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嘉祐的《故燕國相公輓歌二首》
全文:
文若為全德,留侯是重名。
論*公長不宰,因病得無生。
大夢依禪定,高墳共化城。
自應憐寂滅,人世但傷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檻時。
蜀侯供廟略,漢主缺台司。
車馬行仍止,笳簫咽又悲。
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大夢
(1).古人用以喻人生。《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唐 李白 《與元丹邱方城寺談玄作》詩:“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宋 蘇軾 《李憲仲哀詞》詩:“大夢行當覺,百年特未滿。遑哀已逝人,長眠寄孤館。” 明 陳所聞 《端正好·贈羅江城》套曲:“不放緑樽空,不厭青山眺,任疎狂白髮蕭騷,好將大夢閒中覺,倚杖掀髯笑。”
(2).古大澤名,即 雲夢澤 。《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南方曰 大夢 ,曰 浩澤 。” 高誘 註:“夢, 雲夢 也;浩亦大也。”
禪定
(1).佛教禪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審考為禪,息慮凝心為定。佛教修行者以為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達到身心安穩、觀照明淨的境地,即為禪定。又禪為色*界天之法,定為無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淺深,並有四禪(色*界定)、四定(無色*界定)的區分。《壇經·坐禪品》:“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為禪定。”《長阿含經·第二分十上經》:“思維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穩。身心安穩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實智。是謂初解脫入。”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番僧習禪定者,於冰合時裹一歲糧休焉。”
(2).謂坐禪習定。 唐 賈島 《贈無懷禪師》詩:“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樹秋。” 唐 戴叔倫 《題武當逸禪師蘭若》詩:“經山涉水向何處,羞見竹林禪定人。” 元 馬致遠 《壽陽曲·煙寺晚鐘》:“順西風晚鐘三四聲,怎生教老僧禪定?”
化城
(1).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眾生畏難,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眾生中途暫以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寳。誘以涅槃,救爾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龔自珍 《支*那古德遺書序》:“導之也有師,扶持之也有相,尚猶慮夫涉之也有淺深,閲之也有久暫,則有諸境以為之策,有化城以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緣以為之歸墟。”
(2).指幻境。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願結跏趺面牆坐。”
(3).指佛寺。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 唐 劉禹錫 《賈客詞》:“邀福禱波神,施財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賢隱寺次劉朝信》詩:“化城依宿處,自學此身閒。”
(4).指海市蜃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甃,彌亘數里,樓臺轇葛,殊木異葩,數息中,霧氣散漫,不復見矣,謂之化城。”
(5).古寺名。廢址在今 安徽 當塗 。 唐 李白 《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宮開。”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內 向化橋 西 禮賢坊 , 吳大帝 時建,基址最廣。”
李嘉祐名句,故燕國相公輓歌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