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紀昀書法>> 紀昀百科介紹字帖

紀昀百科介紹

簡介

  紀氏遷獻後主要從事農業,由於原來家底厚,很快成為獻縣富戶,  但比較開明。某年,遇大災,流民甚多。紀氏舍糧放粥,招官怨被誣入獄,並令其自己出錢蓋牢房,鑿水井。水井鑿於縣城東門外,人稱紀家井,解放初尚存。此後紀氏銳意讀書仕進,成為書香門第。至明末,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和清兵入關的變亂,家道中落,四散奔逃,紀曉嵐的兩位伯曾祖避亂河間,城破被殺。但稍一安定,“便勤鉛槧,再理丹黃”(紀鈺碑文),讀書不輟。有據可考,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高祖紀坤,庠生,屢
紀曉嵐

紀曉嵐

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曾祖父紀鈺,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祖父紀天申,監生,做過縣丞。父親紀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 《杜律疏》 、《玉台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
吳湖帆題識紀曉嵐煙管拓片

吳湖帆題識紀曉嵐煙管拓片

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澹經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紀曉嵐

紀曉嵐

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蒐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妻室

  據史書記載,紀曉嵐先後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這在當時對於一個官至禮部尚書的大學士來說是很正常的,沒有反而不正常。紀曉嵐很講感情,1740年17歲的紀曉嵐就跟鄰縣20歲的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賓,白頭偕老。馬夫人直到紀曉嵐七十二歲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為文鸞,是
紀曉嵐

紀曉嵐

他從小青梅竹馬的朋友。這在封建社會來講是很難得的。   紀曉嵐的夫人姓馬,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現的。《槐西雜誌》第二卷八十八條是為紀的一個侍姬立傳的,說馬夫人很喜歡那侍姬:“故馬夫人終愛之如嬌女。”   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現的,在《槐西雜誌》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條:“馬夫人稱其(二兒媳)工、容、言、德皆全備。” 紀惜墨如金,兩次提到馬夫人,一共就用了二十多個字。筆法之中,讀不出夫妻之間應有情感色彩,倒是有些客氣,有些許遠距離的尊重。這是合乎情理的。   郭彩符是紀的侍姬之一。《槐西雜誌》卷二第一百四十一條專門講的就是這個女人,三百餘字,不少了。紀簡單講了這女人的來歷和命運的不佳。重點講了兩件事。   一是紀受貶在新疆時,“姬已病瘵”,到關帝廟問了一支簽,知道還能等到紀回來,但病卻好不了,果然紀回來不久,郭氏就去世了。   
紀曉嵐

紀曉嵐

二是在郭氏死後,家裡曬其遺物,紀睹物生情,作了兩首懷念郭氏的詩:“風花還點舊羅衣,惆悵酴釄片片飛。恰記香山居士語,春隨樊素一時歸。”(郭氏亡在送春之日)“百折湘裙台畫欄,臨風還憶步珊珊,明知神讖曾先定,終惜芙蓉不耐寒。”   
紀曉嵐

紀曉嵐

沈明玕是紀的另一侍姬,紀著墨最多,用了兩篇七八百字。《槐西雜誌》第二卷八十八條幾乎是在給沈氏作傳,除介紹了她的來歷、自願當富家之媵妾,“女子當以四十以前死,人猶悼惜。青裙白髮,作孤雛腐鼠,吾不願也”的心愿,還錄了她一首小詩:“三十年來夢一場,遺容手付女收藏。他時話我生平事,認取姑蘇沈五娘。”而且說沈氏臨終前生魂跑到紀曉嵐“侍值圓明園”的住處去探望了他。沈氏死後,紀在其遺像上提了兩首詩,其中一首為:“幾分相似幾分非,可是香魂月  下歸。春夢無痕時一瞥,最關情處在依稀。”《灤陽續錄》卷一第二十八條專門錄了沈氏死前不久, “以常言成韻語”寫的一首《花影》詩:“絳桃映月數枝斜,影落窗紗鄉帳紗。三處婆娑花一樣,只憐兩處是空花。”說沈氏詩中“兩處空花,遂成詩讖”(一花為沈氏不久亡,一花為沈氏婢女亦不久亡)。

著作

  
紀曉嵐

紀曉嵐

五十以後,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 《姑妄聽之》 自序),加之治學刻苦,博聞強記,故貫徹儒籍,旁通百家。其學術,“主要在辨漢宋儒學之是非,析詩文流派之正偽”(紀維九《紀曉嵐》 ),主持風會,為世所宗,實處於當時文壇領袖地位。紀曉嵐為文,風格主張質樸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於風教。看得出,他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除開其階級局限外,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鑑價值。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 。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後,只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 《如是我聞》四卷, 《槐西雜誌》四卷, 《姑妄聽之》四卷, 《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本書內容豐富,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無不涉及,知識性很強,語言質樸淡雅,風格亦莊亦諧,讀來饒有興味。內容上雖有宣傳因果報應等糟粕的一面,但在不少篇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揭穿了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同情,對人民的勤勞智慧予以讚美,對當時社會上習以為常的許多不情之論,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所以仍不失為一部有很高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書籍。當時每脫一稿,即在社會上廣為傳抄,同曹雪芹之《紅樓夢》 、蒲松齡之《聊齋志異》並行海內,經久不衰,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魯迅先生對紀曉嵐筆記小說的藝術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其“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 《中國小說史略》 )。其《紀文達公遺集》 ,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志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都在其中。此外還包括應子孫科舉之需的館課詩《我法集》,總之多系應酬之作。另外,二十歲以前,在京治考證之學,遍讀史籍,舉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為學者掌握和熟悉中國史典提供了方便。  《閱微草堂筆記》簡介   《閱微草堂筆記》是五種筆記小說的合集。有《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誌》四卷,《姑妄聽之》四卷,集《灤陽續錄》。   《閱微草堂筆記》的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邊地景物,詩詞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紀昀仕途順利,他寫此書的指導思想是“大旨不乖於風教”,採用六朝志怪的筆法,敘述簡淡,不作細節描寫,不求文辭華美,與《聊齋志異》的描摹細膩、委曲動人大異其趣。   除此這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他還參與編選、評點其它一些書籍,也參與了另外一些官書的纂修。   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首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紀曉嵐不僅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就是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

