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閣帖介紹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炅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匯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閣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賜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宋代記錄此帖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未見此種拓本流傳。淳化閣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叢帖,由於王著識鑒不精,致使法帖真偽雜糅,錯亂失序。然\鐫集尤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譽,對後世影響深遠。 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顧從義本、潘允亮本、肅府本等較著名。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拓本,鈐“乾隆御覽之寶”、“懋勤殿鑑定章”等印。白紙挖鑲剪方裱本,麻紙烏墨拓,每頁尺寸縱25.1cm,橫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書刻款,完整難得。 宋陳思《寶刻叢編》,清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容庚《叢帖目》等書著錄。 宋仁宗慶曆年間,宮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閣帖》的棗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毀,因而初期的拓本就顯得異常珍貴,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
歷史考證
自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摹勒《淳化閣帖》後,全國各地輾轉傳刻,遂遍天下。
淳化閣帖
著名者有二王府本、紹興國子監本、大觀太清樓帖、淳熙修內史本、泉州本、北方印成本、烏鎮張氏本、福清李氏本、世堂本、臨江戲魚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等等,卷帙類同。又有慶曆長沙劉丞相帖、潘師旦絳州帖、絳公庫帖等,稍加損益,卷帙亦異。其他瑣瑣者又數十家。令人遺憾的是以上宋代《淳化閣帖》原石均已佚失。現存《淳化閣帖》刻石僅有三種: ①明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肅王府遵訓閣本”(俗稱“肅府本”) ②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陝西費甲鑄按肅府初拓本摹刻一部,置於西安碑林(俗稱“西安本”或“關中本”) ③清初虞氏據《肅府本》早期拓本重摹上石,現存江蘇溧陽縣甓橋鎮虞氏宗祠(俗稱“溧陽本”)。 但近日《淳化閣帖》無宋代刻石傳世的共識被杭州文瀾閣舊址新近發現的《淳化閣帖》刻石打破。此套《淳化閣帖》刻石目前放置在杭州孤山路二十八號文瀾閣舊址(現為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所在地),此閣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淳化閣帖》刻石就存放在大院西側碑廊內,碑廊建於一九九四年,內設碑牆兩堵,自南而北縱向延伸,牆外用玻璃框保護,中間為《浙江藏書樓碑記》隔開。坐南一堵碑牆鑲嵌《淳化閣帖》刻石四塊和《清嘯閣帖》、《左璞堂帖》、明清墓誌雜石等,其中《閣帖》四塊僅見單面(見圖四),其背面鑲嵌明代墓誌數塊。坐北一堵碑牆鑲嵌《淳化閣帖》刻石二十一塊(按:由碎石拼配者作一塊記數),能見刻石正、背兩面(一面面朝東,一面面朝西,見圖五、六)完整刻石長一○二厘米,寬二九厘米。 據資料記載,這套刻石在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由張燕昌(芑堂)從西吳舊家為孫仰魯(壽松主人)購得。一九三三年孫氏後人侯康先生將帖石捐贈給浙江圖書館,當時曾有整套帖石拓片流傳,浙圖至今還保存有一套當時帖石拓片。解放後,這套帖石逐漸淡出了文物工作者的視線,“文革”中帖石又遭受一定程度損壞缺失。