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梅堯臣的《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
全文:
良驥不必大,騰羈已超邁。
良弓不待寒,調弦自勁快。
宣城古大邑,聽訟易聾聵。
君能抉其塞,宰與民共賴。
自當割雞用,刃必無鈍敗。
嘗聞開元時,令長多賜戒。
戒石今尚存,世異事不背。
以此贈行行,無酒勿我怪。
參考注釋
大邑
(1).猶大邦。 殷 周 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書·武成》:“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 周 。”《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於大邑 周 。” 楊伯峻 註:“甲文中有‘大邑 商 ’‘天邑 周 ’之辭。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 ’之辭,不僅別人尊之如此稱呼,自稱亦如此(‘大邑’即‘天邑’)。”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3).大的都邑或都會。《書·多士》:“今朕作大邑於茲 洛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建天京於金陵論》:“通都大邑,無非名勝之區;建極綏猷,必擇建都之地。”
聽訟
聽理訴訟;審案
聾聵
(1).耳聾或天生的聾子。《國語·晉語四》:“聾聵不可使聽。” 韋昭 註:“耳不別五聲之和曰聾。生而聾曰聵。” 漢 揚雄 《法言·問明》:“吾不見震風之能動聾聵也。”《南齊書·王融傳》:“聽《韶》《雅》如聾聵,臨方丈若爰居。” 郭沫若 《未央》:“﹝他﹞常常為耳鳴重聽所苦,如今將近十年,更覺得有將要成為聾聵的傾向了。”
(2).喻愚昧無知。亦指愚昧無知的人。 漢 焦贛 《易林·頤之鼎》:“牛馬聾聵,不知聲味;遠賢賤仁,自合亂憒。”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十:“世有此聾聵,茫茫將焉如。” 唐 韓愈 《朝歸》詩:“坐食取其肥,無堪等聾聵。” 明 歸有光 《太極在先天範圍之內》:“明言曉告,以振斯世之聾聵。”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聵。”
梅堯臣名句,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