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楊萬里的《夏夜露坐二首》
全文:
山翠都成黑,天黃忽復青。
月肥過半璧,雲瘦不遮星。
瓦鼓三四隻,村酤一兩瓶。
人皆笑我醉,我獨笑渠醒。
參考注釋
瓦鼓
(1).陶製樂器。《周禮·秋官·壺涿氏》“以炮土之鼓敺之” 漢 鄭玄 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宋 孔武仲 《堤下》詩:“堤下人家喧笑語,高揭青簾椎瓦鼓。” 明 楊慎 《送余學官歸羅江》詩:“ 豆子山 ,打瓦鼓。”
(2).陶製坐具,其形如鼓。也稱瓷墩。 宋 楊萬里 《觀魚》詩:“老夫不奈熱,跣足坐瓦鼓。”
三四
(1).猶言再三再四。《北齊書·崔邏傳》:“握手殷勤,至於三四。”
(2).表示為數不多。 宋 歐陽修 《歸自謠》詞:“春艷艷,江上晚山三四點。”
村酤
亦作“ 村沽 ”。村酒。 唐 虛中 《贈秀才》詩:“誰解伊人趣,村沽對鬱陶。” 宋 蘇轍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詩:“急炊大麰償飢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宋 陸游 《春晚雜興》詩之四:“山茗封青箬,村酤坼赤泥。”
一兩
(1).計量單位。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為一兩,一兩為十錢。《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宋史·律曆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 齊 師”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唐 賈公彥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
(3).猶一雙。 明 劉績 《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數。《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晉書·紀瞻傳》:“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紅樓夢》第九回:“誰敢望‘請’,只求聽一兩句話就有了。” 老舍 《正紅旗下》二:“母親是不喜歡算計一兩文錢的人。”
一輛。《史記·貨殖列傳》“牛車千兩” 唐 張守節 正義:“車一乘為一兩。”
楊萬里名句,夏夜露坐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