一九九四年有識之士在浙圖紅樓走廊內發現這批刻帖,建議保護陳列,遂建碑廊儲之。 對帖石版本過去一直無法識別,一般視為明清刻石別本,二○○四年春,筆者攜《肅府本》前往對照,亦無果而返。二○○六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施安昌先生用故宮博物院新印《懋勤殿本淳化閣帖》進行了比對,認為《懋勤殿本淳化閣帖》就出自這套刻石。此事立即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如果確定的話,浙江圖書館《淳化閣帖》刻石就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匯刻帖的原石,其意義非同尋常。這一宋代刻石的重新確認是近年來碑帖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它能為帖學研究帶來最原始的刻石信息。 要鑑定此套刻石的刊刻年代,需要對現存殘石的刊刻內容、卷版標號、卷尾刻款、殘石的材質、石花紋理、石裂紋等等進行綜合分析處理,令人遺憾的是,一九九四年修建碑廊時對《淳化閣帖》刻石上牆陳列是比較盲目的,未經細緻核對,排次極為混亂。我們面對的是一套排列錯亂顛倒的刻帖,好比一幅攪混的撲克牌,為進一步展開研究,有必要先對刻石進行編號排次,編號原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現編號如下: 坐南單面刻石四塊,命名為“單一”、“單二”、“單三”、“單四”。 坐北雙面刻石二十一塊,其中面東向者,依次命名為“東一”、“東二”……面西向者,依次命名為“西一”、“西二”…… 經一石一帖地核對統計後(參見附錄),我們發現浙江圖書館收藏《淳化閣帖》現存刻石二十五塊(四十六面),保存了《淳化閣帖》原本的五分之三強。卷版標號有三種樣式,例如:“五五”(純數字版號,前為卷號,後為版號),“甲六”(天干數字混和編號),“十卷九”(卷字編號)。卷尾淳化三年刊刻題款後尚有大量餘地(見西七石後),但未刻任何題刻信息,從中我們可知,當年刊刻此帖時,就未加刻摹勒時間、地點、摹刻人名等鑑定要素。雖然為進一步鑑定帶來難度,但是未刻刻款這一條信息,就能排除宋代一些有刻款的《閣帖》,例如:淳熙修內史本,其卷尾楷書題作“淳熙十二年乙巳歲二月廿五日修內史恭奉聖旨摹勒上石”字樣。
現存《淳化閣帖》殘缺程度統計表
令人興奮的是,浙江圖書館所藏《淳化閣帖》民國時期拓本上還保留了現存帖石佚失的三則清人題跋,梁同書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題跋,孔繼涑、孫仰魯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題跋。現摘要如下: 梁同書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題云:“往余於先叔祖深父先生齋頭見舊拓閣帖石本也而上有銀錠文,相傳宋時賈相門客從賜本摹出,故仍棠梨之舊,至今卅餘年來所見無逾此者。今春景高孫君偶於西吳舊家購得帖石若干枚,洗剔苔蘚,用好手棰拓一本示余,精采煥發絕類宿覯,因訪覓前帖檢勘一過,凡字跡波磔石片剝蝕之處無毫髮差,殆宋刻原石無疑,可寶也。惟失去鍾繇及謝萬書數百字,或謂宜補完之,余曰:舊刻缺亦何病,況延津合浦來自有期,寧不可俟之異日耶?並附識之如右,乾隆辛丑臘月山舟梁同書。” 孫仰魯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題跋:“友人張君芑堂為余購得閣帖舊石若干於禾中故家,剔抉苔蘚聯綴斷裂錐拓一通,取別本十餘種參校無有同者。汪君天潛出示梁氏所貽深父先生鑑定藏本,校之纖毫無不吻合,蓋即此石原拓也。委棄有年摹拓絕少,故丰神完美。就中與諸本尤異者若卷三‘環之頓首下’有‘秋’字,卷七《朱處仁帖》後增《服食帖》三行皆可補諸家釋文所未備,初購得時缺魏鍾繇《宣示帖》及謝萬書三行,閱數月芑堂復於原所藏處搜訪得之,遂成完璧欣賞之餘,因述其緣起如此。時乾隆壬寅九月既望壽松主人孫仰魯。” 以上跋文可知,此帖刻石系張燕昌(芑堂)為壽松主人孫仰魯購得,梁同書認為此帖系宋刻《閣帖》賈似道本。 浙江圖書館藏《淳化閣帖》刻石斷定宋石的依據。 我們此次鑑定刻石年代的利器是潘祖純藏本(現藏上海博物館)、懋勤殿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因潘祖純藏本、懋勤殿本為已知宋刻宋拓,只要將浙江圖書館新近發現《淳化閣帖》刻石的細部特徵與以上二本進行對照,拓本就像指紋印,刻石好比手指,若完全一致的話,即可證明杭州文瀾閣新近發現《淳化閣帖》刻石就是宋代刻石。
一、懋勤殿本(現藏故宮博物院)簡介