生平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雍正二年 甲辰 1724年 1歲  六月十五日午時出生於直隸河間府獻縣崔爾莊(今屬河北滄縣)。  其時,祖父天申五十九歲,繼祖母張氏四十七歲;父容舒三十八歲,母張氏二十九歲。  雍正三年 乙巳 1725年 2歲   河間、獻縣大飢,祖父天申捐米六千石,煮粥賑濟災民。  四月,大將軍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岳鍾琪署理川陝總督。  雍正五年 丁未 1727年 4歲  從師於交河(今屬河北泊頭)老儒及孺愛,開始讀書寫字。  雍正七年 己酉 1729年 6歲  三月,岳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分領西部和北部兵營,籌備出征準噶爾部。  六月,雍正帝誓師南海子。因西北即將用兵,設軍機房,即此後之軍機處,代替內閣。軍機處制度,由大學士張廷玉擬定。   雍正九年 辛亥 1731年 8歲紀曉嵐故居和紀曉嵐墓地(11張)  四月,準噶爾部進犯吐魯番。  雍正十年 壬子 1732年 9歲  五月十四日,祖父天申卒。  十月,岳鍾琪因用兵失誤,被奪公爵,削職拘禁。  雍正十一年 癸丑 1733年 10歲  二月,愛新覺羅·弘曆被封為寶親王。  夏,隨侍祖母於滄州上河涯別墅。  雍正十二年 甲寅 1734年 11歲  父容舒官戶部,隨父進京,寓於岳鍾琪虎坊橋故邸。  雍正十三年 乙卯 1735年 12歲  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駕崩,寶親王弘曆即位,次年改元乾隆。  是年,南宮(今屬河北)鮑梓出任獻縣教諭。  乾隆元年 丙辰 1736年 13歲  三月,諭令頒《十三經》、《二十一史》於各省會及府州縣學,又命將康熙帝御製《周易折中》、《性理精義》、《朱子全書》及《詩》、《書》、《春秋》各傳、說,彙纂成書,存諸太學,刊示士子。  九月,舉行博學鴻詞科,各省督、撫共保薦一百七十六人,取中劉綸等十五人,分別授予編修、檢討、庶吉士。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乾隆二年 丁巳 1737年 14歲  是年,聽史松濤先生與父容舒講一貪官故事,後寫入《灤陽消夏錄》。  乾隆三年 戊午 1738年 15歲  與陳楓崖、竇鼐、劉補山、蔡季實、劉西野、李應弦、陸青來等人,同師事董邦達。  夏,返回獻縣,與從兄紀昭、紀易讀書於崔爾莊三層樓上。  乾隆四年 己未 1739年 16歲  與東光(今屬河北)李雲舉、霍養仲就讀於北京生雲精舍,師事   
紀曉嵐

