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延壽的《武肅王有旨石橋設齋會進一詩》
全文:
凌晨迎請倍精誠,親敬鮮花異處清。
羅漢攀枝呈梵相,岩僧倚樹現真形。
神幡雙出紅霞動,寶塔全開白氣生。
都為王心標意切,滿空盈月瑞分明。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羅漢
(1) 佛教稱斷絕一切慾念,解脫一切煩惱的僧人;已達到涅槃的佛教和尚(阿羅漢之省,梵 arhat)
(2) 指矮胖、腰圍粗而神態莊嚴的人
梵相
(1).佛菩薩等清淨莊嚴之相。《全唐詩》卷八五一載 吳越 僧《武肅王有旨石橋設齋會進一詩》之四:“羅漢攀枝呈梵相,巖僧倚樹現真形。”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天下寺立觀音像,蓋本於 唐文宗 好嗜蛤蜊。一日,御饌中有擘不開者,帝以為異。因焚香祝之,乃開。即見菩薩形,梵相具足。” 元 吳萊 《夕泛海東尋梅岑山觀音大士洞》詩之三:“天香固遙聞,梵相俄一瞥。”
(2).泛指佛像。 元 柳貫 《三月十日觀南安趙使君所藏書畫古器物》詩:“庭光古佛出梵相,滿月在水蓮生趺。”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精塑佛像》:“﹝ 劉元 ﹞又從 阿尼哥 國公學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為絶藝。”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雲衲,倚竹杖,橫梵書貝帙;或抱膝聳肩,狀若鬼王。”
真形
本來的形象;真實的形體或形象。 唐 劉禹錫 《摩鏡篇》詩:“山神祅氣沮,野魅真形出。” 宋 蘇軾 《予昔作壺中九華詩,其後八年復過湖口,則石已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韻以自解雲》:“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怎見得是龍?須得吾見真形,方可信。”
釋延壽名句,武肅王有旨石橋設齋會進一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