傳世《淳化閣帖》宋拓本著名者有:安思遠藏本(現藏上海博物館)、潘允諒藏本(現藏上海圖書館)、潘祖純藏本(現藏上海博物館)、懋勤殿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宋拓王右軍帖》(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以上諸本除懋勤殿本、潘祖純藏本同出一石,其餘均出自宋代不同的刻石(木)。 民國廿三年(一九三四)故宮博物院曾於乾隆清宮東廡(此帖原在養心殿)陳列《淳化閣帖》一部。第一冊卷首與第十冊卷尾鈐有“懋勤殿鑑定章”、“乾隆御覽之寶”印章,內夾黃紙籤條有“宋拓淳化閣帖一匣十冊,上等”字樣,帖中未見其他印章與題跋。此本即馬子云先生提及的“懋勤殿本”。此十卷本為刻石,為宋紙、宋墨、宋拓無疑,與傳世另一宋拓“潘祖純本”出一石。
二、潘祖純藏本(現藏上海博物館)簡介
此帖宋代流傳未詳,明代秘藏於潘家,歷經天泉翁(潘祖純伯祖)、潘鳳洲(潘祖純伯父)、潘祖純三代收藏,明萬曆庚申(一六二○)季夏,經吳興方仁宇重新裝裱於觀生堂。清代經卓蔗老、梁國治、李宗瀚、李聯琇、李翊煌遞藏。帖中有潘祖純、查升、李翊煌、許福昺題跋,以明萬曆丙午(一三○六)潘祖純題跋最早,故稱之為“潘祖純本”。清宣統元年(一九○九)經李翊煌手石印行世,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許福昺又用珂版印行,印刷極為精美,但流傳極稀,唯羅原覺、曾克專、張彥生諸先生稍有論及。現藏上海博物館。 上述兩種宋拓本亦非同一時間所拓,“懋勤殿本”要早於“潘祖純藏本”。因相傳《淳化閣帖》祖本刻於棗木,年代久遠,棗木本開裂,後用銀錠加固,故有無銀錠紋是祖本的憑證。南宋人對此亦深信不疑,往往在宋刻原石上加刻銀錠紋,以充祖本,故在宋代拓制“潘祖純藏本”時,就已經有銀錠紋出現,而“懋勤殿本”拓制時還未刻銀錠紋。浙江圖書館現存殘石上還能找到銀錠紋兩處。
三、現存《淳化閣帖》刻石與拓本的校勘
現存《淳化閣帖》刻石與潘祖純藏本、懋勤殿本的校勘 區別拓本與刻石的異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對比石花痕、字口特徵。因兩者完全吻合,沒有必要一一羅舉,筆者隨機地抽取了浙圖新近發現《淳化閣帖》幾塊刻石與懋勤殿本進行校對,結果如下: 卷六譙周帖,首行“譙”字右側、二行“令”字均有相同石花 卷六譙周帖,二行“嚴君”之“嚴”字右側均有相同石花。 卷六譙周帖,三行“司馬相如”之“相”字均有相同石花。 卷九授衣帖,六行“憂馳無復”之“復”字左側有相同圓形石花。 卷九奉別帖,一行“奉別”之“奉”字左側有相同石花。 卷九奉別帖,六行 “當可耳然”之“然”字左側有相同石花。 卷九奉別帖,九行“體氣頓至”之“頓”字下有相同石花。 卷一齊高祖蕭道成帖,三行“見卿”,四行“知卿”間有相同石花。 此外,(西十石)卷一唐太宗《所疾帖》首行“所疾者”上尚多一“卿”字,(西二石)卷三劉環之《感閏帖》第一行“環之頓首”下尚多一“秋”字,(西九石)卷七《朱處仁帖》後尚多存《吾服食帖》二行,以上特徵《淳化閣帖》其它版本均無,唯在“懋勤殿本”、“潘祖純本”上出現。 通過以上簡便的校對已經能夠明確浙江圖書館新近發現《淳化閣帖》刻石就是宋代刻石。 現在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浙圖現存《淳化閣帖》刻石會不會是明清時期從“懋勤殿本”、“潘祖純藏本”或相類的底本再翻刻?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翻刻碑刻大多會將石花照樣摹刻,翻刻法帖未見有將石花一併摹入的。其次,刻石的質材不可能完全一致,每塊石頭有其自身獨特的石質紋理(石筋、石裂紋),這些紋理是無法用刻刀模仿的。浙江圖書館現存《淳化閣帖》刻石上能見到的石質紋理痕與“懋勤殿本”、“潘祖純藏本”完全一致。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批石刻皆為太湖石所刻,最早共有八十一塊,但後來由於歷史原因有些被人為破壞了。石刻中絕大多數是南宋所刻,還有部分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復刻。兩者區別在於南宋刻石皆系雙面,而清朝所刻為單面。兩者所用太湖石料也有區別,南宋石質更為細膩,顏色更為白皙,而清代所用刻材較粗糙,顏色也相對要深一些”。是否如此呢?其實,上文統計帖目已經可知,現存二十五塊刻石(四十六面)已經包括《淳化閣帖》的五分之三強,故此套刻石全套完整數目應該在四十塊左右,而不應是相傳的八十一塊。八十一塊的說法可能還包括浙江圖書館收藏的其他明清墓誌、刻帖。所謂“南宋刻石皆系雙面,清朝所刻為單面”完全是臆測,經鑑定坐南四塊單面的刻石亦為原刻無疑。即便偶有補刻,亦是在宋代椎拓“懋勤殿本”、“潘祖純藏本”之前,現存《閣帖》殘石絕無明、清補刻現象。
結語