紀曉嵐

李雲舉之兄李若龍。 乾隆五年 庚申 1740年 17歲  自京師還鄉,準備應童子試。婚娶東光馬永圖之女為妻。馬氏年長曉嵐三歲。  乾隆六年 辛酉 1741年 18歲  正月,詔令各省督撫、學政留心採訪近世“研究六經,闡明性理”之著述,隨時進呈。  十二月,左都御史劉統勛奏請裁抑大學士張廷玉勢力。  乾隆七年 壬戌 1742年 19歲  三月,革職侍郎方苞奉旨在三禮館效力贖罪,分纂《周禮》已竣。後因年老多病,賞給翰林院侍講頂戴,準其回籍。  乾隆八年 癸亥 1743年 20歲  讀書於岳父馬永圖家,學問日進。  正月,撰《〈安陽縣誌〉序》。  十二月二十七日,長子汝佶生。  乾隆九年 甲子 1744年 21歲  仍就讀於岳父馬永圖家,得見《馬氏家乘》舊譜。  在河間府應科試,學使趙大鯨擢為第一名秀才。  乾隆十年 乙丑 1745年 22歲  冬,在河間應歲試。  乾隆十一年 丙寅 1746年 23歲  四月,介福由太僕寺卿遷內閣學士。介福,紀曉嵐會試座師之一。  乾隆十二年 丁卯 1747年 24歲  三月,路過天津,聞有烈女張氏未嫁夫死,自溺以殉,次年作《張烈女詩》。  八月,應順天鄉試,名列第一,座師阿克敦、劉統勛,房師陳鍔。從兄紀昭同年舉於鄉。  九月十三日,次子汝傳生。  是年,結識劉統勛之子劉墉。   乾隆十三年 戊辰 1748年 25歲  參加會試,因“以經破題”,落第。  三月,清廷繼續用兵於大金川。  四月,諭今岳鍾琪為征剿大金川提督。  是年,與秦大士、盧文弨、張坦、周筠奚、陳筠亭、王又會、左羹塘、丁藥圃、錢大昕、從兄紀昭等人結成文社,看花命酒,詩句唱和。  同年,納侍姬郭彩符,郭時年十三。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乾隆十四年 己巳 1749年 26歲  在京師準備應禮部試。  十一月,大學士張廷玉以原官致仕。  乾隆十五年 庚午 1750年 27歲  四月十六日,母張氏卒。  乾隆十六年 辛未 1751年 28歲  在京師習制義,與田中儀、宋弼、董元度等過從甚密。  乾隆十七年 壬申 1752年 29歲  七月,與聶際茂、法南野、田中儀、宋清遠(宋弼之父)聚會於宋弼家,大談狐仙故事。  是年,聶際茂被曉嵐聘為西席。  乾隆十八年 癸酉 1753年 30歲  乾隆十九年 庚午 1754年 31歲  四月三十日,會試中第二十二名,正考官為大學士陳世倌,副考官為禮部侍郎介福、內閣學士錢維城,房師孫人龍,讀卷官為楊錫紱;廷對奏策,列二甲第四名,進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   夏,同年姜炳璋將史榮著《風雅遺音》贈與曉嵐。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是年,父容舒雲南姚安知府任滿,回鄉守母孝。  準噶爾部的阿睦爾撒納率眾來降。  戴震至京。 乾隆二十年 乙亥 1755年 32歲  與錢大昕、王昶、朱筠等折節結交戴震。曉嵐聘戴震為西席。  二月,清廷兩路出師,進攻達瓦齊,平定伊犁。  三月,準噶爾各部先後來降,行獻俘大禮,曉嵐撰《平定準噶爾賦》。  是年,父容舒刊訂《景城紀氏家譜》。  編次《張為〈主客圖〉》。  鮑梓因病辭去獻縣教諭。至此,鮑連任獻縣教諭七屆,長達二十年,  為獻縣培養出五個 進士,曉嵐即出其門下。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1756年 33歲  二月,阿睦爾撒納復叛,清軍開至伊犁,阿逃往哈薩克。  夏,為戴震刊印《〈考工記〉圖注》,並為之序。  秋,因纂修《熱河志》,扈從熱河。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1757年 34歲  散館,授編修,擢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講起居注官。  從兄紀昭成進士。  是年,撰《沈氏四聲考》二卷,斷定陸法言《切韻》“實竊據沈約而作”。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1758年 35歲  大考,列二等第七名,充武英殿纂修。  五月十七日,三叔容雅卒。  秋,好友田中儀卒。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1759年 36歲  充功臣館總纂。  正月二十日,撰《書張氏重刊〈廣韻〉後》。  正月二十五日,閱《通考》所載《五音韻譜》前後二序,撰《書毛氏重刊〈說文〉後》。  二月,撰《〈沈氏四聲考〉序》。  六月,《唐人試律說》由外甥馬葆善繕勒成卷。  業師董邦達招飲,為曉嵐作《秋林覓句圖》;秋,錢塘沈朗為曉嵐作小像,董邦達又為其補成《幽篁獨坐圖》。  七月,充山西鄉試正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1760年 37歲  充任國史館總纂,並充會試同考官。  二月,審定史榮《風雅遺音》,自為序。  九月,複閱《唐人試律說》,重為點勘增補,重自為序。  是年,又撰《書韓致堯〈翰林集〉後》、 《書〈八唐人集〉後》,繼而點閱《香奩集》。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1761年 38歲  以京察一等,道府記名,充庶吉士小教習、方略館總校。  春,告假養病,天津北倉趙姓姻家請題主,奉父命前往,歸宿於楊村。  十月十日,編定《庚辰集》,自為序。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1762年 39歲  閏五月二十四日,刊刻《庚辰集》,再為序。  六月,從座師錢維城處借閱《後山集》,開始鉤稽繕錄。  秋,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十月初八,離京赴福建學政任。  是年,刪正《才調集》,點論李商隱、黃庭堅詩集,輯《唐人詩略》八卷,撰《南行雜詠》一卷。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1763年 40歲  仍任福建學政。  十月,按試汀州。  十一月初六,補授翰林院侍讀。  乾隆二十九年 甲申 1764年 41歲  夏,父容舒至福建學政官署,不久還鄉。  七月三十日,完成《後山集》的鉤稽繕錄,撰《書〈後山集鈔〉序》於福建學政署之鏡煙堂,並 編定《鏡煙堂十種》。  八月二十五日,父容舒卒,奔喪還鄉守孝。  乾隆三十年 乙酉 1765年 42歲.  四月,宿岳父馬氏家。  八月,長子汝佶中舉。  乾隆三十一年 丙戌 1766年 43歲  服喪里居。  七、八月間,門人李文藻求曉嵐為其父撰墓志銘。  九月二十七日,三子汝似生。  是年,續修《紀氏家譜》,撰《景城紀氏家譜序例》,又撰《〈馬氏重修家乘〉序》、《〈渠陽王氏世系考〉序》、《〈河間孔氏族〉序》、《〈棠樾鮑氏宜忠堂支譜〉序》、《〈汾陽曹氏族譜〉序》等,並刪正《帝京景物略》,自為二序。  乾隆三十二年 丁亥 1767年 44歲  正月,服闋赴補,補授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授左春坊左庶子。又任三通館提調兼纂修,奉詔續修《通典》、《通志》, 改訂《文獻通考》。  是年,刪削浦起龍注《史通》,名之曰《史通削繁》。  乾隆三十三年 戊子 1768年 45歲  二月初九,補授貴州都勻知府。乾隆帝以其“學問素優,予以外任,轉恐不能盡其所長,著以四品銜,仍留庶子任”。  四月十四日,乾隆帝於太和殿親試翰林等官,曉 嵐列二等十六名,授翰林院侍讀學士。  六月二十五日,兩淮節年提引案發,涉及曉嵐姻親盧見曾(曉嵐長女嫁見曾孫蔭文),將查封其家產。曉嵐先為漏言傳信,獲罪革職。  八月,謫戍烏魯木齊。途中過陝西,在同年謝寶樹官署小住。  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 1769年 46歲   到達烏魯木齊,任戍所印務章京。  二月,朱珪出任山西布政使。  五月至十一月,門生李文藻為謁選居京師百順胡同,多次到曉嵐家問候,並為之檢曝書籍。  七月,業師董邦達卒,諡文恪。  乾隆三十五年 庚寅 1770年 47歲  仍在烏魯木齊佐助軍務。  八月,從兄紀昭卒。  十二月,乾隆帝召還曉嵐。  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 1771年 48歲  正月,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的重重壓榨,東歸祖國。  二月,治裝東歸,途中吟詩一百六十首,名之曰《烏魯木齊雜詩》。三月初一,自為序。