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高斯得的《次韻劉養源見寄》
全文:
咨余暮齒依蒲柳,見君無門慚九九。
小臣久去孔鸞庭,太史曾供牛馬走。
忽聞妖彗出不虞,天子驚惶下手書。
孤忠泣血悼危亂,有詔不應心何如。
一陽剝盡群陰長,四海八荒俱痛癢。
充庭溢序豈無人,借問何人真挺鯁。
老夫空憶陳王前,語戇惟懼人抄傳。
擒賊擒王真古語,肯於雞肋安尊拳。
相如雖乏三千牘,自謂一言能報國。
此腰揕斧尚不辭,更問世間閒禍福。
但愁蠖濩宸居深,司馬門遠終浮湛。
德音秩秩猶在耳,罪言殺士俄相尋。
權戚當朝底時凶,不見朱雲攀檻折。
弗於要處箴膏肓,毛舉萬端何屑屑。
友鶴仙人當暮秋,詩來開捲風颼颼。
句法森嚴何所自,丈夫冠冕垂前旒。
淡交如君真耐久,何不來同一杯酒。
期君他日孟浩然,男兒事業無窮年。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德音
(1).善言。《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玄 箋:「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後亦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魏書·宗欽傳》:「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韓愈 《高君畫贊》:「遺書一張,德音不忘。」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能先賜德音,猶所說豫大慶。」
(2).猶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語、教令。《國語·楚語上》:「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3).用以指帝王的詔書。至 唐 宋 ,詔敕之外,別有德音一體,用於施惠寬恤之事,猶言恩詔。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 高皇帝 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切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白痲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並具實數,供報當院。」《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跡跡,以辜朝庭德音。」
(4).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5).好名聲。《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朱熹 集傳:「德音,猶令聞也。」《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晉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敘》:「高勛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雖沉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 明 何景明 《古怨詩》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秩秩
(1).積聚眾多之貌。
(2).順序之貌。《荀子·仲尼》:「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 桓公 而貴敬之。」 楊倞 註:「秩秩,順序之貌。」
(3).水流貌。《詩·小雅·斯乾》:「秩秩斯乾。」 毛 傳:「秩秩,流行也;乾,澗也。」
(4).肅敬貌。《詩·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 毛 傳:「秩秩然肅敬也。」
(5).聰明多智貌。《詩·秦風·小戎》:「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毛 傳:「秩秩,有知也。」
罪言
《新唐書·杜牧傳》:「 劉從諫 守 澤潞 , 何進滔 據 魏博 ,頗驕蹇不循法度。 牧 追咎 長慶 以來朝廷措置亡術,復失 山東 ,鉅封劇鎮,所以繫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後因稱奏議或議論時政得失的文章為「罪言」。如 清 郭嵩燾 有《罪言存略》。 康有為 《聞鄧鐵香鴻月廬安南畫界撤還卻寄》詩:「 杜牧 《罪言》猶未得, 賈生 痛哭竟如何!」
相尋
(1).相繼;接連不斷。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詩之一:「誰謂人道廣,憂慨自相尋。」《北史·源賀傳》:「 陳 將 吳明徹 寇 淮 南, 歷陽 、 瓜步 相尋失守。」《花月痕》第四六回:「覆轍相尋,曾不知戒,內閣耳目猶人有先機議處,以肅戎行者乎?」
(2).尋訪;找尋。 唐 韋瓘 《周秦行紀》:「今夜風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尋,況又遇嘉賓,不可不成一會。」 宋 朱熹 《麗澤堂》詩:「感君懷我意,千里夢相尋。」《水滸傳》第十九回:「到得那裡,相尋著 吳用 、 劉唐 船隻,合做一處。」
高斯得名句,次韻劉養源見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