據文獻記載,宋代刊刻《淳化閣帖》有數十套之多,要確定它究竟是其中哪一套,還有一定難度。但可以推斷的是,此帖刻於浙江杭州,如此眾多、笨重的帖石從它處移到杭州的可能性不大。其次,此套帖石可能私刻而非官刻,理由是:首先,此帖存在同一面顛倒刊刻的情況(一卷內容刊刻結束,其後尚有餘石,就顛倒刊刻他卷內容),比較節約石材。其次,雙面刻石文字有的正反顛倒(為傳拓方便,顛倒的帖石翻一面正好是正面),但也有的是不顛倒,不夠統一嚴謹。基於刊刻在杭州又屬私刻,筆者推斷為“世堂本”,刻於宋度宗鹹淳間(一二六五—一二七四),系賈似道門客刻帖高手廖瑩中摹刻,因置於世堂而得名。據傳賈似道門客廖瑩中精於摹勒,王用和工於鐫刻,曾令翻刻,故“世堂本”亦屬“賈刻本”體系。筆者認為此帖是傳世《淳化閣帖》較佳的修繕本,刊刻精細無比,又將《閣帖》原本的刊刻失誤一一更正,且筆法墨趣突現,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 二○○七年四月寫於上海圖書館碑帖研究室
現存帖石目錄
單一(卷四)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徐嶠之《春首帖》八行;陸柬之《得告帖》四行;薄紹之《回換帖》六行
單二(卷一)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前有“甲二”卷版標號 晉明帝司馬紹《墓次帖》二行;東晉康帝司馬岳《陸女帖》二行;東晉哀帝司馬丕《中書帖》四行;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慶賜帖》六行;東晉文孝王司馬道子《異暑帖》三行;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譙王帖》(僅存首行)
單三(殘石兩塊:卷三、卷四)
一、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孔琳之(原作孔琳)《日月帖》(自“盛比”行起,僅存後五行);王僧虔《劉伯寵帖》(存前八行,至“乃更”止) 二、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李邕《晴熱帖》(自“不示之”行起,存其後六行);褚庭誨《辭奉帖》(存前四行)
單四(卷八)
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阮公帖》(缺前二行,存後五行)、《家月末帖》二行、《蒸濕帖》四行、《不得西問帖》一行、《丘令帖》四行、《謝生東旋帖》六行、《飛白帖》三行、《遣書帖》(存前三行)
東一(卷三)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前有“三四”卷版標號 王凝之《八月帖》(存二行);索靖《載妖帖》八行、《七月帖》四行;劉穆之《家弊帖》六行;王劭書標題一行。
東二(卷三)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一”卷版標號 庾亮《書箱帖》(原作庾元亮)五行;庾翼《故吏帖》、《季春帖》五行;沈嘉《十二月帖》(原作沈嘉長)四行;杜預《十一月帖》五行、《親故帖》僅存起首第一行)
東三(卷五)
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四”卷版標號 智果《評書帖》(第六行“舉體”起,至三十六行“扶風”止)
東四(卷四)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歐陽詢《比年帖》(自“豈能”行起,存最後二行)、《腳氣帖》三行 柳公權《聖慈帖》五行、《伏審帖》十行、《榮示帖》六行、《十六日帖》二行、《辱問帖》(僅存第一行) 後有“四六”卷版標號
東五(卷五)
諸家古法帖第五: 右側中部有“五二”卷版標號 宋儋《接拜帖》二十一行;衛鑠《急就帖》八行;古法帖《賢弟帖》(僅存首行)
東六(卷一)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九”卷版標號 唐太宗李世民《數年帖》(自“燋金”行起)存六行,《東都帖》四行; 唐高宗李治《無事帖》六行、《文瓘帖》二行、《錢事帖》一行、《六尚書帖》四行、《昨日帖》二行、《玄堂帖》(存前六行,至“知此”行止)
東七(卷八)
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遣書帖》(自“一日”行起,存四行,後有銀錠紋)(見圖十三)、《採菊帖》五行、《增慨帖》四行、《由為帖》一行、《月半哀感帖》四行、《獨坐帖》四行、《安西帖》六行、《黃甘帖》(存起首二行)
東八(卷六)
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又不能帖》(僅存二行,缺前四行)、《疾不退帖》五行、《兒女帖》五行、《彼土帖》十一行、《譙周帖》四行、《夫人帖》三行、《蔡家帖》(僅存首行)
