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夏竦的《送太傅相公居留洛宅》
全文:
梓澤芝田尊帝里,玉符金鑰委台司。
家傳舊節居連帥,史作新書贊父師。
留府櫜鞬分騎引,都門圭組斗班辭。
共驚河洛初開奧,一日龍光四海知。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河洛
亦作“ 河雒 ”。1. 黃河 與 洛水 的並稱。《史記·鄭世家》:“和集 周 民, 周 民皆説, 河 雒 之閒,人便思之。” 漢 班昭 《東征賦》:“望 河 洛 之交流兮,看 成皋 之旋門。” 明 方孝孺 《御賜訓辭記》:“雖 河 洛 之所出,龍龜之所負,何以過於此哉?”
(2).指 黃河 與 洛水 兩水之間的地區。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詔》:“驍雄競奮,火烈風掃,剋定中原,肅清 河 洛 。”《南史·宋紀上·武帝》:“時帝將鎮 下邳 ,進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師。” 王闓運 《皇中憲大夫侯官陳君墓志銘》:“誰謂弗彰? 河洛 是儀。”
(3).指 洛陽 。《文選·班固<西都賦>》:“蓋聞皇 漢 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 河洛 矣。” 李善 註:“東都有 河 南 洛陽 ,故曰 河洛 也。” 唐 張說 《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天下之大都有五,而 河洛 總其中。”
(4).指 洛水 。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臣聞 河洛 之神,名曰 宓妃 。”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湘君》:“ 江湘 之有夫人,猶 河雒 之有 虙妃 也。”
(5).河圖洛書的簡稱。 三國 魏 曹丕 《以孫登為東中郎封侯策》:“蓋河洛寫天意,符讖述聖心。”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 羅惇曧 《文學源流·三代以上文學》:“ 楊侃 稱‘緯書之類,謂之秘經,圖讖之類,謂之內學,河洛之書,謂之靈篇。’”
(6).亦作“ 河落 ”。即餄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熱洛河》:“今 齊 魯 間以蕎麥作麪食,名河洛。” 趙樹理 《邪不壓正》一:“生客細客吃掛麵,熟客粗客吃河落。”參見“ 河漏 ”。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一日於驢上。——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一天,一晝夜
一日之內。——唐·杜牧《阿房宮賦》
常如一日。——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奉一日歡。——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龍光
(1).龍身上的光。喻指不同尋常的光輝。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峨峨 南嶽 ,烈烈離明,寔敷儁乂,君子似生,惟此君子,作 漢 之英,德為龍光,聲化鶴鳴。” 唐 皮日休 《吳中苦雨》詩:“龍光倏閃照,虯角搊琤觸。”
(2).指發生不同尋常的光輝。《梁書·陸倕傳》:“還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
(3).天子氣,瑞氣。 蔡東藩 《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一回:“ 裕 ( 劉裕 )微笑道:‘此刻龍光尚在否?’”
(4).非凡的風采,神采。《後漢書·文苑傳下·高彪》:“﹝ 高彪 ﹞乃遺 融 ( 馬融 )書曰:‘承服風問,從來有年,故不待介者而謁大君子之門,冀一見龍光,以敍腹心之願。’” 明 吳承恩 《賀金秋泉翁媼障詞引》:“日近靈椿,接龍光於瑞桂;露指慈竹,籍鳳采於崇蘭。”
(5).特指皇帝的風采。 清 唐孫華 《伏聞上從學士》詩之三:“憶從便殿覲龍光,咫尺青蒲近御牀。”
(6).指才華。《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惟 博陵 崔州平 , 潁川 徐庶 元直 ,與 亮 友善”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沉翳哉!”《隋書·文學傳序》:“ 范陽 盧思道 、 安平 李德林 、 河東 薛道衡 ……或鷹揚 河 朔,或獨步 漢 南,俱騁龍光,並驅雲路。”
(7).喻指有才華者。《北史·文苑傳序》:“於時 陳郡 袁翻 、 翻 弟 躍 、 河東 裴敬憲 、弟 莊伯 ……雕琢瓊瑤,刻削杞梓,並為龍光,俱稱鴻翼。”
(8).寶劍的光芒。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蕭蕭永夜悲鳴也,怕龍光漸爾消滅。”亦借指寶劍。 明 何景明 《贈別孟望之》詩之四:“龍光久未試,姑以持贈君。”
(9).皇帝給予的恩寵,榮光。龍,通“ 寵 ”。語本《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毛 傳:“龍,寵也。” 鄭玄 箋:“‘為寵為光’,言天子恩澤光耀被及己也。”《初學記》卷二一引 南朝 梁 劉孝綽 《謝為東宮奉經啟》:“推擇而舉,尚多髦俊,龍光曲被,獨在選中。”按,《藝文類聚》引作“寵光”。 唐 顏真卿 《中散大夫京兆尹鮮于公神道碑銘》:“ 嘉陵 淼淼, 雲臺 矯矯,降生京兆,為龍光兮。” 明 唐順之 《左編附序》:“隱士不事王侯而志可則,深處巖壑而龍光於朝,英主亦往往尊禮其人以風世。”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夏竦名句,送太傅相公居留洛宅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