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百科介紹
焦循(1763~1820)
字里堂,江蘇甘泉人(江蘇揚州黃珏人),生於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卒於仁宗嘉慶焦循像
生平概述
焦循少穎異,事父母以孝聞,服喪盡禮。乾隆辛酉舉於鄉。嘗從阮元游浙江。閉戶著書,葺其老屋曰“半九書塾”,復構樓曰“雕菰”,有湖光山色之勝。足不入城市者十餘年。庚辰七月卒,年五十有八。焦循博聞強記,識力精卓,於學無所不通,於經無所不治,而於《周易》、《孟子》專勒成書,其於《易》本周易
焦循游浙
因阮元考浙江原委以證《禹責》三江,乃撰《禹貢鄭注釋》一卷,專明班氏鄭氏之學。謂王伯厚《詩地理考》繁雜無所融貫,作《毛詩地理釋》四卷。又仿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撰《論語通釋》一卷凡十王篇:曰聖,曰大,曰仁,曰一貫,曰忠恕,曰學,曰知,曰能,曰權,曰義,曰禮,曰仕,曰君子小人。又撰《群經宮室圖》二卷,為圖五十篇。《毛詩鳥獸草木蟲魚釋》十一卷,《陸璣疏考證》一卷。又錄當世通儒說《尚書》者四十一家,書五十七部,仿衛湜《禮記》之例,以時之先後為序,得四十卷,曰《書義叢鈔》。思悟
焦循思深悟銳,尤精歷算之學。撰有《釋弧》三卷,《釋輪》二卷,《釋橢》一卷,《加減乘除釋》八卷,《天元一釋》二卷,《開方通釋》一卷,又命其子琥作《益古演段開方補》以附《里堂學算記》之末。當時算學名家李銳、汪萊、錢大昕等,皆與討論而嘆服焉。擅長
焦循善屬文,最愛柳宗元。表章先正,作《北湖小志》六卷。又掇拾揚州雜文舊事,為目錄二卷,名曰《北湖小志》
著作略目
焦循 《天元一釋》兩卷 《加減乘除釋》八卷 《開方通釋》 《群經宮室圖》兩卷 《論語通釋》 《易通釋》十二卷焦循論曲三種
代表作《孟子正義》
《孟子正義》為焦循(里堂,1763–1820)所編著。據里堂自述,其弱冠即好讀《孟子》,立志為《正義》。惜為世務所阻,故輟而不為。其后里堂與友人黃承吉(1771–1842)論學,二人有鑒諸經《正義》,只知僅守一家之注,而未能兼綜博採,故欲為諸經另撰新疏,冀能「破孔賈之藩籬,突徐楊之門戶」。群經之中,里堂以家學淵源,尤精於《易》。而於《周易》以外,里堂深惡《孟子》偽孫?#93;疏「體例踳駁,徵引陋略乖舛,文義冗蔓俚鄙」,故亦思為《孟子》另著新疏,以補前人之闕。因之,里堂於完成《易學三書》後,即與其子廷琥編撰《孟子正義》。關於《孟子正義》的編纂過程,里堂嘗記之曰:於丙子冬,與子《孟子正義》
學術成就
焦循 經學與天算學:焦循思想的中心話題 在《幾何原本》前六卷譯本傳入中國之後,明末清初的知識界表現出了學習這部著作的巨大熱情。雖然這部書的流傳並不廣泛,但它對當時中國學人的思想上產生的衝擊力卻是不可磨滅《焦循著述新政》
易學
《幾何原本》世界構圖的吸收與超越 焦循易學向我們描繪了這樣的一幅關於宇宙整體的動態畫面:它是由一系列簡單的元素經過不斷的有序的進化積累生成的,而且一直處在生生過程之中,它沒有終結之時,它是一個開放的不斷擴大自身的系統。這一系統有兩個重要特徵:生長性(進化與積累)與有序性(嚴格與規範)。一個系統,如果沒有進化與生長,它就不夠宏大,不符合儒家天地生生之道;但如果沒有嚴格與規範,那么這個宏大也是一種假象,它就是堆砌在沙灘上的巨大建築,布滿縫隙與窟窿,一旦有了外來的衝擊,它很快就會垮塌。受過晚明《幾何原本》及其天算學洗禮的清儒比以往任何朝代的學人都更看重這一系統的嚴格性與規範性,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正是清代學術的基本特點,這也是為什麼清代學術在經歷時間沖刷磨蝕之後仍然屹立的奧秘所在。保障焦循易學嚴格性與規範性的主要部件是焦循在易學中“發明”的變換規則。這些變換規則有兩類:天算型的,有旁通、相錯、時行,有時合稱“比例”;音韻訓詁型的,主要有“引申”,共12例。易學兩種規則的啟示