東九(殘石兩塊:卷六、卷十)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前有卷首標題 《適得書帖》五行、《知欲帖》三行(左上殘損)、《差涼帖》(僅存首行,上損) 二、倒石,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極熱帖》八行、《冠軍帖》三行、《服油帖》(存前三行) 其後附正刻數行。
東十(卷三)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二”卷版標號 杜預《親故帖》(缺首行,存後三行);王循《七月帖》五行;劉超《如命帖》三行;謝璠伯《江東帖》四行;王徽之《得信帖》七行;謝莊《昨還帖》僅存前一行
東十一(殘石兩塊:卷九、卷二)
一、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授衣帖》(自第六行“日憂馳”行起,存後七行) 《奉別帖》(存前十行,缺末行三字) 二、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王導《省示帖》七行殘字
東十二(卷一)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下有“一二”卷版標號,上有“甲三”卷版標號 宋明帝劉彧《鄭修容帖》(存末二行);齊高帝蕭道成《破帖》四行;梁武帝蕭衍《數朝帖》五行;梁高帝《眾軍帖》五行;梁簡文帝蕭綱《康司馬帖》四行;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僅存前二行)
東十三(殘石兩塊:卷六、卷十)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日月帖》(自“瞻廓”行起,存三行)、《兄靈柩帖》七行、《省別帖》(僅存一行半) 二、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夜眠帖》四行、《嫂等帖》(存前九行,至“駱驛”行止)
東十四(殘石兩塊:卷六、卷九)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侍中帖》(缺首行,存後二行)、《敬豫帖》二行(上有橫刻“巳十三”卷版標號)、《清和帖》五行(左下截殘損)、《追尋帖》(僅存“追尋傷”三字) 二、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相過帖》(缺前四行,自第五行“盡此”起,存七行(上有橫刻“壬一”卷版標號)、《諸舍帖》二行、《永嘉帖》四行、《鵝還帖》五行、《諸女帖》(僅存首行)
東十五(殘石兩塊,卷二、卷八)
一、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張華《得書帖》四行、桓溫《大事帖》六行 二、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黃甘帖》(僅殘存二字)、《尊夫人帖》(存三行,右上角殘損)、《日五期帖》四行、《先生帖》二行、《雨快帖》(僅存前二行)
東十六(卷一)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唐高宗李治《玄堂帖》(僅存最末一行)、《遣弘帖》六行;陳叔慎《梅發帖》六行; 陳伯智《熱甚帖》三行、《寒嚴帖》四行
東十七(卷十)
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嫂等帖》(自“慰吾”行起,存五行,上有“十卷九”卷版標號字樣)、《鄱陽帖》八行、《鵝群帖》八行、《敬祖帖》(僅存首行)
東十八(卷五)
前有卷首標題刻款 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一”卷版標號 蒼頡《戊己帖》四行;夏禹《出令帖》二行;孔丘《延陵帖》二行;史籀《射州帖》二行;李斯《田疇帖》四行;程邈《天清帖》五行
東十九(卷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鍾繇《長風帖》(前缺二行,自“居處”行起,存七行);皇象《文武帖》六行、《頑闇帖》九行;張華書標題一行
東二十(卷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郗鑒《災禍帖》(僅存後二行);郗愔《九月帖》五行、《廿四日帖》二行、《遠近帖》三行、《想親帖》四行;郗超書標題一行
東二十一(殘石兩塊:卷七、卷一)
一、 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有卷首標題刻款 《秋月帖》(存五行,最末行缺)、《桓公帖》殘存八行、《謝光祿帖》殘存首行 (有銀錠紋一) 二、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晉元帝司馬睿《安軍帖》三行、《中秋帖》五行 東晉明帝司馬紹書標題一行
