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曹松的《貽住山僧》
全文:
罷講巡岩塢,無窮得野情。
臘高猶伴鹿,夏滿不歸城。
雲朵緣崖發,峰陰截水清。
自然雙洗耳,唯任白毫生。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自然
(1) 宇宙萬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總和,即整個物質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擇於自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近於自然。——蔡元培《圖畫》
(2)
(3) 屬於或關於自然界的、存在於或產生於自然界的、非人為的
自然現象
自然之驗。——《史記·貨殖列傳》
(4) 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動作很自然
復得返自然。(指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傳》
(5) 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
聽其自然
(6) 當然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魯迅《朝花夕拾》
洗耳
(1).表示厭聞污濁之聲。《孟子·盡心上》“古之賢士,何獨不然” 漢 趙岐 註:“樂道守志,若 許由 洗耳,可謂忘人之勢矣。” 晉 皇甫謐 《高士傳·許由》:“ 堯 讓天下於 許由 ……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嶽 潁水 之陽, 箕山 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 堯 又召為九州長, 由 不欲聞之,洗耳於 潁水 濱。”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 李建勛 ﹞嘗畜一玉磬,尺餘,以沉香節安柄,叩之,聲極清越。客有談及猥俗之語者,則擊玉磬數聲於耳。客或問之,對曰:‘聊代洗耳。’” 清 顧炎武 《寄次耕時被薦在燕中》詩:“洗耳 苕水 濱,叩舷歌《採菱》。”
(2).形容專心地、恭敬地傾聽。 宋 王邁 《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洗耳候凱音,嘉節迫吹帽。” 元 周權 《秋霽》詩:“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熏洗耳聽。” 清 李漁 《巧團圓·得妻》:“如今細説一番,待小生洗耳聽者。”
白毫
(1).白毛。 晉 王嘉 《拾遺記·春皇庖犧》:“長頭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鬚垂委地。”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趙·劉聰》:“左耳有一白毫,長二尺餘。” 唐 皮日休 《公齋四詠·小桂》:“葉彩碧髓出,花狀白毫蕤。”
(2).見“ 白毫相 ”。
(3).泛指白色的光芒。 宋 蘇軾 《中秋見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羣山高,瑞光萬丈生白毫。”
(4).指毛筆。 宋 黃庭堅 《林為之送筆戲贈》詩:“病在惜白毫,往往半巧拙。”
曹松名句,貽住山僧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