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韋應物的《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
全文:
鬱郁楊柳枝,蕭蕭征馬悲。
送君灞陵岸,糾郡南海湄。
名在翰墨場,群公正追隨。
如何從此去,千里萬里期。
大海吞東南,橫嶺隔地維。
建邦臨日域,溫燠御四時。
百國共臻奏,珍奇獻京師。
富豪虞興戎,繩墨不易持。
州伯荷天寵,還當翊丹墀。
子為門下生,終始豈見遺。
所願酌貪泉,心不為磷緇。
上將玩國士,下以報渴飢。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所願
(1).願望;希望。《孟子·公孫丑上》:「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 孔子 也。」 晉 陶潛 《閒情賦》:「考所願而必違,徒契闊以苦心。」
(2).指願意去的地方。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酌貪泉
《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朝廷欲革 嶺 南之弊, 隆安 中,以 隱之 為竹驤將軍、 廣州 刺史、假節,領平 越 中朗將。未至州二十里,地名 石門 ,有水曰 貪泉 ,飲者懷無厭之欲。 隱之 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 嶺 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 夷 齊 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踰厲,常食不過菜及乾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使不易。」後以「酌貪泉」謂磨礪節操。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酌 貪泉 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懽。」亦省作「 酌貪 」、「 酌泉 」。 唐 李白 《與趙宣城與楊右相書》:「宰劇慚強項之名,酌貪礪清心之節。」 唐 王維 《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謹當閉閣以思政,酌泉以勵心。」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磷緇
亦作「 磷淄 」。語出《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磷,謂因磨而薄;緇,謂因染而黑。後因以比喻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起變化。 唐 杜甫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詩:「歲陽初盛動,王化久磷緇。」 宋 秦觀 《慶禪師塔銘》:「嗚呼我師,法妙難思,與物並作,而不磷緇。」 明 唐順之 《贈王山人》詩:「自笑久磷緇,還真已是遲。」 梁啓超 《論私德》:「即有一二達識熱誠之士,苟欲攘臂為生民請命,則時或不得不用詭秘之道,時或不得不為偏激之行。夫其人而果至誠也,猶可以不因此而磷淄也。」
韋應物名句,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