過山西,在朱珪官署留數日。  六月,至京師,同年錢大昕往候。  八月,為多次點評的《蘇文忠公詩集》寫序作跋。  八月初六,評閱《文心雕龍》畢。  十月初七,迎乾隆帝於密雲(今屬北京),立成五言三十六韻《御試土爾扈特部歸順詩》,頗得乾隆帝優獎,復授翰林院編修。  十二月,撰《〈瀛奎律髓刊誤〉序》。  是年,與曉嵐一別十六年未見,年已七十二歲高齡的老友聶際茂自山東長山(今山東鄒平)騎驢至京師看望曉嵐,令其激動不已,感賦長句。  同年,點勘《王子安集》、《韓致堯集》、《唐詩鼓吹》諸書。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 1772年 49歲  重任庶吉士小教習。  正月初七,撰《〈史通削繁〉序》。  三月三十日,侍姬郭彩符歿。  十月,座師錢維城卒,諡文敏。  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1773年 50歲  春,小金川叛亂起。  二月二十一日,諭令開《四庫全書》館。大學士劉統勛薦曉嵐任總纂官。  五月初三,業師裘曰修卒,諡文達。  六月二十五日,座師劉綸卒,諡文定。  十月,清廷平定小金川叛亂。  十一月,補翰林院侍讀。  十一月十六日,座師劉統勛卒,諡文正。  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 1774年 51歲  正月,清軍進兵大金川。  正月初八,乾隆帝設詩宴於重華宮,曉嵐以內廷翰林被召。  三月初三,與《四庫全書》總篡官陸錫熊,纂修翁方綱、朱筠、林澍藩、姚鼐、程晉芳、任大椿、周永年、錢載等三十九人,出右安門十里,至草橋,且聚於曹學閔齋中,舉修禊故事。  四月,諭令武英殿所刊《四庫全書》活字版定名為武英殿聚珍本。  五月十四日,因獻書一百零五部,為北方藏書家 之首,蒙賜內府初印《佩文韻府》一部。  七月,奉旨編撰《四庫簡明書目》。  八月,諭令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規制,建文源、文淵、文津、文溯四閣,以備收藏《四庫全書》。  九月,直隸鹽山縣民遣兄投送字貼案發,牽扯到曉嵐,幸未獲咎。  十二月,長子汝佶因與債家涉訟,吏部議處,降三級留任,仍令在館辦理總纂事務。   是年,納侍姬沈明玕,沈時年十三歲。  乾隆四十年 乙未 1775年 52歲  吏部開呈翰林院侍讀學士名單,本無曉嵐之名。乾隆帝以其在《四庫全書》館盡心 盡力,命一併列名。   十一月,任《勝朝殉節諸臣錄》總纂官。  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 1776年 53歲  二月,調侍講學士。  大金川首領索諾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蕩平。  曉嵐撰《平定兩金川雅》、《平定兩金川頌》。  夏,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成。  其後,京郊圓明園文源閣成。  六月,擬定文淵閣的人員編制。  九月,充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官。  九月三十日,諭令刊印《四庫全書考證》。  乾隆四十二年 丁酉 1777年 54歲  正月初四,與曹學閔、曹文埴、王昶等小聚。  三月二十四日,四庫館臣校書訛誤,交部議處,曉嵐等三人以特旨免。  五月二十七日,摯友戴震卒,享年五十五歲。  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帝賞賜四庫館臣哈蜜瓜,曉嵐等一百五十四人聯句謝恩。   十一月十九日,伯兄紀晫卒,享年七十二歲。  是年,京察一等。  是年,撰《翰林院侍講寅橋劉公墓志銘》,為姻親蘇蘭成 撰《交河縣歲貢生友菊蘇公合葬墓志銘》。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 1778年 55歲  撰《書〈吳觀察家傳〉後》。  乾隆四十四年 己亥 1779年 56歲  三月,擢詹事府詹事。  四月,擢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至是,始出翰林院。  十二月,四庫館應辦各項書籍已全部進呈完畢。  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 1780年 57歲  正月,乾隆帝南巡,曉嵐撰《五巡江浙恩綸頌》。  五月,尹壯圖由太僕寺少卿遷內閣學士。  六月,刪削《明懿安皇后外傳》。  七月,曉嵐受知師、《四庫全書》正總裁、文淵閣大學士程景伊卒,諡文恭。  八月十三日,乾隆帝七旬萬壽慶典,曉嵐撰《七旬萬壽賦》。  九月,奉命與陸錫熊、陸費墀、孫士毅等領纂《歷代職官表》。  冬,因校書訛誤,被記過三次。  是年,應獻縣日華書院講席邵玉清之請,撰《日華書院碑記》。   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 1781年 58歲  二月十六日,修成《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  三月,姻親、山西按察使袁守誠卒(曉嵐次女嫁袁守試第三子袁煦),撰《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曙海 袁公墓志銘》。  十月十六日,諭令曉嵐等“詳加校勘,依例改纂” 《契丹國志》。  是年,同年朱筠卒,曉嵐制輓聯。  紀曉嵐  乾隆四十七年 壬寅 1782年 59歲  正月,第一份《四庫全書》告成,貯於文淵閣, 曉嵐上《〈欽定四庫全書〉告成恭進表》。  二月,以《四庫全書》成,乾隆帝臨幸文淵閣賜宴,並賞賚有差。  四月,調補兵部右侍郎,仍兼直閣事。改任不開 缺,曉嵐創此先例。  七月,《四庫全書》第二、三、四份抄成。乾隆帝命再續繕三份,分存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  七月十四日,諭令纂修《河源紀略》 ,曉嵐、彭元瑞、陸錫熊、陸費墀、吳省蘭、任大椿、王念孫等 皆預其役。  秋,平原(今屬山東)董元度將東歸,翁方綱、方昂等在城南東湖柳村崇效寺為其餞行,曉嵐等亦前往與其戀別述懷。  是年,《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勒成。  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 1783年 60歲  三月,轉兵部左侍郎。  六月十五日,六十壽辰。翁方綱贈《紀曉嵐少司馬六十壽詩》二首。  是年,為門生梁章鉅祖父撰《梁天池封翁八十序》; 又為王啟緒撰墓志銘。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1784年 61歲   二月,乾隆帝南巡出發前,以御製《濟水考》寄曉嵐,命其據各說經家及輿地家之說詳考之,文成後復奏。  三月,充會試副考官。洪亮吉應此次會試。該房編修祥慶閱卷最遲,至四月四日方將全部試卷呈遞正、副主考。曉嵐奇賞洪卷,必欲置第一。監試豐潤、鄭澄等因得卷遲而疑之,欲移之四十名外。曉嵐堅執與爭,胡高望調停其事,遂置不錄。曉嵐在洪亮吉卷尾賦《惜春詞》六首寄意,又去洪之寓所相訪。  十一月二十七日,四子汝億生。  是年,又知武會試貢舉。  乾隆五十年 乙巳 1785年 62歲  正月初六,乾隆帝在乾清宮設千叟宴。曉嵐以兵部侍郎赴宴,賦《乙巳正月預千叟宴恭紀八首》。  同月,授左都御史。  是年,撰《翰林院侍講蔭台王公墓志銘》、《直隸棗強縣知縣寓圃任公墓志銘》。  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 1786年 63歲  七月二十四日,閱舊題張氏重刊《廣韻》,疏所未及,再書其後。  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 1787年 64歲  正月,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  四月二十日,充殿試讀卷官,管鴻臚寺印鑰。  五月十九日,乾隆帝因曉嵐、陸錫熊、陸費墀等 所校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有引李清、錢謙益言論 未經刪削,以及《黃庭堅集》有連篇累頁空白未補,令曉嵐、陸錫熊二人一體分賠,令陸費墀自己出資,照文淵等三閣式樣罰賠。   冬,為校勘文津閣存《四庫全書》,至承德避暑山莊。  是年,撰《御製題明朱載堉〈琴譜樂律全書〉 恭跋》。  