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命總河白鐘山巡撫高晉同往會商疏浚荊山橋堵築毛城鋪等工詩以示志》
全文:
去秋河為災,乃在孫家集。
漫渠未填築,遂致洪波吸。
亟命事修防,亦得成功立。
其如已泄波,往往淤泥積。
荊山橋下川,較昔高數尺。
微山乃倒漾,沛魚今在澤。
黍恐不能種,而況冀收麥。
疏瀹莫惜費,此實目所急。
同時毛城鋪,分流減來脈。
治標出無柰,堤成應即塞。
而何值邂逅,河臣數經易。
因循置度外,廬鳳復遭厄。
二患均要務,展轉增反側。
瀉者塞其流,渟者疏其偪。
往哉相和衷,宣防勉奏績。
詎可惜一勞,未敢期永逸。
但望夏田耕,稍救民殘息。
斯則宣力多,豈在日扈蹕。
參考注釋
荊山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縣 西部。 漳水 發源於此。山有 抱玉岩 ,傳為 楚 人 卞和 得璞處。《書·禹貢》:“導 嶓冢 ,至於 荊山 。” 孔 傳:“ 荊山 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蓋即 荊山 之稱,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陝西省 富平縣 西南。相傳 禹 鑄鼎於此。《書·禹貢》:“導 岍 及 岐 ,至於 荊山 。” 孔穎達 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縣 南。”《後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禹 鑄鼎於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荊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閿鄉 南。相傳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此。亦名 覆釜山 。《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懷遠縣 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縣 有 當塗山 , 淮 出於 荊山 之左, 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 荊山洪 ,距 趙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註:“ 荊山 在 濠州 鍾離縣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築堰之地,今 懷遠軍 正治 荊山 。”
乾隆名句,命總河白鐘山巡撫高晉同往會商疏浚荊山橋堵築毛城鋪等工詩以示志名句