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印肅的《頌古九十八首》
全文:
不識是真識有心,識心遍處不求人。
江陵米滿元無價,師子全威畫不成。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真識
猶言真知灼見。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仇遠題保母帖詩》:「世人千金求墨跡,眼前至寶同瓦礫,子能賞之乃真識。」 清 黃景仁 《清明後七日雨中宿浮槎寺》詩:「解留光艷*照我輩,真識遠勝千夫兼。」
有心
有某種想法
有心人
識心
(1).知道心意。 晉 陸機 《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2).佛教語。謂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宋書·少帝紀》:「德業沖粹,識心明允。」《壇經·惠能童子問答惠能作偈》:「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 明 李贄 《答周西岩書》:「或有或無,自是識心分別,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有無也明矣。」
遍處
到處;處處。《禪真逸史》第三回:「俠骨天生金百鍊,芳聲遍處人欽羨。」 清 俞蛟 《夢廠雜著·軼事·雙鳳傳觴齊昌江》:「 齊昌 境內,遍處皆池沼,既可灌田,復可養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便帶了全眷,來到 上海 ,在靜安寺路租了一所洋房住下,遍處訪問名醫。」
不求人
器物名。以骨、角、竹或木削為人爪狀,有柄,用以搔癢。不求人與如意相類,古稱爪杖。 元 陳櫟有 《和不求人贊》:「噫!雖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孰若反掌以自搔兮,君子求諸己。」
釋印肅名句,頌古九十八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