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 1788年 65歲  秋,為校《四庫全書》復至避暑山莊。  十月,賜紫禁城騎馬,充武會試正考官。  是年,王昶外遷江西布政使,離京前,曉嵐邀同年夜聚,為其餞行。  《四庫全書》總校官陸費墀卒於杭州西湖文瀾閣。  撰《直隸廣平府同知前湖北武漢黃德道蘊齋盧公墓志銘》。  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 1789年 66歲  五月,為校《四庫全書》,又至避暑山莊,成《灤陽消夏錄》六卷。  是年,撰《戶部陝西司員外郎季荀馬公墓志銘》。  納侍姬玉台,玉台時年十六歲。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 1790年 67歲  三月十八日,遣三子汝似之婦井氏還鄉致祭四叔母亡靈,共撰《祭四叔母文》。  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八十壽辰,舉行隆重慶典。  十一月,內閣學士尹壯圖參奏案發。  是年,第三女卒,年僅十歲。  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1791年 68歲  正月,改任左都御史,劉墉任禮部尚書。  四月二十五日,侍姬沈明玕卒,享年三十歲。  夏,跋李綬自定年譜後。  王昶邀曉嵐、陸健男等至其寓小聚。  七月二十一,撰《〈如是我聞〉序》。  七月,為蔣秋吟《考具詩》作跋。  因誤校揚雄《法言》,再次獲咎,申飭議處。曉嵐傳齊原赴熱河各員,赴圓明園文源閣校書。  九月,文源閣圖書全部校勘完畢。  十二月,再次將文淵閣圖書細心校勘。  是年,侍姬玉台卒,享年十八歲。  紀曉嵐  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 1  春,《四庫全書》總纂官陸錫熊病死於去盛京(今遼寧瀋陽)文溯閣校書的途中。  三月二日,與劉墉等在朝房值班,自擬輓聯示之眾人,曰: “沉浮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三月,攜從侄汝倫校書於圓明園文源閣。  四月,攜從侄汝倫校書於避暑山莊文津閣,並為汝倫所撰《遜齋易述》作序。  五月,上疏乾隆帝,為畿輔災民請賑。  六月, 《槐西雜誌》四捲成書,自為序。  八月,復遷禮部尚書。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 1793年 70歲  七月二十五日,《姑妄聽之》四捲成書,自為序。  是年,為德州李東圃《周易義象合纂》一書作序。  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 1794年 71歲   春,應朝鮮貢使通文館教授金成中之請,為《李參奉詩鈔》作序。  五月,因禮部遲誤祈雨祭典,被罰俸兩年。  七月,朝鮮冬至兼謝恩正使洪良浩到京。  冬,結識洪良浩,並為其《耳溪詩集》、《耳溪文集》作序。  是年,撰《黎君易注序》、《都察院左都御史杏浦李公合葬墓志銘》、《德宏王公合葬墓志銘》、《劉文定公配許夫人墓志銘》。  乾隆六十年 乙卯 1795年 72歲  四月初八,元配馬氏夫人卒,享年七十五歲。  四月,以禮部尚書兼署左都御史。  九月初三,乾隆帝立第十五皇子顒琰為皇太子,定明年為嘉慶元年。  冬,結識朝鮮進賀副使徐有功,並為其《明皋文集》作序。  是年,領纂《八旗通志》,撰《〈月山詩集〉序》、《郭茗山詩集序》。  嘉慶元年 丙辰 1796年 73歲  正月,乾隆帝傳位,自稱太上皇帝,皇太子愛新覺羅·顒琰即皇帝位,改元嘉慶。  正月初五,嘉慶帝奉太上皇臨幸寧壽宮星極殿,舉行千叟宴。  三月初六,充會試正考官,撰《丙辰會試錄序》、《會試策問五道》。   六月初一,調任兵部尚書。  七月,孫士毅卒,諡文靖,享年七十七歲。  撰《兵部尚書劉恪簡公合葬墓志銘》。  九月,刑部左侍郎李封卒,為撰墓志銘。  十月十四日,調左都御史。  是年,又撰《伯兄晴湖公墓志銘》、《祭理藩院圖》、《題蔣秋吟〈保陽詩〉後》。  同年,朝鮮友人洪良浩之子洪熏谷至京,多次拜 望曉嵐。  嘉慶二年 丁巳 1797年 74歲  六月,撰《刑部河南司員外郎前江蘇按察使司按 察使檢齋王公墓志銘》,為其仕途坎坷、屢遭株連受 貶而惋惜不平。  八月,遷禮部尚書。  秋,在積慶亭家賞菊,為其祖父撰《積靜逸先生經義序》。  嘉慶三年 戊午 1798年 75歲  二月初八,與同人小聚城南,有詩記之。  五月,扈從避暑山莊,撰《田侯松岩詩序》。  七月,《灤陽續錄》六捲成書,初十於禮部直廬自為序。   八月,扈從避暑山莊,撰《振斯張公墓志銘》、《內務府郎中黃鐘姚公墓表》。   嘉慶四年 己未 1799年 76歲  正月初三,太上皇愛新覺羅·弘曆駕崩,享年八十八歲。  正月初四, 褫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銜。  初八,下和珅於獄。十五日,宣布和珅二十條罪 狀。十八日,賜和珅自盡。  二月,充高宗實錄館總裁。  三月,朝鮮書狀官徐有聞曰:“和珅專權數十 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  四月,嘉慶帝詔尹壯圖至京,賜給事中銜,令其回雲南原籍侍母,他年再候旨來京供職。曉嵐應尹壯圖之請,為其母撰《尹太夫人八十壽序》,並藉此為尹鳴不平。  十月初六,充武會試正考官。  十一月,朝鮮使節對劉墉、曉嵐評價極高:“剛方正直推劉墉,風流儒雅推紀昀。”  是年,孫紀樹馨由蔭生選授刑部江西司員外郎。  戈源卒,曉嵐撰《戈太僕傳》。  嘉慶五年 庚申 1800年 77歲  正月,兵部尚書金士松卒,諡文簡,為其撰墓志銘。  閏四月,江蘇布政使方昂卒,為其撰墓志銘。  八月,《閱微草堂筆記》五種、二十四卷,編定刊行,門人北平盛時彥作序。  九月,雲南迤南兵備道龔敬身卒,為其制輓聯。  為朝鮮醫學著作《濟眾新編》作序。  是年,應甲戌同年姜炳璋之孫之請,為其《詩序補義》作序。  嘉慶六年 辛酉 1801年 78歲  十月初一,撰《直隸遵化州知州鼎北李公墓表》。  十一月初八,充《大清會典》館副總裁。  是年,又撰《〈鶴街詩稿〉序》、《鮑肯園先生小傳》。  嘉慶七年 壬戌 1802年 79歲  二月初四,充京師監糶大臣。  三月初六,充會試正考官 。   是年,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岸淮劉公墓志銘》、《雲南迤南兵備道匏伯龔公墓志銘》。  嘉慶八年 癸亥 1803年 80歲  正月,鐵保調任山東巡撫,有淄石硯寄曉嵐,曉嵐有詩回贈。  二月,門人蔣士銓遣專使求曉嵐為趙渭川《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鈔》作序。  春,偶見趙渭川新修《安陽縣誌》,贊其“體例謹嚴,考證詳確”,欣然為之作序。  四月初二,嘉慶帝擬將乾隆帝御製詩文及續辦《方略》、《紀略》等書,續繕於《四庫全書》內,諭令曉嵐詳悉具明,開單具奏。  六月十五日,八十壽辰,嘉慶帝特命上駟院卿常貴頒賜珍品,以志祝賀。  六月,署理兵部尚書,並教習庶吉士。  七月,易縣(今屬河北)太平峪地宮竣工,孝淑皇后靈柩移此安葬。因辦事王大臣具奏儀折內言詞不妥,嘉慶帝對有關人等各予處分有差,惟對曉嵐頗為諒解: “紀昀久任禮部,向來於典禮事宜尚為諳習。惟年已八旬,於各處事務不能兼顧。紀昀無庸署理兵部尚書,並革去文淵閣直閣事、教習庶吉士,仍帶革職留任。”  九月,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彭元瑞卒,諡文勤,曉嵐為制輓聯。  十月,孝淑皇后奉安禮成,寬免日前各王大臣的處分。  是年,山東巡撫鐵保疏請增設左丘明世襲五經博士,曉嵐率禮部議駁。  為劉墉臨王羲之帖撰書後。  嘉慶九年 甲子 1804年 81歲  十二月,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卒,諡文清。  是年,次子汝傳擢滇南知州,孫樹馨升任刑部陝西司郎中。   山東巡撫鐵保再次上疏,另請設漢儒鄭玄為五經博士,曉嵐再率禮部議駁。  同年錢大昕卒。  撰《工部右侍郎齋園蔣公行狀》。  嘉慶十年 乙丑 1805年 82歲  正月二十六日,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 子少保,管國子監事。  二月初四,與朱珪聯轡入內閣,同赴翰林院中堂任。  二月初十,病;十三日朱珪登門探視;十四日酉時卒於北京虎坊橋閱故宅。  嘉慶帝命散秩大臣德通帶領侍衛十名,往奠茶酒,賞銀五百兩治喪,諡文達,並親自撰寫御祭文和御賜 碑文,高度評價了紀曉嵐的一生。

