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陳獻章書法>> 陳獻章百科介紹字帖

陳獻章百科介紹

簡介

  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出生於廣東新會,後遷江門白沙村,世人稱之為陳白沙。 陳獻章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靜,幾次科舉不中,一身學問但仕途無望。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葉的歷史發展過程,他的大半生時光,是在王振弄權、土木之變、英宗復辟等社會動亂中度過的。 在當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封建社會注入新的發展機遇,而在這段時間,也是一個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宋以來的程朱理學占據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陳獻章在思想學說的創立,打破了程朱理學原有的理論格局,使明代的學術開始了新的階段。

失怙孝母

  陳獻章本是廣東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
陳獻章坐像

陳獻章坐像

的小廬山下,故後人尊稱為“白沙先生”。陳獻章出生於小康之家。祖父名永盛,號渭川,“不省世事,好讀老氏書,”父親名琮,號樂芸居士,善吟詩作賦,喜過隱居生活,27歲便英年早逝。母親林氏,24歲喪夫,生下遺腹子陳獻章後,撫育孤兒,操持家事,終生守節。獻章幼時,體弱多病,自稱“無歲不病,至於九歲,以乳代哺”,特殊的家庭環境,使陳獻章對母親特別孝順。“非母之仁,臣委溝壑久矣。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視臣之衰如在襁褓。天下母子之愛雖一,未有如臣母憂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憂臣日甚,愈憂愈病,愈病癒憂,憂病相仍,理難長久。臣又以病軀憂老母,年未暮而氣已衰,心有為而力不逮,雖欲效分寸於旦夕,豈復有所措哉!”(《乞終養疏》)

早年苦學

  陳獻章年少警敏,讀書一覽成誦,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後來,雖然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落選了,但陳獻章對於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捨。27歲那年,他聞說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後,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聖人之道,復孔、孟之傳。陳白沙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於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願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獻章見了很受啟發,得益不少,但對於吳與弼關於《易經》的分析,陳白沙未得滿意。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舍,題名“春陽台”。從此,陳白沙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牆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白沙村面臨蓬江,後枕小廬山,村前村後,青葵筱竹,隨風搖曳,風光旖旎。村外有條天沙河,河裡有不少晶瑩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陳獻章隱居春陽台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寒來暑往,秋去春來,正是:野鳥飛窗靜,春歸蝶未知;蟬鳴風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經不覺,整整度過了十個年頭。

設館教學

  陳獻章經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獲得飛躍的進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獻章決定在春陽台設館教學。這消
草書種蓖麻詩卷

草書種蓖麻詩卷

息—傳開,近者鄉村,遠者鄰邑,學生慕名而來,其門如市,白沙村頓時熱鬧起來。   陳獻章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開學以後,絕大多數學生都勤懇用功,但亦有個別沾染了酒色、浪蕩和懶惰的,陳獻章就編了《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給學生誦讀,作為座右銘。   《戒色歌》曰:   世間花酒總為先,花酒原來枉費錢。酒醉猖狂還要醒,花迷撩亂不知天。   魚因吞餌投江岸,蝶為尋花到野川。寄語江門諸弟子,莫貪花酒誤青年。   《戒戲歌》曰:   鑼鼓喧天上翠樓,男人扮作女人頭。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難變困愁。   金榜題名空富貴,洞房花燭假風流。須知光陰如過隙,莫作等閒去浪遊。   《戒懶文》曰: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 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已。   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 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   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   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飢,  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 細看萬事乾坤內,只有懶字最為害。  諸弟子,聽訓誨:   日就月將莫懶怠。 舉筆從頭寫一篇, 貼向座右為警誡。   為了教導學生重視學習與勞動生產相結合,他又作了一首歌謠曰:   二五八,江門圩,既買鋤頭又買書。 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   這些詩歌,有內容,有文采,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但學生深受教益,連廣大民眾也爭相傳誦。