西一(倒石,卷三)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山濤《侍中帖》八行;卞壺《文墨帖》六行;謝發《晉安帖》六行;王曇首(原作王曇)《服散帖》(存前四行) 後有“三九”卷版標號
西二(倒石,卷三)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謝莊《昨還帖》三行;司馬攸《望近帖》四行;劉瓌之《感閏帖》四行;王坦之《謝郎帖》四行;王渙之《二嫂帖》八行;王操之《婢書帖》;王凝之《八月帖》
西三(卷三)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有“三五”卷版標號 王劭《夏節帖》五行;紀瞻《昨信帖》四行;王《靜媛帖》六行;張翼《節過帖》三行;陸雲《春節帖》五行;王邃《張丞帖》三行;王恬書標題一行
西四(倒石,卷五)
諸家古法帖第五: 何氏《去留帖》五行;蔡琰《我生帖》二行; 古法帖《敬祖帖》五行、《鄱陽帖》八行、《度德帖》五行、《
亮曰帖》(僅存首行)
西五(卷四)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前有“四四”、上有“丁四”卷版標號 褚遂良《家侄帖》(存後七行); 虞世南《大運帖》五行、《去月帖》六行、《賢兄帖》八行、《疲朽帖》
西六(卷一)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有“一五”、“甲六”卷版標號 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九行、《辱書帖》十一行、《比者帖》(存九行,缺末行)
西七(卷八)
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雨快帖》(存五行,缺前二行)、《長史帖》二行、《得涼帖》五行、《此郡帖》八行 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其後余石尚多。
西八(卷九)
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餘杭帖》(存五行,缺首行)、《節過帖》八行、《願余帖》七行、《夏節帖》七行、《思戀無往帖》(僅存前三行)
西九(倒石,卷七)
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離不帖》三行、《清晏帖》四行、《朱處仁帖》三行、《吾服食帖》二行、《愛為帖》一行、《鹽井帖》三行、《七十帖》(僅存前三行)
西十(倒石,卷一)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七”卷版標號 唐太宗李世民《昨日帖》三行、《三五日帖》三行、《雅州帖》四行、《道宗帖》二行、《所疾帖》一行、《北邊帖》二行、《八柱帖》八行,《氣發帖》(僅存前二行)
西十一(殘石兩塊:卷二、卷九)
一: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張芝《八月帖》(僅存最末三行,右上截殘損)、崔瑗《賢女帖》四行(右下截殘損) 二:倒石,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不謂帖》(自“自勝”行起,存四行)、《阮新婦帖》三行、《奉對帖》九行(尾殘損)
西十二(倒石,卷五)
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
亮曰帖》(僅缺首行,存七行);懷素《右軍帖》七行;張旭《晚復帖》四行、《十五日帖》三行 後有“五七”卷版標號
西十三(殘石兩塊:卷十、卷七)
一: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知鐵石帖》僅存最末一行、《玄度何來帖》八行 二: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還來帖》存最末一行 、《雪候帖》三行 、《知遠帖》三行 、《荀侯帖》五行
西十四(殘石兩塊:卷九、卷六)
一:倒石,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澗松詩》四行(右上角損)、《仲宗帖》二行、《黃門帖》三行、《外甥帖》二行、《思戀帖》三行、《冠軍帖》三行、《可必不帖》(僅存前二行) 二:正石不倒,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昨得帖》二行(下截殘損)、《不快帖》四行(下截殘損)、《小佳帖》(僅存首行)
西十五(殘石兩塊:卷六、卷二)
一:倒石,卷六王羲之《二謝帖》僅存五字,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 二:歷代名臣法帖第二(此石漫漶不清) 鍾繇《白騎帖》四行、《常患帖》二行、《雪寒帖》四行、《長風帖》(僅存前二行)
西十六(卷五,倒石)
