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鑒的《和率齋王簾使三首》
全文:
試手東風第一杯,士如侯栗與侯梅。
潤之春雨根方茂,悴以秋霜花肯開。
昔有兩生增魯重,今聞四皓為劉來。
聖朝禮樂須三代,接武行看上曲台。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聖朝
封建時代稱本朝
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三代
指中國古代夏、商、周三個朝代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行看
(1).且看。 唐 韓愈 《郴州祈雨》詩:“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明 高明 《琵琶記·才俊登程》:“行看取,朝 紫宸 , 鳳池 鰲禁聽絲綸。”取,得。助詞。
(2).復看,又看。 唐 賈島 《送去華法師》詩:“默聽鴻聲盡,行看葉影飛。”
曲台
(1). 秦 漢 宮殿名。《漢書·鄒陽傳》:“臣聞 秦 倚 曲臺 之宮。”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 秦皇帝 所治處也,若 漢 家 未央宮 。”《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覽 曲臺 之央央。” 李善 註:“《三輔黃圖》曰: 未央 東有 曲臺殿 。”
(2). 漢 時作天子射宮,又立為署,置太常博士弟子。為著記校書之處。《漢書·儒林傳·孟卿》:“ 倉 ( 後倉 )説《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臺記》。”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在 曲臺 校書著記,因以為名。”後亦以指著述校書。 南朝 梁 沉約 《<梁武帝集>序》:“篤志經術,究淹中之雅音,盡曲臺之奧義。” 清 鄂爾泰 《贈方望溪》詩:“曲臺增刪繁就簡,正義參訂蓬扶麻。”
劉鑒名句,和率齋王簾使三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