趣聞

妙語討球

  少年時期,紀曉嵐就聰穎過人。一次,他和小夥伴們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轎經過。一不小心,球被擲進轎內。孩子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紀曉嵐壯起膽子上前討球。  府官戲弄地出了個上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讓紀曉嵐對下聯。對得出,就還球給他。  紀曉嵐一尋思,“太守二千擔,獨公……”“怎么不說完?”府官問。“你要是還我球,就是獨公廉,不然就是獨公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還給了紀曉嵐。小夥伴們都從心裡佩服這個機敏聰慧的孩子。

個個草包

  清朝時,大臣和坤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園,知道紀曉嵐墨跡珍貴,便要他題個亭額。  紀曉嵐略加思索,揮筆在紙上寫了“竹苞”兩個大字。和坤趕快讓工匠刻成匾額,懸掛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來遊園子,見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和坤在一旁陪著笑,誰料皇帝說道:“好一個紀曉嵐。這竹苞二字,拆開來不就是個個草包嘛!”

楹聯趣聞

  紀曉嵐幼時讀私塾,聰敏過人,過目成育,強記不忘,有小神童美譽。其師石先生甚愛之,只因功課對他毫無壓力,他便偷閒餵家雀塞進牆洞裡,再用磚頭把洞堵上,石先生髮現這個秘密,怪其不務正業,便偷偷將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後在堵洞口的磚上戲題一上聯:   “細羽家禽磚後死,”  紀曉嵐下課又去餵家雀,見磚上對聯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為,便在旁邊續對下聯: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續聯大為惱火,手持教鞭責問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不慌不忙答辨說:  “我是按先生的上聯續對的下聯。請看,粗對細,毛對羽,野對家,獸對禽,石對磚,先對後,生對死。是還這樣對,請先生指教。”  石先生無言對答,指袖而去。不幾天紀曉嵐去見石先生,石先生怒氣未消,面沉似水,穩坐太師椅,不迎不送。紀曉嵐又出了怪招,從先生屋走而復返,又請教“鬮”字的念法和寫法。石先生並無介意,等紀昀走後才醒過味來。原來“鬮”即“門內龜”,是罵自己不出門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責,暗罵:  “豎生,歪才也!”

紀大菸袋

  抽菸是紀曉嵐平生三大嗜好之一,且吸菸成癖,菸癮奇大,所用的旱菸袋是訂做的,容量很大,有人說一次能裝三四兩菸絲,這雖有誇張之嫌,但在京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屬罕見。因此就有了“紀大菸袋”的綽號。  紀曉嵐菸癮大,旱菸袋常攥手中,口裡不停噴雲吐霧,倍感舒心愜意。但也有忍痛割愛的時候,那就是吃飯、睡覺和見皇上這三個時段。有一天,乾隆皇帝駕臨圓明園巡視《四庫全書》的編纂情況。  紀曉嵐正一邊吸菸一邊手不停揮地忙碌,碩大的一鍋煙剛吸到一半,忽聽“萬歲爺駕到”的喊聲,匆忙間把沒磕去煙火的菸袋隨手自己插入靴筒里,跪地給萬歲爺請安。起身後覺得腳踝上火辣辣地疼,但皇上正說著話,又不好打斷,他只好咬牙忍著,疼的他腿直打顫。乾隆看他滿臉焦灼難耐的樣子,吃驚地問:“紀愛卿,怎么了?”“臣......臣靴子裡失......失火啦。”話都成顫音了。  乾隆急忙揮手,“快點出去!”紀曉嵐急跑殿外,顧不得有失體面,坐在石階上一下子扒掉了鞋襪,靴筒里即刻冒出一股黑煙,腳上皮肉已燒焦一大塊。乾隆皇上出來看時,菸袋鍋還探在靴筒里冒著煙,人們一時被逗得笑彎了腰。此後一段時間裡,紀曉嵐成了地道的“鐵拐李”了。  紀曉嵐在當朝才高人緣好,在家養傷期間同僚們多去探望,看他手握大菸袋依然如故,勸他說:“既然深受其害何不戒掉。”“諸君只見我身受其累,卻不知道我深得起利啊!每天捉管之時,吸上幾口便思如泉湧,揮灑自如。缺少它便文思枯竭,寂寞難耐埃”紀曉嵐大言吸菸之利,頗有一番宏論。“我之吸咽實出有癖,不若那些趨附時尚之士為的是顯示高雅。”

紀曉嵐與老太監

  一老太監在冬天看見紀曉嵐穿著皮衣,手執一把扇子(文人的習慣),感到十分好笑,遂說:“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聽老太監南方口音,對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酒席的賭約

  清朝名士紀曉嵐,有一天和朋友一起上街。走在街上,看見前面有一家小店,店裡的老闆娘正忙著。紀曉嵐就和他的朋友打賭,“我會一句話讓老闆娘笑,再一句話讓老闆娘鬧。”  朋友們不相信,決定以一桌酒席為賭。只見紀曉嵐走向小店,向店門前的看門狗鞠了一躬,叫道“爹!”,老闆娘“噗”地一聲樂了。紀曉嵐轉過身又沖老闆娘叫了一聲“娘!”。頓時,老闆娘勃然大怒,直罵紀曉嵐。  於是,紀曉嵐贏得了一桌酒席。

