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去疾百科介紹
方去疾(1922年-2001年),原名正孚、超、之木,號心齋、四角草堂、宋璽齋、岳陽書樓等,浙江溫州人,印學大師。生前著述頗豐,所編訂《明清篆刻流派印譜》,填補明清五百年印學史的研究空白。被公認為二十世紀中國印學界領銜人物。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
外界讚賞
方去疾不僅是一位藝術風格獨樹一幟的篆刻家,還是著述豐碩的印學家。僅以他編訂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譜》為例
方去疾,乃印學界第一次對這個領域進行突破性總結分析,被認為“大有功於印壇”。在藝術創作上,方去疾從深厚的傳統積澱中蛻化,形成倚側清奇如駿馬馳騁的印風。他還曾開創性地將簡化字入櫻看過他治印的人說他落刀如風,一氣呵成。殊不知他有時為一方印易稿數十過。他為唐雲一方“藥翁寫意”,沉吟14載始成;為葉潞淵一方“葉豐”鳥篆,竟殫思竭慮28年。他還是對上海的文物事業頗有貢獻的鑑定家和收藏家,病後曾數次將珍藏的古代書畫印章捐給博物館。病中的方去疾有時厭恨透了那糾纏不去的病魔,發狠不肯吃藥。但只要有學生或後輩來向他請教,他思路就顯得特別清晰。很少說話的他會開口告訴你從哪幾本典籍中,從哪位名家的哪方印章中,借鑑哪種篆法、刀法,解決創作難題。篆刻家施元亮說:“方老師教學生話不多,但很實在,很管用。”
篆刻風格
篆刻熔詔版、鑿印於一爐,並以漢器文字入印,章法追奇而不務怪,於欹側中求平穩,疏密對比強烈,富節奏感,刀法蒼勁而古樸,既 方去疾作品流走又凝重,富立體感。書法亦與篆刻風格相似,常以秦隸、詔版摻以漢碑額,縱橫奇肆,欹斜自然,醇厚高古,自具格局。
印學貢獻
在當代篆刻界,方去疾是傑出且重要的一位大家,他在印學(包括篆刻)領域裡的貢獻至少有三個方面:正本清源
鉤陳索玄,梳理流派,正本清源。自19世紀末葉始,中國對周秦兩漢璽印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可是明清流派印章依舊被忽視和冷落。方去疾對明清以 方去疾來1500種印譜和200種印學論著數百萬文字,以40年的時間,梳理分析,比較鑑定,去偽存真,使明清流派重放輝煌的光彩,使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等一大批篆刻家的作風得以廓清。這類研究成果在他1980年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譜》一書中充分地作了揭示,這是明清篆刻研究領域第一次突破性總結。
自成家數
師心前賢,離跡出新,自成家數 。方去疾對往昔的篆刻大師們師其心而離其跡,即以傳統精華為基點,吸收、消化、發揚,既與前賢精氣神韻一脈貫通又風格迥然不一,顯示出特定的時代感。方去疾有紮實的功底,他14歲在他胞兄方節庵先生創辦的滬上首家專業印社—— — 宣和印社工作時,就開始用心揣摩和臨摹漢印,16歲時所刻印章,洋溢著濃郁而老成的秦漢意韻,後來他出版《四角亭泥古》一書,記錄著他對秦漢印的泥古印跡,他為出新而泥古,在泥古基礎上 方去疾(左)和馬公寓在探討篆刻出新。他曾對秦漢銅器、碑版中的文字、圖案等第一手實物資料作過深入的綜合研討,他早年純正雅馴的秦漢作風到中年就變為倚側清奇、順勢得氣的作風。他的見地影響了一批印人,如錢?、來楚生這些年長於他的印人。
普及印學
去其去奧,授人以法,普及印學 。印壇傳統的傳授教學方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學生舉刀彷徨,不知去從。方去疾創造出一種新的篆法章法刀法的教學方法。以篆法、章法為例,“牽一髮而動全身”,即是他的基點,把一印一字及一筆的疏密、方圓、斂放、正側、細粗、短長、俯仰、曲直、向背、順逆、剛柔、輕重、枯潤……都置於全局的協調中權衡,從而客觀地篩選出理想的處理方法,在方先生嚴格真摯的指授下,一大批中青年印人脫穎而出,韓天衡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韓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葉緣於方介堪老師的引薦,在印學方面繼而得到方去疾老師的諄諄教誨。個人作品
方去疾作品早在五十年代初,他繼承方節庵未竟之業,繼續完成《苦鐵印選》《晚清四大家印譜》的編次印行,並編輯《二弩老人遺印》《散木印集》《福庵老人印集》《古泥印集》的原拓本出版。方去疾的作品,生前曾編印有《去疾印稿》《四角亭泥古》《方去疾篆唐詩》等 。與人合作出版印集《瞿秋白筆名印譜》、《古巴諺語印譜》、《養豬印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