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黃庶的《次韻和酬隱直憶花見寄之作》
全文:
春工不揀勢厚薄,染成庭內花梢紅。
反拘簿書似機械,不得醉倒眠綠叢。
君時馬首正南走,假有樽酒何由同。
馨得蜂蝶似相讓,顏色開落輪東風。
公餘徘徊獨繞樹,空有嘆恨不可窮。
君雖不見紅紫落,亦有惆悵環胸中。
作詩寄我憶花意,句老與古爭強雄。
其間摸寫景如畫,爛熳一片春顏容。
乃知詩家有刀尺,裁翦自奪陰陽功。
誦詩酌酒無厭已,韻險強續慚非工。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詩家
(1).研究《詩經》的專家。 漢 王充 《論衡·謝短》:“問《詩》家曰:‘《詩》作何帝王時也?’”
(2).猶詩人。 唐 杜甫 《哭李尚書》詩:“史閣行人在,詩家秀句傳。” 元 吳萊 《浦陽十景·南江夕照》詩:“偶出官橋倚落曛,詩家觸景謾紛紛。”《人民文學》1979年第9期:“而 凌雲山 的雄秀更打動過 宋 代詩家 蘇東坡 。”
刀尺
(1).剪刀和尺。裁剪工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唐 張籍 《白紵歌》:“裁縫長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是對戶女郎,就吾乞刀尺。”
(2).指服裝的製作。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一:“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 高急暮砧。” 唐 李邃 《盧夫人崔氏墓誌》:“詩書刀尺,皆臻玄奧。” 宋 梅堯臣 《送徐無黨歸婺州》詩:“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3).喻法式規矩。 前蜀 貫休 《上縉雲段使君》詩:“活民刀尺雖無象,出世文章豈有師。”
(4).喻品評進退人才的權力。《晉書·李含傳》:“見 含 為 騰 所侮,謹表以聞,乞朝廷以時博議,無令 騰 得妄弄刀尺。”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如此之徒,雖能令壤蟲雲飛,斥鷃戾天,手捉刀尺,口為禍福。” 唐 白居易 《為人上宰相書》:“古之善為宰相者……蓋在於秉鈞軸之樞,握刀尺之要。”
(5).方言。修飾,打扮。 高德明 《夢中婚》:“真是人是衣服馬是鞍,姑老爺不刀尺不好看。”
裁翦
亦作“ 裁剪 ”。1.縫製衣服時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開。《南史·梁紀上·武帝上》:“公家織官紋錦飾,並斷仙人鳥獸之形,以為褻衣,裁翦有乖仁恕。” 宋 周邦彥 《齊天樂·秋思》詞:“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元 陳高 《種橦花》詩:“緝治入機杼,裁翦為衣裳。”
(2).引申為修剪。 唐 曹唐 《病馬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詩之四:“欲將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鉸刀。”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三:“從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簡的布置,從影戲的場面悟到敘事文的結構,從照片悟到記事文的法式。”
(3).比喻對事物的取捨安排。 唐 杜牧 《自遣》詩:“遇事知裁翦,操心識卷舒。” 清 曹寅 《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置西軒中花開索詩漫題》詩之二:“漫山百卉無邊幅,裁翦東風恐未勻。”
(4).特指寫作時對材料的取捨安排。 宋 秦觀 《調笑令》詞:“ 謝郎 巧思詩裁翦,能動芳懷幽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這不過是駢四儷六裁剪的工夫,只要字面工整富麗,那怕不接氣也不要緊的,這更容易了。”
(5).比喻割裂拼湊。 楊樹達 《積微居國小述林·論國小書流別》:“逮至晚近,胸無獨見,意欲垂文。於是 秦 相《呂覽》,書懸國門; 淮南 《鴻烈》,文成眾手。大都剽剟儒 墨 裁剪道法,説雜九流,義非一貫,國小支流,亦猶是矣。”
陰陽
(1)
(2)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 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 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黃庶名句,次韻和酬隱直憶花見寄之作名句
名句推薦
寄與宿雲莫輕去,岩前草樹綠無邊
鄂倫圖《游山谷寺》
詩詞推薦
![乃知詩家有刀尺,裁翦自奪陰陽功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