這兩種規則在易學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大體說,它們事關易學的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文字層。《易經》是一部書,它是由文字(包括短句)組成的,一切對於《易經》的解釋必須經由文字這箇中介,必須是針對一定文字所作的解釋。卦爻象層。正如英和所說的那樣:“群經皆可理釋(以文字解釋),而惟《易》必由數推。”文字因其自身內蘊的模糊性與漂游性,使得它不可能很好地揭示一個嚴格而規範的世界,因此,只有在由數學符號組成的世界裡,人們才能夠發現這種嚴格性與規範性。天算學思路的優點
採用天算學思路的優點還在於,可以對《易經》中的每一個詞都給出嚴格而規範的解釋。如果我們將《易經》看成是一個宇宙的話,這個宇宙中的一切都將籠罩在數學的光芒之下,再沒有任何玄奧神秘的保留地帶。英和在為焦循易學著作寫序時為此興奮不已,稱讚焦循的易學“元本經文,疏通引證,使全易無一剩句殘言。”在焦循眼中,《易經》實際上已經成為一部天算學類型的著作了,在一定意義上,這種認知主義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至於我們個人是否同意這個時代的易學視野,則是另一個問題。《易學》
焦循易學世界構圖的兩個方面:嚴格、規範性與生命、靈動性著作考據之爭
焦循在全身心投入到易學研究以前,還曾加入過“著作考據之爭”。這場爭論的焦點是如何對待惠棟學派的經學研究。文學家袁枚批評經學家孫星衍的經學研究缺乏“性靈”,聲稱只有文學才有“性靈”,經學只不過是機械呆板的抄書之學。另一位乾嘉時代的重要學者章學誠則對袁枚的觀點進行了批評。章學誠認為,袁枚的觀點將引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後果,因此是非常不可取。焦循也加入了這場爭論。他不同意孫星衍以考據為經學的立場,而同意袁枚對當時考據學風的批評,欣賞袁枚大力提倡的“性靈說”,認為無性靈則無所謂學風,考據的問題正在於缺乏“性靈”,但他也不同意袁枚文學是體現“性靈”的唯一領域的看法。他重新解釋“經學”範疇,賦予其新的意義。在他的“經學”中,“性靈”得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體現。他指出:“經學者,以經文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術算、陰陽五行、六書七音為之輔,匯而通之,辨而析之,求其訓詁,核其制度,明其道義,得聖賢立言之指,以正立身經濟之法。以己之性靈,合諸古聖之性靈,並貫通於千百家著書立說之性靈,以精汲精,非天下之至精,孰克以與此?……惟經學可言性靈,無性靈不可以言經學。辭章之有性靈者,必由於經學,而徒取辭章者,不足語此也。”(《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 由此,經學是“性靈”的完全展開。它不是個人的“性靈”,而是眾多人的“性靈”在跨越了個人的局限性與歷史性的基礎上融匯而成的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由學問與性靈共同構成的。因而,真正的經學有兩個特徵,一是學問的貫通,經學應當成其為經文本身與百家子史、天文術算、陰陽五行、六書七音等學問相互貫通的產物;二是“性靈”的貫通,經學應當成後代經學家注釋經書的“性靈”,與古代聖賢著述經書的“性靈”相互貫通的產物。“著作考據”結論
在“著作考據”之爭中,袁枚凸顯了性靈,孫星衍凸顯了學問,焦循則是想將學問和性靈都融貫到經學之中。焦循並不排斥考據學,他本人也精通考據學,但是他決不同意以考據學作為經學的范型。考據學所缺的東西是“性靈”,這種缺乏導致了一個問題:它誤認了經學的本質特徵。完整的經學本質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客觀的學問的和主觀的性靈。客觀的特徵是經文本身,而主觀的特徵是“性靈”。因此,當袁枚說只有文學才可以談論“性靈”,而經學似乎只是考據之學,僅僅需要勞力抄書時,焦循就不能同意了。藝術作品:
小程式
贊
糾錯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