入仕求退

  1466年,陳獻章接到順德縣錢溥一封信,規勸他趁新任皇帝復禮施教,整頓朝
自書詩卷

自書詩卷

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於是決定再上京師,復游太學。時年陳獻章38歲。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是祭酒邢讓。他原來同陳獻章一起參加戊辰(1448年)科考,陳白沙考得副榜(等於備取生),邢讓考中進士,在翰林院當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實錄,剛剛升為國子監祭酒。邢讓有意考試陳獻章的學問,讓他作首《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楊龜山就是北宋學者楊時,進士出身,官拜龍圖閣學士。他學問淵博,寫過一輯題為《此日不再得》的詩,名震遐邇。陳獻章凝神冥思,不多時,揮毫而就。詩成之後,朝中一班有志學問的文臣學士,讚嘆不已,爭相傳誦。邢讓稱讚陳獻章為真儒復出,遂向吏部尚書衛翱推薦陳獻章到部里當司吏。後來,陳獻章果然接到任職的官諭,但卻是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遞送的低級小吏。   陳獻章為人耿直,由於不屑巴結朝中的權 貴人物,觸怒了當時官居禮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權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員對陳白沙無限同情和保護。挨過四年後,陳獻章已經42歲,再次參加會試,也就因奸臣弄權應考失敗了,陳獻章決定南歸。

著學育人

  陳獻章返回江門,與老母妻兒及兄長獻文共敘天倫之樂。從此,陳獻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這時候,陳獻章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獻章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樑柱石,“江門學派”亦於此形成。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陳獻章55歲了。因為得到兩廣總督朱英、
陳獻章故居

陳獻章故居

廣東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薦,要上京應詔,為朝廷獻力。經過半載旅程,到達北京。那時已晉升為吏部尚書的往日與陳獻章存有矛盾的權臣尹昊,還心懷仇恨,盛氣凌人。陳獻章只好稱病,要求延期應詔。最後,寫了一份《乞修養疏》給憲宗皇帝,請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親。皇帝被《乞修養疏》那篇文章感動了,覺得陳獻章不但學問好,而且孝義堪嘉,準許他回歸養母,還封贈他一個“翰林院檢討”的官銜。   陳獻章一生清貧,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送米一石,他堅辭不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買園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絕。以後,陳獻章就一直隱居,侍奉老母,繼續致力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後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其它弟子有李承箕、林緝熙、張廷實、賀欽、陳茂烈、容一之、羅服周、潘漢、葉宏、謝佑、林廷瓛等。   陳獻章在教學上誨人不倦,除講授經史文學等課程外,力創新旨,唯務實際,課餘時間,常與學生在曠野間練習騎馬射箭。 陳獻章精擅詩文,工書法,善畫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留存各種體裁的詩作1977首。他的詩,格調很高。從他的詩文創作,可以證明陳獻章是一位善於運用“詩教”的名士。他的詩文著述,由他的學生輯成《白沙子全集》出版傳世。陳獻章的書法自成一家。他慣用自製的“茅龍”筆寫字。茅龍筆是以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製成,字型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身後榮享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陳獻章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諡號“文恭”。1574年
陳獻章塑像

陳獻章塑像

(明萬曆二年),朝廷下詔建家祠於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額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1585年(明萬曆十三年),皇帝又詔準從祀孔廟,有“嶺南一人”“廣東第一大儒”盛譽。  陳獻章先生在江門的遺蹟很多,除“楚雲台”、“春陽台”、“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台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書法成就

  陳白沙還是一個書法家,他的字剛健有力,繼承王羲之等人的雄健風格,改變了元明以來圓滑、軟弱無力的書風,進而使奇戲雄健的書風大行於世。 梁炳堯館長向我出示了今人仿做的“茅龍筆”。據他考證,陳白沙晚年時分,因為他的字很漂亮,很多人求字,但當時嶺南地方遙遠,交通不便,好的毛筆總是買不到。於是他想出用江門當地特有的茅草,束成一束,末端打爛,令茅草的纖維露出來,然後用來寫字。因為茅草的纖維質地較硬,彈性好,茅龍筆介於硬筆與毛筆之間。寫字時須用中鋒行筆,而寫出來的每個字都留有“飛白”,每個字的轉彎之處也是方形,字型剛勁有力,獨成一體。 現在陳白沙紀念館裡還展出了這種“茅龍筆”,據說當地政府領導常用這種筆作為禮品贈送給客人,在館裡作為禮品出售,也很受遊人歡迎。

