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梅堯臣的《依韻和集英殿秋晏》
全文:
殿幄陳金石,宮梧集鳳凰。
侍臣嚴虎帳,法袞被龍章。
九穀初登稔,群黎共樂康。
宴盤犀作鎮,舞綴錦成行。
玉碗盛冰滑,紗籠奏饌涼。
廡深容小語,槐密漏微陽。
庭立衛兼霍,坐尊蕭與張。
清塵汲瑤井,泛宇藹天香。
獸躍緣橦地,旗開踏鞠場。
樓傳紅幘唱,簾隱內家妝。
鴟攫曾無彈,蜂來悞有芳。
門傍銅鑄馬,帝所翠為觴。
萬國趨王會,諸公佩水蒼。
螭頭左史筆,陛楯半更郎。
雅著明時樂,需言盛德光。
添花慕平一,賜菊異元常。
身已陪多士,心寧媿下鄉。
薄才何所補,歌詠播殊疆。
參考注釋
螭頭
(1).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亦借指殿前雕有螭頭形的石階等。 唐 姚合 《寄右史李定言》詩:“纔歸龍尾含雞舌,更立螭頭運兔毫。”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我朝翰林皆史官,立班雖近螭頭,亦遠在殿下。”《紅樓夢》第十七回:“青松拂檐,玉蘭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 康有為 《游金陵明故宮及孝陵秦淮舊板橋》詩:“虎踞龍盤猶有夢,摩桫翁仲立螭頭。”
(2).見“ 螭頭官 ”。
史筆
(1).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 蜀 境,首懸 吳 闕,猶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鄭善果非正人論》:“史臣謂 鄭善果 幼事賢母,長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驗之,見史筆之失。”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古史筆多緣飾》:“古今所謂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筆之緣飾,欲為後代美談耳。”
(2).指修史之筆。《晉書·文苑傳·曹毗》:“既登 東觀 染史筆,又據太學理儒功。” 明 宋濂 《吳公行狀》:“他時執史筆者,尚有考於斯焉。”
(3).指執史筆之人,史官。 唐 韓愈 《石君墓志銘》:“故相國 鄭公 餘慶 ,留守 東都 ,上言 洪 可付史筆。”
(4).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 唐 岑參 《佐郡思舊遊》詩:“史筆眾推直,諫書人莫窺。”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余謂 劉 有史學,無史筆。”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史筆和文學之筆,應該分別開。”
陛楯
(1).謂執楯侍衛陛側。亦指執楯立於陛側的侍衛。《史記·滑稽列傳》:“ 秦始皇 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宋 梅堯臣 《依韻和集英殿秋宴》:“螭頭左史筆,陛楯半更郎。” 明 高啟 《西清對雨》詩:“曉濕宮城斾,寒沾陛楯衣。”
(2).護衛。《明史·倪岳傳》:“且 延綏 邊也,去京師遠, 宣府 、 大同 亦邊也,去京師近。彼有門庭之喻,此無陛楯之嚴,可乎?” 汪東 《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改革之權,操之於上,而下盡輸其資產生命以為之陛楯,上復慨與以高爵厚祿以施之報酬,則殺*人流血之暴禍,於以消滅,立憲是已。”
即梐枑。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八:“今衙門列木於衢,俗名攩眾,即古之陛楯也。”參見“ 梐枑 ”。
半更
初更之半。 唐 孟浩然 《寒夜張明府宅宴》詩:“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梅堯臣名句,依韻和集英殿秋晏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