題聯諷庸醫

  相傳,有一個庸醫,醫道拙劣,常出事故,曾把紀曉嵐耽誤了好幾次,紀曉嵐對他十分不滿。這醫生偏偏再三來請求紀曉嵐的“墨寶”,其用意當然是相借紀曉嵐的名望地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紀曉嵐一時卻不過情面,只好替他寫了一塊匾額:“明遠堂”。醫生看這字面很漂亮,就高高興興而去。旁人不解紀曉嵐題這三字究竟什麼用意,他解釋說:“經書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的句子嗎?象這樣的醫生,只好說他‘不行’。”聽的人為之啞然。於是又問他:“假如這醫生再來糾纏不休,定要配幅對聯,你打算怎樣?”  紀曉嵐回答說,早已想好了兩幅對聯,一幅五言的,是把孟浩然一首五言律詩里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變換兩個字,成為:“不明財主棄,多故病人疏”(上聯中的“不明”是指醫道不高明,“財主”就是借求醫的病家,下聯中的“故”字解釋為“事故”);另一幅七言對聯,上聯是用杜甫《兵車行》詩里的現成句子:“新鬼煩冤舊鬼哭,”下聯是用李商隱《馬嵬》詩里的現成句子:“他生未卜此生休。”  想來這兩幅對聯後來是不會寫出去的,但就其對仗而言,就可以說是天衣無縫,而且引人發笑。

巧言釋褒貶

  紀曉嵐常在皇帝面前揭和珅的短兒,弄得和珅好不尷尬。乾隆也是有意偏袒和珅,總是找個機會捉弄紀曉嵐。一天,乾隆在批閱奏章時,忽然發現一件參劾紀曉嵐的奏摺。奏摺上說,紀曉嵐寬於治民之說是有意收買人心,博取虛名,不如和珅嚴刑峻法,斂財富以利國家,堪稱治世能臣。乾隆看罷,眼前一亮,心想,待我逗一逗紀曉嵐,看他如何分解?  次日早朝,議罷政事散朝時皇帝把紀曉嵐與和珅這對兒逗口冤家留下。他先對紀曉嵐說:“紀愛卿,你天天說和珅如何奸詐,如何貪婪,群臣如何憤恨,敢怒而不敢言,還說天下皆曰可殺,可是你看看這個奏摺,有人稱和珅是治世之能臣,而你紀曉嵐只不過是好圖虛名罷了。”  紀曉嵐接過奏摺,用眼一溜就放在龍書案上,和珅連忙抓到手裡,一邊看,一邊得意洋洋。“紀曉嵐,你還有什麼話說”乾隆故意敲山震虎。  和珅在一旁奸笑:“皇上,其實臣也沒有奏摺上說的那么好,只不過為皇上盡職盡責,盡心盡力而已。至於紀曉嵐嘛,嘻嘻,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可也不至於罪大惡極。我看皇上就開恩留下他這條小命,料他一條小泥鰍也翻不了大船,把他削職為民也就算了。”  紀曉嵐微微一笑:“啟稟皇上,臣有話要說。”  “說吧!”乾隆把臉一黑。  “臣雖下愚,亦知世間萬物,紛繁複雜。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有人奏稱和大人為能臣,並詆毀臣下,不足為怪。譬如春雨如油,農夫喜其潤澤,而行旅之人則惡其道路泥濘;月光皎潔,佳人悅其舒朗,而盜賊則惡其光亮。上天尚且不能盡如人意,何況臣乎?至於和大人之能,臣亦明了其中道理。大糞臭污,其質倒可肥田;烏龜醜陋,皮肉卻能延壽。”  和珅聽了,自然氣得咬牙跺腳,指著紀曉嵐的鼻子:“你,你,你——”乾隆哈哈大笑,心中暗想,這個紀曉嵐,言語雖然尖刻。釋辯倒也得體,舉例妥帖,終是機智敏捷,於是趕緊圓場:“兩位愛卿,不要鬧了,你倆都是朕的股肱之臣,朕需要你,也需要他,一個也不能少,望你們能攜起手來,共保大清江山。”