名人名言

  1、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翻譯:求學問可貴在於知道有疑當問,大的疑問,便有大進步,小的疑問便有小進步。有疑而發問,已得到知識的一半了。   2、疑者,覺悟之機。知其可疑而思問焉,其悟自不遠矣。若徒以為曉得,便竟住了,大無益。   翻譯:懷疑是覺悟的機會。知道可疑而想去問,那么覺悟的時期便不遠了,假使只以為曉得,便止住了,這樣得不到任何利益。

詩歌作品

  詩歌:雅健第一 陳獻章的詩作雅健平易,他用詩來教育弟子,也用詩來傳播他的學術思想。他沒有著作,他的思想都寓藏在詩裡面,將那些抽象的道理用詩來表達,從而以詩為教。他的詩中,也體現了學術思想的道德情懷,以詩載道。 陳獻章認為,“作詩當雅健第一”,切忌庸俗和懦弱。在以雅健為第一原則的同時,也主張“平易”,即不故意修飾、雕琢,不故弄玄虛。 梁炳堯館長口吟一首陳獻章的小詩:“二五八日江門墟,既買鋤頭又買詩,鋤可耕矣詩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詩里描述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這首詩在江門民間流傳很廣,以前的小學生課堂上還經常用來作為小學生的讀物。  【題畫蘭】  陰崖百草枯,蘭惠多生意。君子居險夷,乃與恆人異。  【偶得示諸生二首】  平地功夫到九層,不知那個主人能?他鄉訊息無尋處,去問嵩山戴笠僧。  江雲欲變三秋色,江雨初交十日秋。涼夜一蓑搖艇去,滿身明月大江流。  【留別諸友,時赴召命】  欠服松花一大車,顛毛垂白齒牙疏。非關新地無賢路,自愛清風臥絳廚。   道上或逢人賣屨,眼中誰謂我非夫?他時得遂投閒計,只對青山不著書。  【元旦試筆選一】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鄰牆鏇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人物評價

  陳獻章創立“白沙學派”,是明代“心學”大師,他的詩文別具一格,而字畫也雄健有力。逝世後詔命從祀於孔廟,與歷代聖賢位列於孔廟之中,據考廣東省歷史人物之中,能從祭於孔廟的,只有白沙先生一人而已,故有“廣東第一大儒”、“嶺南一人”之譽。

歷史遺蹟

  在陳獻章生活的江門市,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白沙的舊址。而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陳白沙紀念館。 我在陳白沙紀念館原館長梁炳堯的帶領下參觀了陳白沙紀念館,這座紀念館是在白沙祠的基礎上建成,這裡也是陳獻章當年居住的白沙村,但村子現在已經與城市聯為一體,曾經在陳獻章詩歌中出現的小溪也找不到了。 走進館裡,在陳白沙塑像之後就是貞節坊,這是紀念陳白沙的母親林氏,貞節坊是明代建築,上有“母節子賢”四字,而“賢”字上半部還別出心裁地用“臣”、“忠”兩個字構成。

古籍記錄

  《南越筆記》卷四對陳獻章的記載:  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正統間鄉薦第九,兩上春官。過臨州謁吳與弼,有解悟。比歸,聲名蔚起。時錢浦謫順德,見而知其醇儒,雅重之,勸之竟業。成均時,祭酒邢讓命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覽之,驚曰:“警敏絕倫,青於藍矣。”闕下競傳之。南歸,從學日益眾。於是天下無不知有陳白沙也。有司屢薦,勉起赴京,以母老身病上疏,詔許之,授翰林檢討,得家居,以紹明聖學為己任。及門如遼東賀欽之、嘉魚李承基、番禺張詡、增城湛若水、東莞林光皆紹江門之緒。其詩自名其家,書法宗晉唐。晚喜為苑筆書,世競珍焉。《通志》廬阜精舍在新會縣南小廬山上,距江門二里,陳獻章建白沙村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