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銍的《必明庵》
全文:
佛心猶日出,何曾礙須彌。
散為普光明,合作四威儀。
萬古止此日,群目盡見之。
普現一切水,君自分澠淄。
高垂大圓鏡,君自存妍媸。
方寸無盡燈,何處存思惟。
高禪聞妙道,行作人天師。
維摩開丈室,庵成更求詩。
眾說列山嶽,我以一理推。
萬方聲一概,我初拙言詞。
至現莫如心,舉念周四維。
必明乃本明,盡掃棘與茨。
豈知都用晦,隱顯兩不知。
大千在毫髮,聖言不吾欺。
參考注釋
眾說
多種多樣的說法
眾說紛紜
山嶽
又高又大的山
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也
一理
(1).同一準則。《呂氏春秋·審分》:“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 高誘 註:“身治則國治,故曰一理之術也。”《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然則八代之制,幾可以一理貫。” 劉良 註:“一理謂合典則也。”《二程遺書》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業錄·心性》:“天地人物,分雖不同,同此一理。”
(2).一個道理。 南朝 梁 劉孝標 《辨命論》:“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驗。” 宋 真德秀 《問格物致知》:“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宣和遺事》前集:“看破治亂兩途,不出陰陽一理。”
(3).同一地理區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 吳 與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吳 侵伐,大過五也。”
(4).溫習一次。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
王銍名句,必明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