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杜甫的《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
全文:
去歲茲辰捧御床,五更三點入鵷行。
欲知趨走傷心地,正想氛氳滿眼香。
無路從容陪語笑,有時顛倒著衣裳。
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
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
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
孤城此日堪腸斷,愁對寒雲雪滿山。
參考注釋
去歲
去年
御床
亦作“ 御床 ”。皇帝用的坐臥之具。《三國志·魏志·曹真傳》:“先帝詔陛下、 秦王 及臣升御牀,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 唐 賈島 《送安南惟鑒法師》詩:“講經春殿里,花遶御牀飛。” 明 劉基 《煌煌京洛行》:“妖星入太極,胡雛登御床。”
五更
(1) 舊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 指第五更
夜夜達五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三點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型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後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藉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係,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淨六塵於人境。”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鵷行
指朝官的行列。《梁書·張緬傳》:“殿中郎缺。 高祖 謂 徐勉 曰:‘此曹舊用文學,且居鵷行之首,宜詳擇其人。’”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鳳闕分班立,鵷行竦劍趨。” 清 唐孫華 《壽陸次公別駕》詩之二:“朝衫久卸別鵷行,陸展猶然髩未蒼。”
杜甫名句,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