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紹曇的《禪房十事戒力》
全文:
惡鉗鎚下番身,未必鋒芒發露。
不惟斬得貓兒,也解煞佛煞祖。
參考注釋
下番
(1).謂在酒樓中當值陪侍酒客的官妓。 宋 周密 《武林舊事·酒樓》:“每庫有祗直者數人,名曰‘下番’。”
(2).指偏遠的少數民族。對上國而言。 明 于謙 《邊務疏》:“各官奏稱,比先下番使臣 馬清 、 馬雲 。”
猶下班。《太平廣記》卷四三九引《法苑珠林·李校尉》:“﹝ 李校尉 ﹞下番,辭向本州,報母此事。”《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偶一日,下番在家。”
未必
不一定;不見得
未必有其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清· 劉開《問說》
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他未必去北京
鋒芒
(1) 刀劍的尖端或刃部
鋒芒所向
(2) 比喻才幹、銳氣
鋒芒畢露
鋒芒逼人
發露
(1).顯示;流露。 漢 王粲 《神女賦》:“稱詩表志,安氣和聲。探懷授心,發露幽情。”《南史·焦度傳》:“ 度 於城樓上肆言駡辱 攸之 ,至自發露形體穢辱之,故 攸之 怒,改計攻城。”《朱子語類》卷七十:“初六是那小人慾為惡而未發露之時。” 明 黃綰 《明道編》卷二:“凡人之學,有之必欲發露,故以能默為難。” 魯迅 《且介亭雜文·說“面子”》:“這類脾氣,是‘紳商’也不免發露的: 袁世凱 將要稱帝的時候,有人以列名於勸進表中為‘有面子’。”
(2).揭露。《後漢書·陳忠傳》:“是以盜發之家,不敢申告,鄰舍比里,共相壓迮,或出私財,以償所亡。其大章著不可掩者,乃肯發露。” 宋 范仲淹 《再奏雪張亢》:“其 張亢 所奏二事,若未有發露,乃是自首。” 魯迅 《華蓋集·通訊二》:“要救正這些,也只好先行發露各樣的劣點,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來。”
(3).指被揭露。 清 王士禛 《居易續談》:“夫 魏忠賢 者……至 崇禎 初年,罪狀發露,押往祖陵,潛行自盡,磔屍 河閒 。”
釋紹曇名句,禪房十事戒力名句
名句推薦
林影亂不定,泉聲咽復通
張鍔《涼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