筆汗濕衫。”魂牽夢縈,其苦何堪。安徽對於賴少其已經不是故鄉勝似故鄉!然而當時身居安徽省政協副主席之位的賴少其連擴大一點自己畫室的願望也無法解決。一生大節錚錚、磊落大氣的賴少其雖然不會張揚計較這些瑣屑細末,但是也不難猜想,賴少其間或在咀嚼內心的悲喜時,一定不免有些失落的滋味。這一切都使賴少其的葉落歸根多少帶有一絲無可奈何的悲涼色彩。
藝術非凡創造
毛主席
代表作品
賴少其藝術館
2005年12月21日,位於合肥市政務區石台路與休寧路交叉口南200米的賴少其藝術館正式開館。 展品按賴少其一生藝術風格的演變歷程進行陳列,全面展現了賴少其一生的藝術發展軌跡,主要分為“版畫時期”、“黃山時期”、“丙寅變法時期”、“八十歲以後”四大部分,展廳採取了具有嶺南地方建築特色的“西關大屋”的風格進行裝飾,並以一牌坊虛擬賴少其的畫室——木石齋,以“木石”象徵賴少其一生從版畫到國畫的藝術歷程,以及其質樸堅實的藝術風格。賴少其書法樸拙奇崛
賴少其在少年時代,就開始學鄭板橋的法帖,後來把興趣和精力專注在二王的行書上,一絲不苟地反覆臨習《蘭亭序》,對王羲之書法的點畫,字的結體、章法、神韻都一一把握,瞭然於心。賴少其學習《蘭亭序》三十年沒有間斷,臨摹千遍以上。楷書學歐陽詢,又醉心金農,心追手摹漆書二十年,終成自己風格。他用金農的“漆書”來題畫,十分和諧。“漆書”具有賴少其審美情趣中的“拙”和“朴”。金農“漆書”方筆如削,既天真可愛,笨得高雅,又富有金石味,襯托出其畫的磅礴氣勢。 賴少其說:“我寫金農是為題畫需要,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總要有個過程,我臨金農並不是以像為止。”他要對金農的“漆書”進行創新,於是又認真地研究鄧石如和伊秉綬的書法,他感到伊秉綬的隸書有裝飾美,但嫌其過於刻意,又認為鄧石如的隸書較為厚重,兩方面擇善而從,融合於金農的“漆書”中。這一糅合,使賴少其書法以金農的書法為主體,化入伊秉綬的某些筆法,方筆取勁利,轉折處參以圓渾,大至擘窠板書,小至蠅頭真書,無不透露出雄厚的力感。他的漆書端莊凝重,富有金石味;行草則流走自然,在風華婉轉中顯露出藝術上的天真和淳厚,體現著拙和朴的美。它“既有金農用筆蒼勁、率意的古拙味,也有鄧石如以重為巧,筆力精絕的力度,還有伊秉綬的裝飾美。”這些都巧妙地熔於一爐,形成了賴少其樸拙奇崛、圓勁渾厚、瀟灑飄逸的書法風格。小程式
贊
糾錯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