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白玉蟾的《安分歌》
全文:
神仙底事君知否,君若知兮求不苟。
先且回頭自揣量,須量瞞心方開口。
神仙有術非不傳,也要儂家有夙緣。
若也人人皆會得,天機容易向人言。
學道學仙須篤志,時然一念無疑意。
如是操心無始終,又道辨金將火試。
你們心地荊棘多,善根才發便成魔。
若能先合神仙意,已分無時也奈何。
心地不明言行惡,做出事來須是錯。
自家無取他無求,思量何似當初莫。
恁地思量本故然,且教自己故心堅。
君看古今得事者,一片靈台必不然。
未見志人須願見,逢著人時心百變。
何緣傳授有易難,自是玄門未歷煉。
問你如何不料量,自家窮達任穹蒼。
但且奈心依本分,人言有麝自然香。
玉蟾本是山林客,尋個好心人難得。
於今且趁草鞋壯,臉似桃紅眼正黑。
玉蟾你也好獃頭,何似拂袖歸去休。
有可度人施設處,便還鍾呂逞風流。
無人知,獨自去,白雲千里不回顧。
依前守取三腳鐺,且把清風明月煮。
參考注釋
玉蟾
見“ 玉蟾蜍 ”。
也好
(1) 兩個或幾個連用,表示不論這樣還是那樣都不是條件,用法跟“也罷”相近
插秧也好,收割也好,都不要誤了農時
(2) 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
讓他們自己乾一乾也好,實踐出真知嘛
(3) 願意;不反對;高興
也好,謝謝
何似
(1).如何;怎樣。《北史·崔伯謙傳》:“朝貴行過郡境,問人太守政何似?” 唐 張九齡 《敕幽州節度張守珪書》:“卿比疹疾,今復何似?宜善將療,不得自勤。”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2).何如,比……怎么樣。 唐 聶夷中 《燕台》詩之二:“何似 章華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劉克莊 《賀新郎·再和前韻》詞:“妃子將軍瞋未已,問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鵑勸!”
(3).何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懷》詩:“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記·乞丐尋夫》:“奴家自幼薄曉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畫取公婆真容,背著一路去,也似相親傍的一般?”
(5).什麼。 許地山 《命命鳥》:“佛問 摩鄧 曰:‘女愛 阿難 何似?’女言:‘我愛 阿難 眼;愛 阿難 鼻;愛 阿難 耳;愛 阿難 聲音;愛 阿難 行步。’”
拂袖
亦作“ 拂褏 ”。1.甩動衣袖。表示憤怒、不悅。《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 唐 尉遲樞 《南楚新聞·崔鉉》:“初 李石 鎮 江陵 ,闢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上·范呂不合》:“ 陳石齋 力修 與 陳叔方 爭軍賞於都堂省,拂袖徑出。”《明史·王紱傳》:“畫不苟作,遊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霑灑,有投金幣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 郭孝成 《山西光復記》:“ 李 大聲曰:‘余游歷東西洋,外國革命事業,知甚悉。汝等如此行為,余決不願與聞。’拂袖而出。”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一三五》:“我說,我是願意人對我反抗,不合則拂袖而去的。”
(2).謂因不悅而離去。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及是 章丞相 反,不揖客,行入舍,褫其公裳,特易以道服而後出。 魯公 方趨上,適見之,則亟索去…… 章 以手掠公,目使留,致懇到。會薦湯而從者以騎至,故公得而拂褏。”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清操獨介然,片言便拂袖。”
(3).借指引退、歸隱。 金 王若虛 《清虛大師侯公墓碣》:“師下車未浹旬,以狀上聞,益獲蠲免,眾賴其庇。已而拂袖棲遲於 洧川 。” 元 貢奎 《高侯畫桑落洲望廬山》詩:“日夜千帆萬柁過未已,誰肯拂袖同寂寥。”
(4).掠過衣袖;舒展衣袖。 南朝 梁元帝 《玄圃牛渚磯碑》:“畫船向浦,錦纜牽磯。花飛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併覺忘歸。” 宋 謝逸 《蝶戀花》詞:“豆寇梢頭春色淺,新試紗衣,拂袖東風軟。” 元 薩都剌 《峨眉雲歌》:“酒酣拂袖墮秋水,但覺滿座光嶙峋。”《水滸傳》第三八回:“﹝ 宋江 ﹞再飲滿數杯酒,不覺沉醉,力不勝酒,便喚酒保計算了,取些銀子算還,多的都賞了酒保,拂袖下樓來。”
歸去
回去
離家已久,今當歸去
白玉蟾名句,安分歌名句
名句推薦
神功歸大造,誌喜在吟篇
史俊卿《祈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