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真德秀的《會三山十二縣宰》
全文:
皇皇造化鈞,橐答籥生萬匯。
林林滿穹壤,異體實同氣。
痛癢本相關,彼已當一視。
矧惟守令職,休戚我焉寄。
盍推若保心,睠焉撫孩稚。
橫目事徵求,往往學頑痹。
床剝膚已侵,鷹擊毛盡摯。
但期已豐腴,皇恤彼憔悴。
近來二十年,貪風日滋熾。
蒲萄得涼州,西園閧成市。
環詹郡邑間,太半皆污吏。
民窮盜乃起,原野厭枯胔。
哀哉罹禍徒,念這輒揮涕。
天地忽開張,清飆掃氛{左日右台}。
我乃於此時,擁旄忝為帥。
雇慚老儒生,蹇拙乏長技。
同官為僚友,努力圖共濟。
惟閩古大都,星羅邑十二。
豈無良大夫,與我同闕志。
要如羔羊直,委蛇自無愧,勿為碩鼠貪,躑躅乃多畏。
上方明黜陟,我亦公舉刺。
民言即豐碑,令問疾郵置。
黃堂一卮酒,殷勤抒至意。
慎勿多酌余,憂心正如醉。
參考注釋
方明
(1).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木製,方四尺,設六色六玉。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會盟或天子祭祀時所置。《儀禮·覲禮》:“諸侯覲於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於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鄭玄 註:“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賈公彥 疏:“謂合木為上下四方,故名方;此則神明之象,故名明。此 鄭 解得名方明神之義也。” 胡培翬 正義:“方明,以方四尺之木為之,上下四方,共有六面。設六色者,每面各設一色,以象其神。設六玉者,每面各設一玉,以為之飾。”《漢書·律曆志下》:“ 商 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書序》曰:‘ 成湯 既沒, 太甲 元年,使 伊尹 作《伊訓》。’《伊訓》篇曰:‘惟 太甲 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 伊尹 祀於先王,誕資有牧方明。’言雖有 成湯 、 太丁 、 外丙 之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於方明以配上帝,是朔旦冬至之歲也。”
(2).傳說中人名。
黜陟
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書·周官》:“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後漢書·韋義傳》:“﹝ 韋義 ﹞數上書 順帝 ,陳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四章:“公政府官皆聽政長黜陟。”
公舉
公共推選;公眾推舉
公舉本市市長
真德秀名句,會三山十二縣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