諸家古法帖第五: 前有“五五”卷版標號 智果《評書帖》(自“羲及隸篆”行起,存十三行)、何氏《投老帖》十三行 後有“五五”卷版標號
西十七(卷七)
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長素帖》(缺首行,“得敬豫”行起)存二行、《知念帖》六行、《長風帖》三行、《謝生帖》三行、《初月帖》四行、《時事帖》七行
西十八(卷二,倒石)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有卷首標題 張芝《冠軍帖》存十九行,“不見奴”行後缺
西十九(卷五)
首行有“五三”卷版標號,上端有“戊三”標號 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賢弟帖》(缺首行,自“之傷”起)存七行,隋朝法帖《慧則帖》八行 智果《評書帖》(存起首五行)
西二十(卷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前有“二九”卷版標號 王珉《此年帖》(自“少憂”起)存二行、《十八日帖》二行、《嫂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王珣《三月帖》四行;王廙《廿四日帖》(殘存首行)
西二十一(卷十)
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鐵石帖》(自“寒不適”行起,存八行)、《知鐵石帖》五行) 後有卷版標號“十卷二”
拍賣信息
匯集4000多件文物術珍品,嘉德2003年秋季拍賣會將於11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崑崙飯店舉行。昨天,在嘉德公司專門為此次秋季賣舉行的拍品預展上,記者了解到,本次秋拍宋代《淳化閣帖》、徐悲鴻《春山十駿圖》、美國印鈔公司印製的《中國鈔票樣冊》三巨冊等一批藏品可謂罕見孤品。 昨天的展覽上,嘉德公司古籍善本部工作人員拓曉堂介紹,繼今年7月的春拍推出《出師頌》後,本次秋拍的古籍善本專場將再次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珍本、孤品。今年月份,上海博物館斥450萬美元巨資,從美籍猶太人、收藏家安思遠手中購得《淳化閣帖》祖刻本的第、六、七、八卷,在國內引起轟動。而450萬美元的價格,使得《淳化閣帖》成為目前中國最貴的書畫作品。嘉德公司最近徵集到了另一版本的《淳化閣帖》,即著名的宋代泉州本《淳化閣帖》。這套《閣帖》共10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法,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法,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是王羲之書法,九、十卷是王獻之書法。 據悉,在今年9月上海博物館為慶祝成功收購《淳化帖》舉行的國際性研討會中,專們多次提到這套泉州本《淳化閣帖》,但真跡無處可尋。本次拍賣的《淳化閣帖》從何而來,嘉德公司並未透露。 泉州本《淳化閣帖》估價120萬元左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法家介紹,上海博物館收購的《淳化閣帖》是所有版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有價值的一部,但也有輿論認為,450萬美元的價格過高,因為當初安思遠收購這套《淳化閣帖》時只花了30萬美元。同是宋版的《淳化閣帖》,從450萬美元到120萬元人民幣,不同版本的《淳化閣帖》價格落差如此之大,究竟哪一個價格是合理的,泉州本《淳化閣帖》到底拍到多少錢,在拍賣會上即可由買家揭出分。 今年秋拍的錢幣專場中,嘉德公司還將在國內首次推出一套三冊美國印鈔公司於1905至1949年間為中國各銀行印製的鈔票印樣。嘉德公司的李威洲先生介紹,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工業落後,中國各銀行鈔票的印製,都是由美國印鈔公司承擔的。這套鈔票樣冊共收集了1100多枚中國各時期鈔票的正反面印樣、印製時間、印製數量等資料,極其詳盡,而且這一套印樣是存世孤品。據悉,該套印樣最早被美國一位收藏家收藏本次拍賣估價280萬至320萬元。 記者了解到,這次嘉德秋拍的中國書畫部分也很有特色,據介紹,其中一幅徐悲鴻創作的《春山十駿圖》是徐悲鴻一生中可數的力作之一。胡妍妍透露,徐悲鴻雖然以畫馬而著稱,但他在一幅畫中一般只畫一匹馬三、五匹馬的畫已經很罕見,而在一幅畫中畫十匹馬,目前得知的僅此一件。這十匹馬形態各異,畫的背景豐富,是難得的徐悲鴻佳作,本次估價300萬至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