明玕的慨嘆

  沈氏,字明玕,自幼神思朗徹,這位立志“不為田家婦、寧當貴家媵”的姑蘇女子,如願做了紀曉嵐的一個小妾。她的芳名明美如玉,在紀曉嵐的一妻三妾中,也大概是頂有才氣的。可惜,三十歲的她竟過早地受到閻君的召見,給紀曉嵐留下了“可是香魂月下歸”的傷感。明玕的名字遠遠不及她留下的一個曾難倒紀大學士的聯語響亮。  那是一個暑日,她用一種很薄的類似於紗布的夏布糊窗,陽光透過橫豎相間的窗欞,自然讓每個欞格里都很亮堂,她偶得一句:“夏布糊窗,個個孔明諸格亮。”句中,巧妙地鑲嵌三國人物諸葛亮字孔明,切“葛”與“格”又為諧音,明白如話,自然有趣,可謂妙手偶得,精巧之致,難怪聯壇不倒翁紀曉嵐為之卻步。  自康熙至乾隆,是整個清朝的鼎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六十年,不僅治國有方,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以說乾隆一生既日理萬機,又風流倜儻。紀曉嵐能在清朝眾多才子裡面脫穎而出,絕非偶然,只有在那樣的年代,有了那樣的皇帝,才能造就出紀曉嵐這樣的人物。  乾隆一生多次去江南巡遊。乾隆下江南的真正意義除實地考察一些民情外,更主要的便是遊山玩水。因此在扈從官員中,少不了紀曉嵐、劉墉、袁枚等文人雅士們開心湊趣,開心解悶,而每次下江南都能給後世留下一些可資談笑的風流佳話。說話這年,乾隆皇帝在宮裡住得煩悶,又想出來走走,決定再次下江南,隨行人員中依舊有紀曉嵐、袁枚、和珅等人。出得紫禁城,拋卻宮中的繁雜事務,立刻覺得神清氣爽,格外舒暢。不多時間即到了通州。乾隆打起轎簾一看,通州道路寬暢,行人來來往往,車水馬龍,一片熱鬧景象。立刻來了興致,召紀曉嵐至轎前說:“紀愛卿,通州乃京門首驛,一派繁華,你可知江蘇也有一通州,也是交通要道,這真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紀曉嵐一聽,知道乾隆無意中出了一個上聯,要自己對下聯。剛出京,可千萬不能掃了皇帝的雅性。可這個上聯說的巧,下聯很難對。紀曉嵐往路左右一瞅,看到有好多當鋪,便有了主意,說:“萬歲,你瞧這路東西兩側,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乾隆一聽,說:“紀愛卿果然名不虛傳,此聯對得即景生辭,自然天成”。隨後君臣一行棄馬登舟,沿著京杭運河興致勃勃地繼續南行。  來至滄州地界,遠遠看到運河東岸有一寺院,飛檐斗拱,亭台樓閣,氣派宏大。乾隆說:“紀愛卿,到了你老家滄州了,這是什麼寺院如此恢弘?”  紀曉嵐馬上回答:“啟稟萬歲!此乃滄州名剎的水月寺。”  乾隆說:“水月寺,好啊!紀愛卿,我有一聯,你何不對來?”  紀曉嵐說:“請皇上賜聯!”  乾隆吟道:“水月寺魚游兔走。”這個上聯看似平常無奇,實則構思巧妙,水中有魚,月中有兔,月映水中,兔伴魚動。又是本地風光,現成之景。  紀曉嵐聽後,略加思索,便說:“山海關虎躍龍飛。”山海關對水月寺,虎躍龍飛對魚游兔走,而且山中有虎,海中有龍,山海關本身又依山傍海,上下呼應,自然貼切,乾隆聽後拍手稱妙。  君臣一行過了長江,大自然也換了個天地,一改江北遼闊粗獷的面貌,處處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乾隆不住稱好。  這時江南大才子袁枚上前說:“萬歲,我們南方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稱是。  紀曉嵐上前說:“袁大人,你們南方雖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但我們北方有一天一地一聖人。”  乾隆聽後說:“紀愛卿真是厲害,連開玩笑也不讓過。”說完三人哈哈大笑,繼續前行。  到了杭州,已是黃昏時分,君臣一行下榻行宮。  第二天一早,暢遊西湖。西湖的早晨別有一番景致:四周裊裊的炊煙,湖面上一層薄霧,水中的紅鯉成群結隊地游來游去。遠處有一艄公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劃著名小船,唱著漁歌,悠哉游哉,自得其樂。見此情景,乾隆興致大增,問到:“眾位愛卿,誰能就眼前景象用十個‘一’字做一首詩?”話音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無人答話。  乾隆說:“論文才,有‘南袁北紀’之說,袁愛卿先說說看。”只見袁枚搜腸刮肚,一臉的木訥,說:“萬歲,微臣愚鈍,一時想不起來。”  乾隆說:“那紀愛卿呢?”  其實紀曉嵐早就想好了,只是一路上出盡了風頭,這次不願占先罷了。聽到皇上欽點,才輕輕吟道:“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艄公一釣鉤;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吟罷,大家一數不多不少,正好十個“一”字,乾隆讚嘆到:“論才華還是紀愛卿勝大家一籌啊!”  到了湖心,但見紅蓮映日,綠葉接天。船兒輕輕划過,一隻青蛙從水中跳到一個荷葉上。  這時一直悶悶不樂的和珅詭秘一笑,心想紀曉嵐一路上算是風光夠了,這次我也要在皇上面前露一手,捉弄捉弄他。於是指著剛剛跳起的青蛙對紀曉嵐說:“出水蛤蟆穿綠襖。”紀曉嵐時任侍郎,著綠色官服,和珅此句是把紀曉嵐比作蛤蟆加以戲弄。  紀曉嵐聽後,立刻面帶微笑地說:“和大人,落湯螃蟹罩紅袍啊!”和珅當時為尚書,著紅色官服。紅曉嵐回敬的這一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和珅比作橫行霸道的螃蟹,暗含譏諷。眾人聽後都忍俊不禁,大笑不止,弄得和珅面紅耳赤。  君臣等人一唱眾和,妙語連珠,氣氛高漲,時不時地傳出一陣笑聲。不覺已到傍晚,艷紅的晚霞照在湖上,波光鱗鱗,樹影倒立,給美麗的西湖增加了一層誘人的光環。  突然,一隻白鶴長嘯一聲飄然飛過。乾隆本來興猶未盡,見此情景,臉上更是流光溢彩,起身道:“紀愛卿,朕要你以此鶴為題,做詩一首助興。”  紀曉嵐哪敢怠慢,上前吟到:“萬里長空一鶴飛,硃砂為頂玉為衣。”  剛吟到這兒,乾隆靈機一動,指著遠去的黑點說:“紀愛卿,你說錯了,那鶴明明是黑色的。”  紀曉嵐微微一笑,接著吟到:“只因覓食歸來晚,誤入羲之洗硯池。”  乾隆和眾大臣一聽,都為紀曉嵐的靈活機智讚嘆不已。  後來,乾隆游錢塘江邊之六合塔時,又出一聯:“寶塔六七層,四面東西南北。”紀曉嵐以“憲書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對之,再次博得了乾隆的歡心.。

巧解老頭子

  一年盛夏,紀曉嵐和幾位同僚一起,在書館裡校閱書稿。   紀曉嵐是個近視眼,因為身體肥胖,經不起炎熱酷暑,於是就脫掉了上衣,赤著上身,把辮子也盤到了頭頂上。   不巧,這時,乾隆皇帝慢慢走進館來。當紀曉嵐發覺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於是他趕緊把脖子一縮,鑽到了書桌底下。其實,乾隆早就看見紀曉嵐的動作了,但他裝作不知,就在館裡故意與其他官員閒聊,遲遲沒有離去的意思。紀曉嵐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實在是熬不住  
紀曉嵐

紀曉嵐

了,就探出頭來問道:“老頭子走了沒?”他的話音剛落,抬頭一看,乾隆皇帝就坐在他面前。許多人覺得好笑,但乾隆不覺得好笑。   乾隆大怒道:“紀曉嵐,你好無禮。為何叫朕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當,朕就放過你。”所有官員都為紀曉嵐捏了把汗。   紀曉嵐真不愧是鐵齒銅牙,他從容的回答道:“皇上萬壽無疆,難道不叫‘老’嗎?您至高無上,難道不叫‘頭’嗎?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難道不是‘子’嗎?連起來不就是‘老頭子’嗎?”   乾隆聽了,立即轉怒為喜,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還獎賞了他。

與和珅的真實關係

  聞二人結怨頗多,事實上,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曉嵐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曉嵐的關照;在人際關係上,更多的是紀曉嵐對和珅的幫助。

影響

  在政治上,紀曉嵐也是很有見地的,惜為其文名所掩。他認為,“教民之道,因其勢則行之易,拂其勢則行之難”。主張“酌乎事勢”,趨利避害。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因勢利導。其目的在於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起一決橫流,出現明末農民大起義那種局面。紀曉嵐的家族,在明末動亂中經受過嚴重的挫折和打擊。紀曉嵐重視民情,因勢利導的主張,不能不說是一種經驗之談。同時也說明,他對當時在“盛世”掩蓋下的各種社會矛盾,看得比較尖銳。正是由於這一點,他對民間疾苦比較關注。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嚴重水災,盜賊蜂起,大批饑民擁入京師就食,秩序十分混亂,大有乾柴烈火,一點就著之勢。紀曉嵐看到這種情勢,急忙向皇帝上疏陳情,剖析利害,奏請截留南漕官糧萬石,到災區設粥放賑,京師饑民不驅自退,社會秩序安定下來。雖然其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朝廷統治,但在客觀上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不能不說是一宗善政。

人物評價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云:“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於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紀曉嵐畫像(9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