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佚名的《蝶戀花》
全文:
索再三終不可見。
雖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
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忄妻惻。
張竊聽之,求之,則不復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張生俄以文謂及期,又當西去。
當去之夕,崔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今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始之,君終之,君之惠也。
則沒身之誓,有其終矣,又何必深憾於此行。
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
君嘗謂我善鼓琴,今且往矣。
既達君此誠。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欷歔,張說遽止之。
崔投琴擁面,泣下流漣,趣歸鄭所遂不復至,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十二首之八。
碧沼鴛鴦交頸舞。
正恁雙棲,又遣分飛去。
灑翰贈言終不許。
援琴請盡始衷素。
曲未成聲先怨慕。
忍淚凝情,強作霓裳序。
彈到離愁淒咽處。
弦腸俱斷梨花雨。
參考注釋
霓裳羽衣
(1).即《霓裳羽衣曲》。 唐 元稹 《法曲》詩:“ 明皇 度曲多新態,宛轉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 唐 鄭嵎 《津陽門詩》“宸聰聽覽未終曲,卻到人間迷是非”自註:“ 葉法善 引上入月宮,時秋已深,上苦淒冷,不能久留,歸,於天半尚聞仙樂。及上歸,且記憶其半。遂於笛中寫之。會 西涼 都督 楊敬述 進《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用 敬述 所進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竝見 姮娥 與眾仙姬逍遙按樂,殆所謂《霓裳羽衣》、鈞天雅奏者,非復人世間所有。”參見“ 霓裳羽衣曲 ”。
(2).仙道的衣服。《紅樓夢》第八五回:“只見金童玉女,旗旛寶幢,引著一個霓裳羽衣的小旦,頭上披著一條黑帕,唱了幾句兒進去了……小旦扮的是 嫦娥 。”《花月痕》第四九回:“ 瑤華 道:‘ 姮娥 也算不得 共姜 ,他霓裳羽衣,怎樣也接了 唐明皇 ?’”
(3).借指如仙美女。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擲果》:“綺羅叢里,望霓裳羽衣,看嬌娥,皆修媚。”
不數
數不清;無數。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近古以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 汪繼培 箋:“穢,當作滅。” 彭鐸 校正:“不數,即無數。” 宋 曾鞏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時,士之能以特見於世者,率常不過三數人,其世之不數,其人之難得如此。”《醒世姻緣傳》第八八回:“ 揚州 番役把 呂祥 的衣服剝脫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繩拴在樹的半中腰裡,鐵棍皮鞭,諸刑鹹備……打了個不數。”
不亞於。 明 汪道昆 《高唐夢》:“想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無雙,不數 莊生 陳説。” 清 王韜 《淞隱漫錄·畫船紀艷》:“噫嘻! 錢塘江 上畫船風景,誠不數 珠海 燈痕、 秦淮 月色也。”
哀音
悲傷之音。 三國 魏 繁欽 《與魏文帝箋》:“潛氣內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 唐 元稹 《鶯鶯傳》:“﹝ 鶯鶯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 清 黃景仁 《典衣行》:“誰家箜篌傷客心,鄰舟少女彈哀音。” 聞一多 《紅燭·孤雁》詩:“啊!從那浮雲底密幕里,迸出這樣的哀音。”
怨亂
(1).謂因怨恨而興禍亂。《國語·周語下》:“民有怨亂,猶不可遏,而況神乎?”
(2).悲怨雜亂。 唐 元稹 《鶯鶯傳》:“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 宋 蘇軾 《菩薩蠻·歌妓》詞:“悽音休怨亂,我已先腸斷。”
佚名名句,蝶戀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