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于氏琵琶行》
全文:
君不見木蘭女郎代戍邊,鐵甲臥起二十年。
不知誰作古樂府,至今流傳木蘭篇。
又不見公孫大娘舞劍器,揮霍低昂動天地。
我杜少陵有長歌,每一讀之生壯氣。
漢時昭君顏如花,強令出塞禁風沙。
馬上無以寫愁思,推手為琵卻手琶。
昭君死作青冢土,琵琶卻傳來漢家。
一弦一字萬怨恨,始聽歡樂終咨嗟。
燕代佳人有于氏,春日黃鶯韻桃李。
齒犀微露硃砂唇,手荑緩轉青蔥指。
聲外調聲非桿撥,意中寫意自宮徵。
曲闌歌罷或潸然,何能動人一至此。
有時不用琵琶歌,辯如儀秦勇賁軻。
武昌東西說赤壁,洙灑南北夸黃河。
一炬一失百萬卻,古今勝敗何其多。
拔山蓋世亦淚下,騅兮虞兮奈若可。
老夫嗜好無它癖,為爾看朱幾成碧。
白髮多情似樂天,衫袖江州司馬濕。
前身不是木蘭舊女郎,今生恐是公孫真大娘。
喔此琵琶敲詩腸,爾或因之姓名香。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昭君
漢 南郡 秭歸 (今屬 湖北省 )人,名 嬙 ,字 昭君 晉 避 司馬昭 諱,改稱為 明君 ,後人又稱 明妃 。 元帝 宮人。 竟寧 元年, 匈奴 呼韓邪 單于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以結和親,她自請嫁 匈奴 。入 匈奴 後,被稱為 寧胡閼氏 。生一男。 呼韓邪 死,其前閼氏子代立, 成帝 又命她從胡俗,復為後單于的閼氏。生二女。卒葬於 匈奴 。現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 南有 昭君 墓,世稱青冢。她的故事成為後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參閱《漢書·元帝紀》及《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
青冢
亦作“ 青冢 ”。1.指 漢 王昭君 墓。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 南。傳說當地多白草而此冢獨青,故名。 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仇兆鰲 註:“《歸州圖經》:邊地多白草, 昭君 塚獨青。”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二折:“怎下的教他環佩影搖青塚月,琵琶聲斷黑江秋。”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出塞》詞:“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塚黃昏路。” 翦伯贊 《內蒙訪古》:“在 大青山 腳下,只有一個古蹟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 昭君 墓。”
(2).泛指墳墓。 唐 於武陵 《有感》詩:“四海故人盡,九原青冢多。” 阿英 《關於<巴黎茶花女遺事>》:“至今青冢埋香骨,一片山茶濕冷紅。”
(3).借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唐 賈島 《送於中丞使回紇冊立》詩:“漸通青塚鄉山盡,欲達皇情譯語初。” 南唐 陳陶 《關山月》詩:“青塚曾無尺寸歸,錦書多寄窮荒骨。”
見“ 青塚 ”。
琵琶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製,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漢家
即漢朝
漢家山東二百州。—— 唐· 杜甫《兵車行》
為漢家除殘去穢。——《資治通鑑》
方回名句,于氏琵琶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