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馬鈺的《滿庭芳 贈張小仙》
全文:
松峰之下,閒飲刀圭。
薦杯火棗交梨。
撫動心琴,鸞鶴上下爭飛。
虎龍一齊哮吼,便唬回、六賊三屍。
陰魔散,覺天清地靜,日月輝輝。
斡運金光玉艷,聚祥煙瑞氣,結正嬰兒。
體掛仙裳,足履霞彩雲霓。
口稱不生不滅,指蓬瀛、路上堪歸。
遮些個,道家活計,說與人知。
參考注釋
一齊
同時
哮吼
(1).野獸吼叫。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師子哮吼奮起,左右鹹驚。”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丁岩》:“虎則跳躍哮吼,怒聲如雷。” 清 趙翼 《檐曝續記·西山煤》:“虎性急不耐煩,滾愈急,輙哮吼而死。”
(2).泛指大聲喊叫。《西遊記》第二七回:“ 孫大聖 布施手段,舞著鐵桿,哮吼一聲,諕得那狼蟲顛竄,虎豹奔逃。”
(3).指器物發出聲響。 唐 羅鄴 《早發宜陵即事》詩:“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讐擬報誰?” 宋 陸游 《圓通寺建僧堂疏》:“木魚哮吼,千僧閣也在下風;露柱證明,九梁星直須退步。”
(4).謂聲威震懾。 漢 桓譚 《新論》:“ 周亞夫 嚴猛哮吼,可謂國之大將。” 清 吳從先 《妓虎傳》:“ 鄴下 以文章哮吼人,人目之為繡虎。”
(5).病症名。《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喘吼總括》“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註:“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參見“ 哮喘 ”。
六賊
(1).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六韜·上賢》:“ 太公 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元 劉壎 《隱居通義·駢儷二》引 車震卿 《啟》:“所幸社稷靈長,天王明聖,雖未築鯨鯢而誅六賊,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凶。”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彥 、 童貫 、 梁師成 六人。他們結黨營私,危害國家,被太學生 陳東 等斥為“六賊”。見《宋史·欽宗紀》。
(3).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故稱。見《楞嚴經》卷四。 唐 白居易 《齋戒》詩:“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屍應恨少恩情。” 金 邊元鼎 《自嘆》詩:“久貧自沃三彭熾,一醉齊休六賊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雜阿含經》卷四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囚持杯水》:“真如有變易,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浄戒能迴六賊為六神,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參見“ 六塵 ”。
三屍
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屍”或“三屍神”,每於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過惡。《漢武帝內傳》:“三屍狡亂,玄白失時。”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三屍一日三朝:上屍 青姑 ,伐人眼;中屍 白姑 ,伐人五臟;下屍血姑,伐人胃命。”《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這 春梅 不聽便罷,聽了三屍神暴跳,五臟氣沖天。” 清 西厓 《談徵·事部·三屍神》:“修真家言身中有三屍神,常以庚申日將本人罪過奏聞上帝,減其祿命。上屍名 彭倨 ,次名 彭質 ,下名 彭矯 。每遇庚申日,徹夜不臥,守之至曉,則三屍不得上奏。余想此身本空洞洞地,安得有三屍在內?蓋彭字之義,字書一訓作近,而倨傲之性,質見之性、矯戾之性,人人有之……其所謂守庚申者,正欲人斷除此三種性情,方可入道也。”
馬鈺名句,滿庭芳 贈張小仙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