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狄仁傑書法>> 狄仁傑百科介紹字帖

狄仁傑百科介紹

人物簡介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五年(630年)[隋大業三年(607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抗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人物生平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傑_狄仁傑介紹_書法字典

狄仁傑畫像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嘆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
狄仁傑_狄仁傑介紹_書法字典

狄仁傑刻像

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回響,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書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曾勸武則天繼續以四子李旦為嗣,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
狄仁傑_狄仁傑介紹_書法字典

狄仁傑肖像

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後世稱其為:狄梁公)。

子嗣

狄光遠

  武則天在位期間,左台中丞來俊臣恃寵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還大興刑獄,專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權勢,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來俊臣一時興起,又羅織了一些罪名,上書誣告狄仁傑、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謀反。為使這七人儘快認罪,他還奏請武后下令:這七人中,一經審問即承認犯有謀反罪行,態度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  武則天準奏,命來俊臣負責審訊。來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傑等7人一入獄,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誘他們認罪。還假惺惶地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諸位可要看清形勢,如今太后在位,皇恩浩蕩。你們若承認有罪,太后就會網開一面,饒過你們的死罪。如若頑固不化,可別怪本官的刑罰無情。”  狄仁傑早就知道來俊臣心狠手辣,心想:我們這幾個人都是清白無辜的,卻被來俊臣誣陷。來俊臣是太后面前的紅人,現在自己是沒有機會澄清罪名了。如果不先隱忍認罪,保住性命,肯定就會遭到來俊臣的毒害,那樣可就永無伸冤昭雪之日了!  想到此,他便首先承認自己犯有謀反之罪。來俊臣一見,心裡暗自發笑,想狄仁傑這小子真是傻得實在,讓他認罪他就認。於是對狄仁傑也就稍稍寬容了一些。其他六位大臣堅決不承認有罪,結果被來俊臣嚴刑拷打,受盡了折磨。  來俊臣把那六名大臣押入了死牢。狄仁傑由於已承認謀反,所以未被打入死牢,並且獄卒們對他的看管也不甚嚴密。  一天,狄仁傑瞅準機會,乘獄卒不備,從被子上撕下一片布帛。然後用力把手指咬破,蘸著血,在布帛上面寫下了自己的冤情。寫好之後,悄悄地把它塞在棉衣裡面。等獄卒來送飯時,他把棉衣交給那獄卒,說:“天氣熱了,煩勞你把我的棉衣轉交給我的家人,讓他們替我去拆洗拆洗吧!”獄卒不加懷疑,點頭同意了。  狄仁傑的家人拿到獄卒送來的棉衣,拆時發現了藏在裡面的血書。家裡人一看就明白了狄仁傑的用意,連忙讓狄光遠(狄仁傑之子)帶上血書,進宮求見太后。見到武則天,狄光遠把父親的血書呈上,又詳細敘述了得到血書的經過。武則天看罷,又傳訊了來俊臣,才知狄仁傑是被誣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承認有罪的,於是便赦免了他。

狄景暉

  狄仁傑擔任魏州刺史時,因為政績卓著,百姓為他建立生祠,後來,他的兒子狄景暉也來到魏州任職,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狄仁傑的生祠也因此被毀。

狄光嗣

  仁傑獨薦其子光嗣,由是拜地官員外,蒞事有聲。則天謂之曰:“祁奚內舉,果得人也。”(出《唐會要》)...聖歷中期,武則天讓宰相們各舉薦一位尚書郎,唯獨狄仁傑舉薦他的兒子狄光嗣,被武則天任命為地官員外郎,非常稱職。  狄光嗣雖然比較稱職,,歷任淄、許、貝三州刺史,事親至孝,但最後也因為失職而受到降職的處分。

史籍列傳

舊唐書·狄仁傑傳

  
狄仁傑_狄仁傑介紹_書法字典

《舊唐書》(中華書局版)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父知遜,夔州長史。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云:‘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薦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仁傑孝友絕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數日,授仁傑侍御史。時司農卿韋機兼領將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宮狹小,不容送終之具,遣機續成其功。機於埏之左右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莫不壯麗。仁傑奏其太過,機竟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懾懼,仁傑奏之,請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傑奏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肅然。

新唐書·狄仁傑傳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省略)

歷史評價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歷史功績

  狄仁傑一生政績顯赫,剛正嚴明,其主要功績有:  1.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並為恢復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貢獻。在狄仁傑死後,他的學生張柬之發動政變,恢復了“唐”國號;  2.為唐朝舉薦了一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時人謂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一時傳為美談。

狄仁傑品行

  在封建社會,一個司法官員的公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狄仁傑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遠遠望見一片白雲孤飛,狄仁傑告訴同行的人說:“我的親人就在那片白雲的下方。”說完注視良久,直到白雲飄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傑的同僚鄭崇質將要被派往西北絕域持行公務,而他的母親年邁多病,狄仁傑勸道:“你怎么可以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為你擔憂。”於是進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藺仁基被他們二人的友誼所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同僚李孝廉之間的種種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狄仁傑後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指證宰相楊執柔也是同謀以求免死,狄仁傑氣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傑怎么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話間,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嚇得遊說者連忙安慰他。從以上可知,至親至孝的狄仁傑不僅是一個相當合格的司法官員,而且也堪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楷模。

祠堂墓碑

  狄仁傑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旁(現被圈入白馬寺,進白馬寺後越過荷池直走);狄仁傑祠堂碑位於河北省大名縣孔莊村北。狄仁傑墓位於洛陽城東 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白馬寺鎮白馬寺山門外。為一圓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兩方,較大的石方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
狄仁傑_狄仁傑介紹_書法字典

狄公墓

立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  二碑位於翟泉村北約1 .5公里的鄺山之陽、漢魏洛陽故城的金墉城北。這裡向南山勢徐傾、至碑處驀然緩平、故鄉民素稱雙碑凹。二碑東西橫列、相距約5米;皆作六夔龍盤繞碑首雕技絕巧、氣勢雄渾;班斗形跌座深埋土中。東邊一通、剝蝕尤甚、篆額及正文俱漫德不清。西邊一通、自首至座高3.65、寬1.15、厚0.35米;座高70、寬1.5、厚1米。孫星衍、邢潤的《寰宇訪碑錄》卷四有著錄,因石質風化字跡難辨而言“年月材、不予錄文。  較小的一方上下隔為三欄,鐫刻吊詩數首及明人周鼎、河南知府虞廷璽所撰序文,立於明代天順三年(1459)。狄仁傑卒後封為梁國公。此墓現經擴修,闢為狄公祠。  狄梁公街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北端東側,原名狄公祠街,顧名思義,因該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國公狄仁傑的祠堂,故名。
狄仁傑_狄仁傑介紹_書法字典

據地方史料記載,當年的狄公祠並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舊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遙的狄仁傑故里。隨著時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後遷徙,不知所處,狄公祠亦因無人祭祀、維修,逐漸頹壞。一直到明代為續祀狄公,才將狄公祠由狄村的廢址上遷入城中崇善寺北端東側,仍用舊名。  傍臨山西省博物館和三晉名剎崇善寺的狄梁公街,並不為大多數人們所熟悉。它全長不過二百米,寬也就八米左右,是一條地地道道的小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