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著的《寄台教王吉甫》
全文:
直溪之水清且洌,可以沃我老枯渴。
直溪之風空且闊,可以舒我窮鬱結。
自聞西來飛霞佩,使我南望片雲隔。
苦無筋力抗塵埃,徒有心事交冰雪。
長庚分光到寂寞,好風流閒無時節。
癭木豈是罍洗材,歜葅不登鼎俎列。
見何所見斯未信,取非所取毋乃褻。
俗眼滔滔鄂州花,古道卓卓元城鐵。
自昔瓮城地最靈,而況金壇人更傑。
漫塘詞源有流傳,實齋理學素磨切。
忽乘朝陽下赤城,坐覺文星燦不浙。
龜手之藥或以封,皋皮之座嘯自徹。
糠秕在前吾不妨吾後,瓦注者巧吾但安吾拙。
教鐸重新雷霆鳴,儒流勇赴江河決。
弦誦洋洋正聲合,芹藻楚楚生香發。
北斗泰山收寶望,東觀蓬萊是途轍。
參考注釋
癭木
指楠樹樹根。可制器具。 唐 張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六:“醉依斑藤杖,閒眠癭木牀。”《說文·疒部》“癭” 清 段玉裁 註:“凡楠樹樹根贅肬甚大,析之,中有山川花木之文,可為器械。《吳都賦》所謂楠瘤之木。 三國 張昭 作《楠瘤枕賦》。今人謂之癭木是也。”
罍洗
古代祭祀或進食前用以潔手的器皿。罍盛清水,用枓取水潔手,下承以洗。 唐 白行簡 《三夢記》:“ 劉 擲瓦擊之,中其罍洗,破迸散走,因忽不見。”《舊唐書·高麗傳》:“俗喜弈、投壺、蹴鞠,食用籩豆、簠簋、罍洗,頗有 箕子 之遺風。”《宋史·禮志十一》:“帝再拜,詣罍洗,登歌樂作,降階,樂止。”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記》:“有能特立而不為所移者,殆所謂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不登
(1).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饑寒。” 宋 蘇軾 《許州西湖》詩:“ 潁川 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今歲頗不登,貸者艱償,不如放之。”
(2).不升。《左傳·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楊伯峻 註:“不登於器,猶言不用於製成軍國之重要器物。”
(4).不與,不贊成。《左傳·襄公元年》:“於是為 宋 討 魚石 ,故稱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預 註:“登,成也。不與其專邑叛君,故使 彭城 還繫 宋 。” 楊伯峻 註:“不登即不贊同。”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征。”
鼎俎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 鄭玄 註:“取於鑊以實鼎,取於鼎以實俎。實鼎曰脀,實俎曰載。”《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
(2).泛稱割烹的用具。《韓非子·難言》:“上古有 湯 至聖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聖,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 湯 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鳥名鸜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必探求珍異,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書·晉盪公護傳》:“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寵於 護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葉適 《治勢上》:“雖然,鳥高飛於重雲之上,魚深游於潛淵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憂。”
陳著名句,寄台教王吉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